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调控政策经济效应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0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文摘要】: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粮食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粮食的短缺对社会形成的冲击使得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尽管经济学家大多将粮食安全问题理解为长期的粮食供给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的粮食问题就不重要。即使不考虑粮食的相对稳定对于保障家庭层面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让粮食保持在使得粮食生产者有利可图的水平本身就是保障长久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粮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防止粮食的过度波动几乎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粮食不安全程度较高的国家共同的任务。本文以中国的粮食调控政策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了四个主要的粮食调控政策工具对粮食的影响,从而探究粮食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粮食政策的沿革历程尤其是建国以后的政策变化进行简要的回顾,并通过分析中国粮食市场在全球粮食危机中的表现来大致判断粮食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在论文的主体部分,本文分别考察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市场的托市效应、政策性粮食拍卖对粮食的平抑效应、粮食贸易政策对粮食调控的作用,以及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对粮食调控的作用等四个问题。研究结论显示,这些政策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控粮食的作用,不过效果各有不同。其中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大部分粮食品种都存在托市效应,但对油脂业用大豆市场的影响则不明显;竞价拍卖政策的有效性与各品种的政策性收储规模有关,其中小麦的拍卖对市场的影响较为明显,而籼稻拍卖的影响不明显;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政策没有发挥政策效果,小麦、稻米和玉米三类谷物的平均配额使用率只有10.12%。尽管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政策对调控粮食效果不明显,但出口限制对国内粮价的影响缺较为明显;燃料乙醇的发展对推动粮价上涨起到了很大作用,尽管不能进行实证研究,但本文通过数理模型和最优化模型分析可知燃料乙醇产业具有粮食调控的功能。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粮食调控政策所产生的社会福利损失和财政支出成本进行了讨论。政策的实施会产生成本,但在中国取消这种政策却是不可行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对政策体系进行优化,使得该政策以可承受的成本发挥其保护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并利用现代计量和统计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计量和统计方法上,本文采用最多的是双差分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等也有运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首次对中国粮食调控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二是在双差分模型的应用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
【关键词】:粮食调控政策经济效应政策工具有效性
本文由会计论文网http://www.328TibEt.cn整理提供,需要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7ABSTRACT7-15第一章 绪论15-221.1 选题依据15-16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1.2.1 国内外研究概述16-181.2.2 简要评述181.3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18-201.4 研究方法与数据介绍20-211.4.1 研究方法201.4.2 数据介绍20-21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21-22第二章 中国粮食政策体系概述22-392.1 中国粮食政策沿革22-272.1.1 新中国以前的粮食政策22-232.1.2 由市场到计划的嬗变23-252.1.3 由计划到市场的回归25-272.2 中国粮食调控政策体系的构成27-292.2.1 最低收购价政策27-282.2.2 政策性粮食竞价拍卖政策282.2.3 粮食国际贸易政策28-292.2.4 燃料乙醇发展政策292.3 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中国粮食调控政策的基本表现29-362.3.1 国际粮市场的波动情况30-312.3.2 粮食危机爆发的原因31-342.3.3 危机造成的影响及国际社会的反应34-352.3.4 中国政府的应对粮价上涨的措施352.3.5 中国政府粮食调控政策的效果35-362.4 粮食调控政策体系的经济学机理36-392.4.1 粮食决定模型36-382.4.2 影响调控效果的关键环节38-39第三章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39-573.1 最低价政策的经济学特性及其普遍性39-443.1.1 最低价政策的经济学特性39-413.1.2 最低价政策的普遍性41-443.2 中国实施最低价政策的战略意义443.3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实施现状44-463.3.1 政策形成过程44-453.3.2 政策实施的制度安排45-463.3.3 政策形式的拓展463.4 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效应46-503.4.1 D ID 分析方法简介47-483.4.2 分析方法的转化483.4.3 样本及数据介绍48-493.4.4 结果讨论49-503.5 最低收购价对市场的影响50-563.5.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50-513.5.2 数据讨论与实证结果51-553.5.3 结果讨论55-563.6 小结56-57第四章 政策性粮食拍卖的平抑效应57-814.1 政策性粮食销售政策的演变历程57-614.1.1 统购统销体制下的政策性粮食销售57-584.1.2 双轨制下的政策性粮食销售58-594.1.3 政策性粮食的顺价销售政策及其挫败594.1.4 组织创新与拍卖政策的出台59-614.2 政策性粮食竞价拍卖的制度设计61-644.2.1 竞价拍卖政策的制度设计61-624.2.2 竞价拍卖与顺价销售的区别62-634.2.3 竞价拍卖规制的最新变化63-644.3 政策性粮食拍卖政策的执行64-704.3.1 竞价交易平台64-654.3.2 拍卖规模65-674.3.3 拍卖67-704.4 竞价拍卖的政策效应70-724.4.1 政策性粮食与非政策性粮食市场表现差异70-714.4.2 政策性粮食之间的市场表现差异71-724.5 政策性粮食拍卖对市场的影响——以小麦为例72-804.5.1 数据描述及问题的提出72-734.5.2 拍卖与市场的G r a ng er 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73-774.5.3 拍卖规模与市场的脉冲响应分析77-804.6 小结80-81第五章 粮食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控效应81-965.1 粮食贸易与国际贸易政策概述81-845.1.1 经济发展与粮食贸易81-825.1.2 粮食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形式82-845.1.3 中国粮食边境国际贸易政策的形成845.2 中国粮食贸易概况84-865.3 粮食进口政策对粮食调控的影响86-925.3.1 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实施现状86-885.3.2 粮食进出口对国内的影响——以小麦为例88-905.3.3 “逆向调节”还是防御性措施?90-925.3.4 简单评价925.4 出口限制措施的政策效应92-955.4.1 中国粮食出口限制措施的出台92-935.4.2 出口限制措施对国内市场的影响93-955.5 小结95-96第六章 燃料乙醇的粮食调控功能96-1086.1 燃料乙醇与粮食96-1006.1.1 燃料乙醇及其技术特性96-976.1.2 国外燃料乙醇的发展97-996.1.3 燃料乙醇发展对国际粮食的影响99-1006.2 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100-1016.2.1 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历程1006.2.2 燃料乙醇的发展规模100-1016.2.3 燃料乙醇发展引发的争论1016.3 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影响的数理模型分析101-1046.3.1 问题的提出101-1026.3.2 燃料乙醇发展规模与粮食102-1036.3.3 燃料乙醇规模与汽油103-1046.3.4 燃料乙醇发展的粮食增产效应1046.4 燃料乙醇对粮食生产结构的影响及可控制因素104-1076.4.1 模型假设1056.4.2 模型分析105-1066.4.3 燃料乙醇“争地”的影响因素106-1076.5 小结107-108第七章 政策体系的优化选择108-1237.1 中国粮食调控政策的代价108-1127.1.1 粮食调控与社会福利损失108-1107.1.2 粮食调控政策的财政代价110-1127.2 粮食调控政策改革的现实约束112-1177.2.1 粮食刚性需求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12-1137.2.2 国际资源依赖与其不稳定性113-1147.2.3 收入支持政策与支持政策114-1157.2.4 控制与消费者收入补贴115-1177.3 政策体系的优化选择117-1227.3.1 优化选择的基本原则117-1187.3.2 调整最低收购价政策结构118-1197.3.3 强化粮食的关税配额制度119-1207.3.4 有控制地发展燃料乙醇项目120-1217.3.5 构建服务于国内粮食调控的全球战略121-1227.4 小结122-123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23-1258.1 研究结论123-1248.2 研究展望124-125参考文献125-131致谢131-133作者简历133 附:参考文献1段应碧;对粮食改革的一些看法[J];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10期2;冷静看待粮食的上涨[J];新闻周刊;2003年40期3刘树杰;粮食的形成及粮价改革的意见[J];中国农村经济;1986年11期4刘谦林;;关于粮价改革几个理论和认识问题的思考[J];月刊;1987年04期5赵宁;对我国粮价改革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1988年01期6李江;;中国古代粮价概况[J];月刊;1990年11期7胡广生;;粮食问题调查与思考[J];中国物价;1990年05期8李富根;粮食与经营全面放开[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3年08期9寸草;;2002年尿素市场分析与预测[J];化工质量;2002年02期10冷淑莲,陈美娣,高云龙,冷崇总;粮食政策的演变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粮食问题研究;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