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视角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2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自党的十三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国内理论界了长期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内容,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由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由工业偏向到工农并重、由“被动城市化”到“城市化”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同时硕士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依托。
会计论文范文词: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协调;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11-0013-07
一、
自党的十三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国内理论界了长期探索,但迄今从根本上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2010年10月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倡议》中,“十二五”时期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和各领域”,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并且已刻论文格式范文缓。革新开放,新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这在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也导致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扭曲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并且这一系列【会计论文】在革新开放得以长期延续。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标志着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内容,由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由工业偏向到工农并重、由“被动城市化”到“城市化”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同时硕士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依托。此,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讨。

二、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追求,推动会计论文范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大卫·李嘉图(1817)、托马斯·马尔萨斯(1798)等人奠定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20世纪40年代末,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资本积累理论确立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此后,围绕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会计论文】,索罗(1956)、斯旺(1956)、罗默(1986)、卢卡斯(1988)等人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了以索罗-斯旺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于对经济增长数量【会计论文】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会计论文】。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量了城乡对立、结构失衡、分配不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会计论文】,导致了“无发展的增长”。此,一些经济学者开始反思“增长论文格式范文有意义”的命题,罗伯特·巴罗(2002)、马耶夫(1997)、托马斯(2000)等人在经济增长质量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引导着由单纯经济增长转向对经济发展【会计论文】的。
在经济思想史上,从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和级差地租等【会计论文】的中引申出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卷中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工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不同类型,在《资本论》卷中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是农业生产两种不同经营方式。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依靠要素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则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依靠要素使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洪银兴等,2000)。,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低资源产品的成本优势,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几乎任何的工业化都过粗放型发展阶段,高、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是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会计论文范文】(金碚,2006)。但到了工业化发展的中高级阶段,为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则必须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马克思的经典,同时受新技术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而复兴的影响,前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命题,要求生产集约化,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7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四大,到1990年完成向集约化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的过渡。,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1969)、前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1980、1982)等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会计论文】了深入研究,了一系列成果。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理论与实践借鉴。
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党对如何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了不懈探索。从新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领导人在强调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会计论文】,但在这一时期我国执行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倾向于最大限度扩大生产规模,这决定了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定是粗放型的。革新开放,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并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会计论文范文】,一是以低资源的大量为标志的血拼式竞争,二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地区间竞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因(金碚,2006),这导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以长期延续,其负面效应也凸显。21世纪以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的重大任务。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国内理论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依靠粗放型工业化和城市偏向政策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已经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各界的共识。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内在的城乡关系、经济社会结构等密切,此,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角和点。

三、由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

由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是建国以来城乡关系的主线。新成立之初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领导人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对劳动力吸纳有限,为减轻工业化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新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执行了一系列城

市偏向政策,出现了发达的城市与的农村长期分割并存的现象。革新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农村革新及城镇化战略在一定上缓解了城乡分割与对立【会计论文】,尤其是使封闭型的城乡关系逐步走向开放,城乡壁垒中最难突破的户籍制度也开始松动,但并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会计论文】。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1988年的调研报告,着由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给、燃料供给、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护、婚姻、征兵等十余种制度构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农民与市民阶层对立。此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长期转化。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之下,城乡居民在政治参与权、经济收益权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上着天壤之别,这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为深重的消极影响,并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统计,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89:1,2000年这一比例扩大为2.79:1,2007年扩大为3.33:1,2010年虽略有缩小,但仍然高达3.2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同时硕士论文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会计论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制约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隐患。,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使得城乡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差距不断拉大。向公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能,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割开来,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研究,若把义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因素考虑在内,2007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之比已达5:1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6:1。在户籍制度之下,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平等实际上是一种公民权利的不平等,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革新开放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的战略思路渐趋明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命题。,由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城乡融合,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使城乡居民共享均等的公共服务,这对于启动农村内需、推动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意义。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上是“两个一体化”的统一:一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即在设施建设、居民收入、公共服务供给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一体化发展;二是经济与社会的一体化,即逐步转变经济发展迅速而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而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十个的内容,即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城乡收入分配一体化。这十个的一体化既是城乡融合的内容,硕士论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应有之义。因此,今后应从这十个着手城乡关系由分割到融合,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由工业偏向到工农并重

新成立初期,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是当时的产业,农业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为迅速工业化,新采取了工农业非协调发展的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工业化中,对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流通的垄断,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了对农业剩余的强制攫取。李澂(1993)估计,1955-1985年剪刀差汲取的农业剩余总额为5430亿元,把农业税、剪刀差和储蓄净流出三种渠道汲取的农业剩余总额加总,则这30年间从农业中的剩余总额为6926亿元。工业对农业的剥夺使得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与此同时,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乡一城流动,使得剩余劳动力不断追加到有限的耕地之上,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表1,革新开放农业劳动力远高于中等收入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低收入,每一劳动力的净生产率相对低下,传统农业长期根本改造,这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深重的消极影响。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革新开放的伟大决策,革新从农村领域展开磅礴之势推向全国。从1982年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业经营体制革新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几年间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农民生活改善。论文范文,从另角度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革新实质上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重新恢复了在延续已久的小农经济。土地细碎化、单家独户经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等因素的使得农业规模收益,并且阻碍了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的提高,农业生产力进步。,经济体制革新重心从1985年开始由农业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GDP增长基层官员政绩考核的会计论文范文指标,因而产值大、规模效益、增长速度快的工业部门就基层政府的之所在,农业则在某种上被冷落。在工业偏向的政策框架下,即使到革新开放,农村与农业资源向城市及工业部门单向流动的局面依然扭转。以2000年不变计算,1980-2000年间渠道从农业中汲取了1.29万亿资金用于工业发展;从城乡关系来看,同期大约有2.3万亿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部门(Huang etal.,2008)。因此,工业偏向的产业发展政策导致传统农业长期根本改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田水利等设施更新,工农业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
张培刚(2009,中译本),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农业与工业之间都应保持一种密切的依存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粮食、原、资金和劳动力,并且是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工业所的机器、肥料、动力、储藏设备及运输工具又是农业得以改良的条件,因而工农业必须保持协调发展。舒尔茨(2006,中译本),并不使任何的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理由;传统农业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但现代农业却能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由工业偏向转移到工农并重的轨道上来,改造传统农业,这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改造传统农业的会计论文范文对农业引入先进的生产要素,农业技术变革。为此,一是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建
[1]
立起适合经济发展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要推动会计论文范文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农业部门,形成高效率的要素替代,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三是运用以经济刺激为的市场手段,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变动来刺激农民,发挥市场调节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性作用。

五、由“被动城市化”到“城市化”

一般而言,城市化要“被动城市化”和“城市化”两个阶段。“被动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城市化,这一阶段的城市化表现为生产要素集聚所引致的城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城市缺乏渗透、辐射作用,居民生活质量较差,城市产业结构扭曲,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与“被动城市化”相对应,在“城市化”阶段,城市的自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化取代工业化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城市化由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的外延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经济社会逐渐融合。
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工业化始于新成立,与此相对应,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属于“被动城市化”阶段。革新开放,在近30年的时间里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由1952年的8.3%提高到1978年的33.5%。但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革新开放的城市化未进展,形成了“城市化的工业化”。革新开放以来,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动力,使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1988年的26%和1998年的33%。但在推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工业化所引致的“被动城市化”也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社会【会计论文】:,大量城郊农民被迫卷入城市化进程,因强拆房屋和强制征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进城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形成了“半转型的农民工”和“半截子的城市化”,社会需求,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低端工业产值过高,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革新与发展新的阶段,粗放型的工业扩张模式,重化工业的发展接近顶峰,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趋于弱化。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自生发展能力和渗透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其对周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带动作用,城市化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功能趋于完善。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达到20个,大中城市已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城市群内工协作体系完善,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新兴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这标志着的城市化进程已开始由“被动城市化”向“城市化”阶段转变。
革新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革新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不断松动,进城农民工增加本科会计论文。截至,农民工已制造业、建筑业和城镇服务业的主力军,但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大农民工家属享受到附着在城市户籍之上的福利。的职业是工人,而身份却依然是农民,其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区别于的“市民”,这就在很大上妨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使得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大打折扣。“城市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是以城市为载体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并在城乡融合的中使农村居民共享城市文明。,在由“被动城市化”到“城市化”的转变中,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这是“城市化”本质的内在要求,同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规模和增加人力资本等渠道推动经济在更高上均衡增长,因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与此同时,“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到产业化转变。而言,,“城市化”带动现代农业尤其是城郊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城市化”推进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使现代工业向城郊和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工业产业化进程;,“城市化”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科教文卫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农村城镇化的提高。2009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将城镇化提升到新的战略,并赋予其扩大内需和推动会计论文范文经济结构调整的使命,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标志着已“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将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六、结束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并且已刻论文格式范文缓。上述浅析【会计论文】,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内容,从这一视角出发,由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由工业偏向到工农并重、由“被动城市化”到“城市化”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同时硕士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依托。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总体上已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会计论文范文时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时期”,这今后将迎来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大转向,这对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
责任编校:沐梓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