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高职高职类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及优势生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相比较专业技能培养而言,高职会计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岗位意识培养却重视不够。因此,这也就构成了优化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在优化的基础上,将为学生的职业带来:执行力、忍耐力、学习力等三个方面的优势。财务与会计论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目前高职推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理念来看,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势的分析应植根于岗位需求之中。从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来看,其不仅需要他们具备合格的岗位技能,还要求他们同时具备良好的岗位意识。考察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便知,三年期教学都是围绕着突出学生专业技能来实施的。相比较而言,对于他们的岗位意识培养却重视不够。因此,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前提。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结合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来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

一、岗位意识需求探讨

现在很难对“岗位意识”下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这里笔者将其解构为: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以及进取意识等三个要件。

(一)团队意识关于会计专业的论文

众所周知,现代工作形式都以团队作为业务单元,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指派的任务。关于这一点,依然适用于企业会计部门。然而针对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这种团队意识似乎并未完全植入他们的大脑。这就构成了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时,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协作意识

协作意识的需求来源于团队生产模式的内在要求,因此也与团队意识相并列。从目前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开看,在财务流程中往往涉及到资金筹措、资金使用监管等重要工作。从而,惟有在团队成员的协作中方能完成。

(三)进取意识

进取意识与上述两个方面的岗位意识略有区别,主要在于这种岗位意识将有助于支撑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而这种意识往往植根于学生自我激励的过程中,难以在企业方寻找到刺激源。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在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岗位意识,就为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提供了切入点。

二、岗位意识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结合以上所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以下三种能力需要。

(一)突出一线操作能力会计实习毕业论文范文

将以上能力引入到会计教学目标的设计之中,主要处于这样几点考虑:(1)从我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会计专业或财会类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公司、金融机构,这就要求他们能够适应这些组织的一线会计操作工作。(2)基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一线操作能力还应包括对公司整个资金循环的监管。这就在岗位技能需求上,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具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我国在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卓越表现,不仅给外商来华投资增添的信心,也进一步向他们展示了国内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建立在这一背景下的会计教育,必然内在要求引入包括国际金融,及外资企业法律制度等在内综合知识。
因此,笔者提出:在教学中应系统、完整的建立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使学生具有完善的学科背景。从而,使他们在今后岗位的中具有问题解决的后着力。

(三)在岗位中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发现,随着近年来新旧会计准则的替换,部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下难以立即适应新准则下的会计实务。由以上两个方面的阐述可知,高职会计教学面临的问题具有时代必然性。因此,形成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仍是十分重要的。该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意识,还需要学生在会计学科领域具有完整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强化对这一点的认识。对该能力的建构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如出一辙,都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构把握上下工夫。

三、优势分析

在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构筑学生的职业优势。

(一)执行力方面

目前各类型企业都在强调员工的执行力,惟有高效的执行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在突出岗位意识培养的背景下,便能先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准备。从而,能有意识的自我激励和暗示,提升自己的岗位协作能力。而这一点,对于许多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以具备的。

(二)忍耐力方面

首先,高职学生天然的自卑心理能够培养其自身的仍耐力。然后,随着突出岗位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又能科学、合理且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忍耐力。之所以强调这一优势,可归因于这样几点考虑:(1)会计工作内容的程式化使然;(2)形成学生稳定的岗位忠诚度;(3)促使学生能快速适应职场环境。

(三)学习力方面

学习力的职业优势不仅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完善性,还依托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和能力。在上文已经指出,将“进取意识”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将能在三年的系统训练下,培育起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自主学习。
四、案例
一般来说,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结构较为一致。即,根据会计周期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然而,在最后的章节对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入岗位意识的组分,则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如,在涉及到“原始凭证”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引入岗位意识中的“责任意识”。这里,笔者须强调:由于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此时的高职学生无论在理解能力还是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缺失。因此,教师在突出岗位意识教学时,应点到为止。不然,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余江涛.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95-19

6.会计本科论文题目

张首楠.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12(1):44-46.
[3]贾赟,刘颖,颜玉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63-164.
[4]朱宏涛.地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与区域人才需求对接研究.商业会计.2012(6):119-12

1.会计工作毕业论文

[5]张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科技广场.2012(2):210-213.
[6]周成彧.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http://www.328tibet.cn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