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信息用户需求构建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2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99年以来,财政部一直致力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秩序的规范,至2009年底已连续开展了12次全国范围内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共发布了l6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建立、完善和检查工作的不断开展,被检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不足。随着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开始施行,会计信息质量整体上得到了提升。但部分企业对准则理解有偏差、判断不准确、执行不到位,少数企业存在违背准则操纵利润、虚构交易等严重会计行为。因此,有必要建立基于信息用户需求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以进一步推动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提升,推进资本市场的有序运作和健康发展。所谓保障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相互关联的部分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基于信息用户需求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则是以信息用户需求为导向,为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得以正确和有效实施的一整套执行机制。


一、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一)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任何忽视需求质量的行为,都不可能形成令用户满意的供给质量。但需求作为一种制衡力量,要想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强有力的需求团体,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合理的信息取得成本和补偿,以及适当的供给质量。只有当这四个要素同时具备,并相互磨合形成合力时,需求对信息质量的形成才会发挥巨大的反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会计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制约了需求者主张保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信息的无偿取得,打破了供给质量与需求之间的内在制衡机制,削弱了需求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追求和监督;而信息质量的低劣,反过来又抑制了有效需求市场的最终形成。因此,培育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必定选择,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保障体系、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再辅之以必要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才能真正从生产和需求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构成
整个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和使用过程,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准则执行(即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会计监督三个环节,因此可将基于信息用户需求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相应地分为三个部分: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保障、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保障和会计监督质量保障。在会计准则制定阶段,保障体系强调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制定模式的保障,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执行阶段,保障体系强调签订会计诚信契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会计信息化手段,为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提供质量基础;在会计监督阶段,保障体系强调完善制度化的监督体系、建立事后的惩罚机制、重视媒体的监督与介入,形成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威慑力量。


二、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保障

(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一是保持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为:FASB由财务会计基金会任命;财务会计基金会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FASB的独立性得到有效保证。二是保持准则制定机构代表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基金会由8个赞助团体所构成,每个团体都有成员代表其自身利益;建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其成员来自几乎所有关注会计准则的行业和部门;FASB不再是仅听命于注册会计师协会;FASB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反复征求各方意见。正由于此,使得它所发布的准则能得到众多利益集团的支持。2003年初,我国财政部成立了第二届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家成员组成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但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个咨询机构,会计准则制定依然是以政府官员为主。在制定准则时能否公平地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值得怀疑。因此,应借鉴美国准则制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准则委员会时刻注意保持其独立性和代表的广泛性,充分考虑和反映各方的利益,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美国FASB在制定准则过程中取得的另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建立了准则制定过程的充分、允当程序。它主要包括8个步骤:(1)FASB确定应该予以考虑的议题;(2)成立专题性的技术研究小组,在与会计界和工商界交流联系的基础上,编写有关的讨论备忘录(DM);(3)发表DM,给予60天的征求评论时间;(4)举行公众听证会,发起对DM的质询或争研究与创新I STUDY AND INNOVATION论;(5)FASB在书面评论和听证会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征求意见稿(ED);(6)公布ED,在30天内征询意见;(7)再次举行听证会,讨论ED;(8)根据上述步骤,决定采取以下行动:或正式发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或继续修改ED或完全放弃该议题。正是由于美国FASB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广泛的代表性和采用了充分、允当的程序,才使得其所制定的准则较为中立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容易被各相关利益集团所接受。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般程序为:(1)立项阶段;(2)起草阶段;(3)公开征求意见;(4)发布阶段;(5)根据环境变化进行修订。其中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是重中之重。相比之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仍需进一步完善,确保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公开性,这将有利于会计准则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通常认为,原则导向法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作出原则规定,更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很少对适用范例作出限制;规则导向法则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细致的会计规定,对适用范围有较多的限制,同时还配套有详尽的解释和运用指南。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莱斯法案》出台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Jj规则导阳转向原则导向。其中,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较强,准则的准确运用在很大程度J二取决于财务报告编制者和审计师“公允”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增大了其法律责任。法律风险的增大,迫使会计信息提供者和鉴证者更加注重经济活动的实质而非形式,更加谨慎地处理经济业务,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考虑到会计环境的现实状况,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应该继续走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相结合的道路。


三、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保障

(一)会计诚信契约
会计诚信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也是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的基本道德。作为企业契约交易主体对会计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理性要求,会计诚信的实质同样是一种契约。由于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存在“有限理性”,不完备的会计契约需要会计诚信作为隐含契约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如1998年至2003年之间,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用而不当,先用后弃”,导致大量的准则滥用和会计,这一方面源于会计准则本身的严重缺陷,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会计诚信的缺失。如果会计诚信不足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难以抑制会计。

(二)会计人员素质
从会计准则的形成与实际运用看,会计准则作为一种会计信息加工和生成的技术性规范是要由会计人员来实施的。因此,在准则的执行过程中,会计人员素质,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会计准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准则经济后果影响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准则执行环境的浅析浅析能力等,成为影响最终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职业判断能力,进而决定了准则执行质量和效果 依据会计职业特点,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必须培养会计人员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会计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塑造会计人员的岗位胜任力。

(三)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是互动的。潘琰、辛清泉(200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及实际运作效果对会计信息质量有重要影响,高质量会汁信息能够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林钟高、吴利娟(2004)认为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基石。王斌、梁欣欣(2008)利用深交所的经验证据进行浅析浅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财务收益能力、资产规模等因素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与股权结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一型公司,其信息披露质量较低。
在会计准则执行中,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一方面表现在通过权力制约达到防止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如独立董事的设立:当董事会被管理层制约时,独立董事被期望发挥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内部审计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日常审查以及权力机构对财务报告的批准。审计委员会一直被认为是保证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极为重要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还表现在董事会通过良好的激励合约设计使经理人自动选择遵循会计准则的行为。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加剧了公司剩余制约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称程度,内部制约的改善越来越必须依赖于外部治理机制,诸如资本市场及信息治理机制(如市场信号传递、独立审计)、制约权争夺等。因此,倡议提高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应分开,以减少财务报告欺诈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四)会计信息处理手段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基本实现会计信息化。但有少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停留在手工处理阶段,导致会计工作效率低下、主观随意性强,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配套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会计准则中复杂的金融工具不足、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若干具体准则项目和各项会计政策等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和支持,难以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其的浅析浅析和综合利用。对此,2009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贯彻实施必将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论文来源于会计论文发表网!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管理会计论文

四、会计监督质量保障

(一)制度化监督体系
不同国家会计准则执行的制度化监督体系是不同的。美国主要为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和SEC,英国主要为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和贸工部。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财务报告委员会下设置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同时,又设置独立的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根据投诉或者媒体的评论,对企业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没有遵循公司法和适用的会计准则进行相关询问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组成。该会计监督体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作为契约具有不完备性,会计监督的合约缔结同样是不完备合约。因此倡议:在财政部(或证监会)下设一个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独立于会计制定和财政监督,委员会由会计理论和实务专家组成,专事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审核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准则在实务中的执行情况并使会计准则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可以使财务报告的审核工作常规化、规范化。

(二)事后惩罚机制
刘峰等(2004)强调了法律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认为如果外部机会等变化对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信息提供了利益激励,即使会计准则(制度)等的变化限制了上市公司滥用会计处理的空间,假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没有变化,那么会计信息质量也不一定会相应提高。此时,企业管理当局实际上在进行一个成本收益的权衡:滥用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收益与滥用会计信息被监管部门发现并受到惩罚所带来的成本相比,假如前者大于后者,企业管理当局的最优选择将是滥用会计信息。在此情况下,即使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企业的滥用会计信息行为,会计信息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
我国目前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体系之中,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因此,应确保法律法规对违背会计准则行为有足够的威慑力,这种威慑力不仅体现在刑事的制裁手段,也体现在民事的赔偿手段,同时这种威慑力不仅局限于一般的会计从业人员,也应针对高层管理、决策和监督人员。特别要重视民事诉讼的作用,应完善与民事诉讼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如与股东集体诉讼密切相关的分配举证责任、责任险或证券市场赔偿基金制度。建立一个独立的司法体系,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和执法的有效性。同时要尽可能解决法庭诉讼可能存在的会计专业知识欠缺和诉讼时间过长的不足,成立专门的会计法庭。

(三)媒体监督与介入
对全球不同国家所作的比较研究表明,新闻媒体的舆论自由程度与政府效率、廉洁程度、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性,新闻舆论的独立性和自由空间、新闻媒体机构自身的治理机制和自律机制、新闻舆论的有效性、准确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影响媒体监督的效能。在独立的媒体对不当行为(如会计欺诈、内幕交易)予以公开,大量受良好教育的投资者读报,以及对不当行为进行谴责、制裁的情况下,私人私下制约收益将会受到更大的限制。媒体对经理财务报告行为的监管通常更直接,甚至在事态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就可产生效果,但这需要相应的市场机制配合。在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忽视新闻媒体的作用。
会计信息质量制约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建设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所有参与人的积极性,只有齐抓共管,共同协作,才可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尧明:《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潘琰、辛清泉:《所有权、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3]林钟高、吴利娟:{a-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
[4]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8年第2期。
[5]吴可夫:《论公允价值会计的保障体系》,《经济不足》2009年第12期。
[6]Zingales L-In Search of New Foundeations.The Journal ofFinance,2000,Vo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