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会计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研究设计
国务院、财政部在2010年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下称“《会计人才规划》”)中明确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财政部提出的“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这一重大举措,为我国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目标,更是协调三本高校会计教育改革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现实需要。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学者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则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因此,三本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问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不够具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材选用脱离三本实情。对此,三本高校应紧扣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联盟各方的不断推动下,纠正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并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完善三本高校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目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基地,但绝大多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三本高校特色。笔者以武昌工学院为例解析如何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设计富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性质进行设计,即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必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税法等方面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开设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计专业双模块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发展问题,体现会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技能应用模块”和专业“复合应用模块”构成。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设置的,专业复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考研设置的。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就采用了这种双模块的形式,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中均设置了技能应用模块和复合应用模板。以学科基础课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如图3所示,若是学生准备在大三考研,就选择“复合应用模块”,那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就在此模块开设,以增强考研学生的数学功底。若是学生打算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就选择“技能应用模块”,那么就在此模块开设证券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就业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置逐层提升的“梯次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为实现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学学期模式,即七学期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加一学期社会综合实践,实行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具体由会计学原理模拟、财务会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审计学模拟、ERP沙盘模拟等组成。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建议三本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校外优质的资源,积极搭建以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长期、稳定、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并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等实务专家)请进学校,讲授校内各类模拟实习课程,联合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贯穿学生全程学习的素质教育体系。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组成。课外素质学分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内自主竞赛活动,以期实现比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会计知识与技能竞赛,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会计知识大赛、会计能手选拔赛等,鼓励学生奋力拼搏、脱颖而出,努力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优秀人才。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深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多渠道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本高校应积极倡导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环境。四是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上机操作、课题设计、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必然离不开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可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厚条件吸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双师型”会计教师培养力度,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后续教育、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尤其是从经费上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五)开发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实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要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本特色教材作为保证。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选用会计专业教材时,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却忽视其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选用上,源于:论文格式范文http://www.328tibet.cn
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摒弃一些难度大、内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资历、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编写与学生水平相当会计专业教材。以武昌工学院自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该教材内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学生,充分体现三本的特色:“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主线;“生动性”,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持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提供的合作资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为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研经费和搭建联盟平台。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在政策引导下、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学校、企业、政府积极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参与,才能挖掘出有启发性的会计、审计教学案例、才能开发出有现实意义的会计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会计学科建设、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建立产学研机制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想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励合作主体积极参与,共建产学研机制,并以此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从各合作主体需求出发,探索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投入、风险、利益、产权归属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作。在此提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等工作。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强的详细办法,以规范产学研机制的良性运行。各主体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以实现合作主体共赢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会涉及到学校内部多家企业、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员,所以,有必要在联合之前就制定好预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尽可能避免产学研联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学院教师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会计专业毕业报告
[3]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5]贾俊梅:《基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http://www.328tibet.cn
于黑龙江市场需求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赵顺娣、许良虎等:《独立学院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4期。
[7]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
[8]财政部会计司:《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九》,2011年。
(编辑 熊年春)
一、产学研联盟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产学研联盟下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基地,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一些研究。何玉英(2009)提出高职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联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以适应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从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模拟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特色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王锁荣(2010)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上存在浮躁现象、实施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并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等措施加以解决。段峻(2011)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内涵出发,探讨了对接产业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措施。秦军(2011)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洪霄(2011)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各主体联系分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开辟多样化创新模式来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贾俊梅 (2011)认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工作能力、职称(或技术证书)、学历、外语、电算化操作、协调沟通及从业时间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创新,并指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和保证。会计毕业论文怎么写?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学者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则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因此,三本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问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不够具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材选用脱离三本实情。对此,三本高校应紧扣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联盟各方的不断推动下,纠正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并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首先,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三本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描述过于空泛,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做出详尽的解析,对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以武昌工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以下方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合理(系统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经济、投资、法规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事务所和政府机关的会计、审计、管理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灵活处理社会中各类人际关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规格。《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据此,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规格应定位为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即90%初、中级会计人才。(二)完善三本高校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目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基地,但绝大多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三本高校特色。笔者以武昌工学院为例解析如何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设计富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性质进行设计,即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必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税法等方面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开设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计专业双模块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发展问题,体现会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技能应用模块”和专业“复合应用模块”构成。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设置的,专业复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考研设置的。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就采用了这种双模块的形式,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中均设置了技能应用模块和复合应用模板。以学科基础课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如图3所示,若是学生准备在大三考研,就选择“复合应用模块”,那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就在此模块开设,以增强考研学生的数学功底。若是学生打算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就选择“技能应用模块”,那么就在此模块开设证券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就业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置逐层提升的“梯次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为实现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学学期模式,即七学期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加一学期社会综合实践,实行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具体由会计学原理模拟、财务会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审计学模拟、ERP沙盘模拟等组成。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建议三本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校外优质的资源,积极搭建以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长期、稳定、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并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等实务专家)请进学校,讲授校内各类模拟实习课程,联合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贯穿学生全程学习的素质教育体系。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组成。课外素质学分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内自主竞赛活动,以期实现比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会计知识与技能竞赛,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会计知识大赛、会计能手选拔赛等,鼓励学生奋力拼搏、脱颖而出,努力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优秀人才。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深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多渠道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本高校应积极倡导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环境。四是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上机操作、课题设计、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必然离不开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可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厚条件吸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双师型”会计教师培养力度,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后续教育、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尤其是从经费上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五)开发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实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要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本特色教材作为保证。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选用会计专业教材时,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却忽视其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选用上,源于:论文格式范文http://www.328tibet.cn
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摒弃一些难度大、内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资历、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编写与学生水平相当会计专业教材。以武昌工学院自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该教材内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学生,充分体现三本的特色:“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主线;“生动性”,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机制构建配套措施
(一)提高对三本高校产学研联盟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能够将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既培养锻炼了会计人才,又指导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因此,产学研联盟将会成为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必然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只有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产学研联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主动与企业、科研所、政府加强联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持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提供的合作资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为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研经费和搭建联盟平台。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在政策引导下、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学校、企业、政府积极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参与,才能挖掘出有启发性的会计、审计教学案例、才能开发出有现实意义的会计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会计学科建设、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建立产学研机制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想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励合作主体积极参与,共建产学研机制,并以此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从各合作主体需求出发,探索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投入、风险、利益、产权归属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作。在此提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等工作。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强的详细办法,以规范产学研机制的良性运行。各主体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以实现合作主体共赢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会涉及到学校内部多家企业、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员,所以,有必要在联合之前就制定好预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尽可能避免产学研联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学院教师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会计专业毕业报告
[3]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5]贾俊梅:《基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http://www.328tibet.cn
于黑龙江市场需求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赵顺娣、许良虎等:《独立学院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4期。
[7]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
[8]财政部会计司:《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九》,2011年。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