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浅析影响高校生均成本核算因素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20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等教育生均成本反映了政府和高校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一个学生所发生的直接和间接费用的总和,它不仅是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关键因素,其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否为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几所高校的调查,针对影响高校生均成本核算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强化高校生均成本核算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均成本;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何晓红(1962-),司法警官学院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核算与管理;
张楠楠(1981-),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1672-3309(2012)12-61-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生均成本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制定,也关系到受教育者家庭的承担能力。当在百度搜索中键入“中国教育支出”就可以看到新浪、搜狐等多家网络媒体以《中国现阶段的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为名转载了“新华每日通迅”的报道。报道通过分析中国现阶段的支付能力得出:“中国教育收费是世界最高水平的3倍”的结论。根据中国目前家庭收入状况,20%的城市家庭和40%的农村家庭无法承担上学的费用。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产生如此之高的学生收费标准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就其影响因素及需要采取的规范措施进行分析。

二、高校生均成本核算影响因素分析会计学论文范文

(一)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没有统一的标准

高校生均培养成本反映了政府和高校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一个学生所发生的直接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本文通过对几所高校的走访了解,在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高校而言其职能一方面是教育,另一方面是科研。其科研活动与教育活动构成了高校两大重要的活动,有时很难划清界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同时进行科研活动,他们的人员经费大多数高校是纳入学生的培养成本中。除了人员经费外还包括:课题调研费、会务费、图书资料和设备购置费(折旧)及成果鉴定费等。由于高校的科研活动比较复杂,纵向横向课题较多,有时也很难识别归集与分配,在科研投入占事业支出比重较大的情况下,合理地将科研支出计入教育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中规定,高校的科研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30%计入成本。在这一比例上各高校处理的方法不同。因为,不同高校、不同的专业以及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学科)获得的科研经费都存在着很大差别,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研究性的高校,他们的科活动直接融于教学,对高校的教学水平提升,提高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各高校在计算总成本和生均成本时,所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分别为:成本中包含全部科研费、包含30%科研费、不含科研费的处理方法,这一差别直接影响着生均成本。另外,对于后勤保障支出,一部分高校成立了后勤集团,进行单独的法人实体核算。而有些高校后勤服务并没有独立出来,所产生的支出均纳入高校培养成本中。对于离退休人员经费,目前支出也是在事业支出中列支,加大了高校的培养经费。这一系列问题迄今仍处在不断的争议阶段,各方认识不统一。不同的计算口径计算出的培养成本不同,这给高校之间的比较和相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带来了困难。

(二)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制约着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

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采用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预算管理,实行收支平衡。在核算上以收付实现制进行,记录当期教育经费实际的支付金额。不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核算,支出不按照受益期进行分摊,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这就给高校成本管理和核算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其一,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校应负担的全部成本费用,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支出以实际收到和付出做为标准进行,不考虑该项资金的真正归属期间。对于一些已完成而未支付的项目不能记入核算,形成了隐形的债务(如高校目前的大额维修工程、采购活动、消费性欠款以及基建工程欠款等。)所欠款的金额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基础下无法计入负债账簿,因而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高校当期的实际成本和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导致财务状况失实,掩盖了财务危机。也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的误导,对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生均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失真。以某高校为例,2011年以前,财政对高校拨款采用的是按教职工在编人数进行定额拨款,在学生人数较少时资金尚能保证教学需要,而在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时就出现了资金不足,一些教育必须的项目又不得不进行,这样项目款就不能按期支付。因而在当年事业支出中显然不包含这部分,当转轨拨款方式财政按在校学生人数进行拨付,财政拨款金额有所增加,逐年弥补前期所欠下的债务。在成本计量时就出现2011年以后的生均培养成本明显高于之前年度。
从表1数字中可以看出,生均成本是逐年上升的,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当年实际的成本。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式导致了以前年度未支付的负债转入了实际支付的年度,这样就不能准确地提供成本和费用、生均教育成本实际的数据和信息,不能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运行绩效和运行成本。其二,现行的制度无法进行收支相匹配的原则进行。高校的收入是按照来源进行划分的: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等。而支出则是按照用途性质进行划分:工资福利性支出、商品服务性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收入和支出不能像企业收入和成本之间形成明确的对应关系,这就给高校的成本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高校学费是按学年收取,计算是按当年的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每年集中在入学时收取。但在会计核算时是按公历年进行的,即当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这对合理划分支出的归属期,理清收入和支出的对应关系造成了困难。再次,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是在购入时一次性记入购置支出,对于专用设备、图书等固定资产其受益期很长,没有按照受益期进行合理分摊。对于高校的基本建设投入,存在不均衡状况,在核算时单独进行,在建成交付后做为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次计入固定资产,这种核算方式导致生均成本核算的差异。

(三)地区事业费的差异影响生均成本的核算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的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2008—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中,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数据分析,看出名列前5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西藏、广东、宁夏。而排名靠后的则是河南、河北、江西、安微。其中,8-9个稳定的高于全国生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平衡的5-6位,其余的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本文从中选取前后差异较大的省份进行对比说明。
以上述线性图分析为例,系列1—4分别为2008—2011年。从增涨幅度上看:2008-2011年期间生均公共财政投入总体是上涨的,但是各地区差异很大,2008年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河南相差20280.52元,2011年北京与河南相差3837

4.76元。由此看出,各地区的差异程度影响生均成本核算。会计毕业论文

三、强化生均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适合生均成本核算的办法

近年来,关于生均成本核算的相关办法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争议。2006年,相关媒体就报道过教育部将出台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核定办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出台。因此,规范生均成本就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措施。会计专业论文下载

(二)改革高校会计制度,建立适合高校学生培养的成本核算体系会计生毕业论文

改革高校会计制度,第一,以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及财务收支状况,合理地将收入与支出配比,明确界定收入与费用的成本归属期,正确地确定各期的高校教育成本。第二,设置成本核算会计科目。为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需要,应增设反应“教育成本”、“科研成本”科目,用于核算和区分高校在实施教学、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培养和科研活动有关的各项费用。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用于专用设备和公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核算,期末结转到不同的成本中、“长期待摊”核算一次性支付但需要在一年中分期分摊的费用,如:预付的保险费用、“预提费用”等核算以后需要支付而应由现在各期分担的费用。如:租金、利息等。第三,完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应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经验,高校还应在规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对各项费用在会计科目之间进行归集、分配最终形成相关成本。

(三)采取不同的措施缩少地区间的差异

首先,财政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落实教育财政投入占GDP4%的目标。鼓励地方高等教育朝着多元化成本分担的方向努力,以更好地筹集教育经费。其次,财政也要考虑对教育大省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性投入,对那些教育规模大、地方财力不足的地区不仅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且还需省级财政综合考虑受益与能力原则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来缩小各地区高校生均投入的差距,改善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失衡的局面。
参考文献:
李永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影响因素探析[J].财会通迅,2006,(08).
2009年、2011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