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谈文《浅谈审计风险防范与化解》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因审计人员知识技能不足和工作上的疏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审计判断偏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因此,审计人员要增强法律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正确履行法定审计程序,完善审计承诺授权说明书,对审计结论准确定性,以规避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化解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相背离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概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审计机关要真正履行好审计职能,就应该十分注重审计风险不足。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一、 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审计人员要增强法制观念,恪守职业道德,对企业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审计部门在每个项目开展之前,都应加强风险教育,树立强烈的审计项目全过程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措施防范审计风险。要对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廉洁、公正、严格、奉献的审计行业作风。审计机构审计事项,必须由具体相应资格和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承担。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属高层次、综合性强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有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来指导、约束和规范,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要注重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和补充审计知识。要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浅析浅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等,造就一批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的审计人员队伍,从而达到主动制约审计风险的目的。二、 提高审计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做到在审计执法活动中知法、守法、依法办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除了掌握本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外,还要了解掌握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部门法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审计监督执法行为。同时,要开展对法律、法规适用的研究,要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要从高层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明确审计执法的涵盖范围。在目前各部门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协调的情况下,审计中可以引用有关部门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定性,但必须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对违规不足进行处罚。此外,还要注意防范审计活动中对应予处理处罚的违纪违规不足进行越权“减免”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三、 重视编制审计方案正确履行法定审计程序审计方案是指审计部门为了使审计组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一个审计项目,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与审计方案的正确制定关系极大。要取得较好的审计质量,就必须严格按照准则中规定的审计程序,根据不同的审计目的,分别确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突出重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审计取证,并发表客观、公正、谨慎的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事实清楚、引用法律法规适当、但因违反规定程序而在复议、诉讼中被撤销的具体审计行政行为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部门要引起重视。四、 完善审计承诺和授权声明书审计承诺书要求被审计单位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无账外账薄和资产等作出承诺,对担保、抵押、诉讼、关联交易、期后事项等做出说明,以界定会计责任。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或发生事项没有在会计资料上予以反映,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是难以查出的,这就是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而不应归为审计责任。所以,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它既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缩小其承担责任范围,防止会计责任转嫁为审计责任,也有利于经营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行为的进一步规范。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负责提供会计资料,在审计证明材料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上签署意见的人进行授权,由被授权人(或法定代表本人)负责向本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征求意见,防范和化解这方面的审计风险。五、 查清事实,准确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做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十分复杂,现代审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审计判断随着审计内容的扩展而日趋复杂。这就使得审计人员获得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也明显加大。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查清事实,取得确凿的相关证据,并且对证据进行认真浅析浅析,使证据具有充分证明力。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充分证明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取得的审计证据与客观事实没有适当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不宜对不足进行定性,以规避风险。除此之外,搞好审前检查,预测审计风险;进行符合测试,了解和掌握风险点;加强复核审理,把握风险关等,都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