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我国公允价值运用难点浅析与完善对策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5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无疑会对我国财务实践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立足于解决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进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的研究,为构建我国会计计量与核算的完整框架起到积极作用。希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公允价值将在会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难点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的。与旧准则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引入应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本文具体浅析浅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难点与完善对策进行浅析浅析。
1 公允价值的含义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以及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我们认为,公允价值实质上是完全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评估,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策略都没有采用市场为标准,公允价值其最大特点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而公平交易是指没有关联的各方在公开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公允价值是一种现时的、面向市场、强调公开、公平的价值形态,公允价值强调时态观,且计量中的时态观和历史成本中的时态观是有区别的。历史成本计量的时态观是静态的,而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则是动态的。无论在当前交易中,还是在计量日都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时态观是跳跃性的。同样,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其公允价值是不同的,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理由之一。正是因为公允价值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了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才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才会更有用。
2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浅析浅析
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因此,其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不过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和公允价值会计策略的可靠性。

2.1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观察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当没有可观察市价的时候,如何采用估价技术,这些不足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中的可操作性不足,也即公允价值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不足,它是制约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成熟,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理论计量模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资料的获取成本将大大降低,这一切都会促使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得到发展。

2.2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中,公允价值信息在在反映真实性方面和中立性方面优于历史成本,而历史成本在可核性方面优于公允价值。为了有效解决现值估价技术的主观判断和不可验证性,必须建立严密有效的程序规范,才能对企业资源进行恰当的计量,确保会计信息具有较高客观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公允价值才能不仅在相关性上,而且在可靠性上超越历史成本。
3 完善新企业会计准则,合理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倡议

3.1 积极获得客观市价

合理推行公允价值首先就是要积极获得客观市价,为此要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不断提高监测、调控水平;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对二手交易市场,引导品牌企业进入市场,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把资质审核的关口。

3.2 提高估计公允价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策略,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为此我国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如制订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足,例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策略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策略。

3.3 积极引入全面收益表

全面收益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既包括已确认并己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己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所有这些损益项目均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我们认为那些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不应该反映在损益表上,而应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上的其他全面收益中。理由是其他全面收益反映了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这种损益不代表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若将巨额己确认未实现损益都反映在其他全面收益中,即使企业利用公允价值确认了巨额利润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另外,其他全面收益与净收益在全面收益表上分开列示,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确提供哪些是己实现损益、哪些是未实现损益,以及更加全面和有用的损益信息,有利于他们进行决策。

3.4 加强企业和市场的监管

首先应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以避开不公平交易的发生和操纵利润的情况。其次是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利用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公允价值信息,避开公允价值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手段,从而减少企业或个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第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抑或预期未来流量的估计,用于折现流量的利率的选择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3.5 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会计人员在前期应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学习、领会、梳理、归纳和总结,避开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混乱使用和对新会计准则的错误使用。相关会计人员应在努力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同时,积极参加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尽快熟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了解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以及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确保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职业判断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无偏差地执行新的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外,还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浅析浅析能力,以便会计人员能够从众多错综繁乱的信息中识别出对本企业经济决策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公允价值的真正“公允”,防止公允价值的确认被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致使其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
总之,进入2010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一个长期消化、逐步摸索的过程,公允价值的逐步运用并推而广之也是大势所趋。我们尽可能地体现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的目标所在,也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乐锦.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点[J].会计研究,2006,5:31-35.
[2] 葛家澎,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构架趋同框架的评价[J].会计研究,2007,2:3-10.
[3] 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3:2-8.
[4] 邓传洲.公允价值的理论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5] 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J].财会研究,2005,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