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实践“岗证课”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与实践小结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8-30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打破传统的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课程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对技能型会计人才需求,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未完善,所以,创新和实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1674-9324(2013)20-0243-02
传统的高职培养目标单纯定位于职业岗位,以理论教育和实训操作为主强调单一专业技术应用。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在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及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会计人才,是高职教育和企业需求基于双方的契合,因此我们必须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技能和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会计专业学年论文题目

1.培养目标欠明确。高职会计教育虽然按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但其培养目标没有突出高职技能型会计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时代特征。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人才规格三个方面来定位的,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晰会计人才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岗位,人才规格定位不准确,片面强调“高级、高技能、高素质会计人才”,高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完全体现出“职业化”、“技能化”的要求,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
2.课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考虑。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独立开设,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从而造成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教学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课程开设门数偏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偏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理论够用、技能管用的知识偏少;另一方面结合经济和科技发展特色的新课程开发较少,导致针对性和应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偏低。
3.学训分离,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以知识传授这根主线的课程设置,尽管也开设了诸如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来培养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务操作训练缺乏融会贯通,出现了理论与应用的一个明显的断层。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多数是角色模拟训练,即一个学生分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http://www.328tibet.cn
别扮演不同角色完成所有的会计工作任务,由于岗位情境的设置和职业氛围欠缺,学生无法在仿真环境中训练;能够长期保障学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不多,同时企业对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网络的畅通性要求高,一般不允许会计专业的学生直接参与会计处理,以上因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也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

二、以专业发展目标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我们提出“321”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三项通用能力、两项核心能力、一项拓展能力。三项通用能力指的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用英语运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相应应取得的能力证书是:计算机一级及以上证书、英语或B级证书、职业素养证书。两项核心能力指的是:会计核算能力、会计管理能力。相应应取得的能力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或统计证书。一项拓展能力指的是:会计监督能力。相应应取得的能力证书是:审计职业资格证书。
2.“岗证课”[3]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会计监督岗位职业能力。其中会计核算岗位业务是专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会计管理岗位业务是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会计监督岗位业务是会计拓展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应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建立课程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匹配、职业资格证书与教学内容设计相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践相衔接的培养机制;积极探索“职业岗位—课程设置—证书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类别: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会计监督岗位。应取得的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理财规划证书;税务申报、统计证书;审计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税务筹划、统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务。

三、实施“岗证课”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改革会计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应以会计职业岗位为平台,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着重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整合性,包容相关知识点。所以,重组后的会计课程体系应重点体现:夯实基础,加大基础会计教学的力度,增设初级会计实务,以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发展需要为依据,拓宽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其他行业会计,以适应岗位变迁的需要;突出对会计岗位基础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着重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合理设计、动态优化课程体系。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职业能力提升和发展的需要。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四段式学训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段式学训一体”的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核心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相互关联的四个能力培养阶段。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企业经营业务与流程认知活动、进行会计基本核算技能训练和分角色(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模拟训练,使学生对凭证的产生、传递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专项核心技能训练,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包括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纳税和税收筹划等主要专业课程,同时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根据会计岗位要求,在会计、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室开展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轮岗实训、财务管理、审计技能实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顶岗实习,包括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调查、毕业论文等,通过实习完成工学交替,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段式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现了从初级的企业认知、技能训练、岗位实训,逐步走向企业顶岗工作的递进式培养过程,在每一阶段中,按规定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实践教学注重模拟岗位实训与真实企业环境的对接,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上升、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为地方中小企业培养会计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会计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制造类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杨京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2):25-2

6.会计毕业设计论文

王斌.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13.
[3]刘英.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23):4-5.
作者简介:夏秀娟(1963-),女,浙江江山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及会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