关于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特点,且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手段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现状;改革;研究
成本会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相对会计基础实务和财务会计实务等专业课程而言,具有实践性强、内容庞杂和计算工作量大等特点。
由于生源质量相对不高、课程内容不成熟、实训条件不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欠缺等导致高职高专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签于此,本文拟就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作如下探讨。
1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1.1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没有定型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培养目标的界限划分不清楚,如成本核算能力是属于财务会计还是成本会计的培养目标?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能力是成本会计的课程目标还是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争议较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内容无法定型。关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学术界有两种观点。第一,成本会计归属于财务会计,其功能主要是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方面的信息。基于这种观点的成本会计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编制、成本计划编制和成本分析等。第二,成本会计归属于管理会计,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信息。基于这种观点的成本会计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还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内容。
1.2 实践教学基础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首先,“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方面的能力。
高职高专教师中有部分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有部分教师不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以及管理要求都不太了解,对成本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等方法在企业的应用更是知之甚少。
第二,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目的是借助仿真环境和实训资料,全面、综合、系统地训练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校内实训的优势在于:实训环节的仿真性和实训资料的全面性,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不能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不能进行账实、账款核对,不能接触企业真实的物资流动,如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半成品在车间之间的流动等。据了解,建立了完善的校内实践基地的高职院校并不多。
第三,校外实习基地薄弱。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企业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等,还可以亲身体会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方法在不同企业的应用,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然而,由于生产任务紧张或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人数有限,有的企业根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有的教师习惯于采取平铺直叙,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教师认为课件即杀手锏,采用“一本书、一个课件和一个投影仪”坐在讲台上讲完整堂课的方式来授课。其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身体语言,课堂气氛沉闷。第三,缺少反馈环节,学生学会了多少,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教师不得而知。第四,学生缺乏感性认知。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挂图、凭证、表格和账簿只能靠老师口头讲授,学生看不到真实的实物,对企业、车间、仓库、流水线和工艺过程缺乏空间的概念。单调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的教学效果必然是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和难以理解。
2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2.1 课程培养目标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目标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具有较强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由《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报告分析》
等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链中,成本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于:
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同时掌握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关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本人认为应采用上述第二种观点来设置。首先,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管理不断升级,企业对成本管理方面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二,随着财务软件或ERP系统在企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所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教学内容必须顺应企业需求而不断调整。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2.2.1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从企业和其他院校引进德才兼备的、熟悉企业组织架构和生产工艺的、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第二,鼓励成本会计教师参加国家财政部组织的一年一度的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和经济师等职称考试,拓宽教师的知识面。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第四,从企业聘用包括财务总监和成本会计师在内的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担任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训课程指导的工作,实现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的互补。
2.2.2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成本会计手工实训室。成本会计手工实训室完全按照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岗位的要求进行配置和运作,主要用于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等岗位技能实训。成本会计手工实训室主要配置有:教师用电脑、投影机、计算机操作台、实物展示台、文件柜等硬件设备,也包括生产成本明细帐、制造费用明细帐、各种费用分配表、记帐凭证凭证、成本报表、成本核算程序图和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图等实训工具。第二,建立成本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用于成本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的实训。通过成本会计电算化实训要求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软件的应用。如学校建立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或ERP实训室,成本会计电算化实训可不单独开,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或ERP课程实训合二为一即可。
2.2.3 改革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结合起来,采取“双计划、双内容、双人马和双地点”的“四双模式”运行。所谓“双计划”是指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分别做计划。“双内容是指课程实训内容包括校内实训内容和校外实习内容。校内实训是以项目资料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校外实习包括企业实习和企业培训两部分。企业实习由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流程和方法,了解企业产品的结构、功能和特点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等。企业培训是由企业成本会计师或财务总监为学生进行的专业培训,包括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方法及实施过程等。
2.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3.1 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的目的。如在讲授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时,可以这种方法组织教学。首先,教师拟订调研提纲,成立学生小组,选择典型企业派学生调研。通过亲自调研学生可以了解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采取品种法,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采取分批法,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采取分步法等。这些知识不是靠背书得到的,而是通过去企业调研和探究获得的。
相对而言,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感性、更实用、更能解决问题。
2.3.2 项目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项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要点的教学方法。例如,本人在讲授品种法的应用时,是以某自行车厂某月成本核算资料为内容来授课的。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思考题阅读整个项目内容。第二,要求学生回答该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有什么特点。第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企业的成本核算应采用什么方法。第四,给出真实的记账凭证、账页和分配表,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成本核算的任务。第五,让学生梳理整个核算过程,总结品种法的特点及其成本核算程序,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实践证明。
通过大量真实或虚拟项目的研讨和动手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高度融合。
2.3.3 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加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应将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第一,制作集文字、表格、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大量的数据、表格、凭证和账簿放进教学课件中,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二,制作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优秀的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课余学习。第三,大量使用实物教具,包括各种挂图、账页和表格等。实物教具的作用在于生动、形象、直观地描述企业一项实际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将若干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便于理解和吸收,也便于学生认识更多的成本会计资料。第四,制作虚拟教学实验。虚拟实验能使枯燥的表格、数字和程序变得生动而有趣,能将若干知识点串联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