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国际分工方式变化走势及其对区域贸易影响*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1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4202(2012)09-000-04
摘要本论文对东亚国际分工方式的历史和近况进行了回顾和浅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浅析了影响东亚国际分工方式及其对区域贸易影响的因素。具体包括中国的崛起对原有东亚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影响;全球经济与贸易方式的变化对东亚的分工与贸易的转变;新力量的加入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延伸和转变。通过浅析,本论文认为东亚未来的区域分工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可能要经历以传统面相要素的分工,转向面相市场的分工;以区域分工的单级结构转向多元化进展;以传统的垂直分工转向分工网络化的转变,而贸易方式也必定随国际分工的变化而变。东亚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在未来也可能会有所弱化,更多的分工可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广阔的产业领域展开,而并不局限于东亚生产网络。
关键词东亚国际分工区域贸易生产网络
东亚国际分工系统的相对整体性较强,其主要特点是区域性生产网络发达,梯次结构清晰,产业内贸易以及产品内贸易发达。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东亚经济在全球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攀升,这样的特点更是越来越突出。可以说,东亚国际分工与区域贸易之间是硬币的两面,国际分工格局对东亚区域贸易的进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以早期曾经出现的“雁行方式”到近年来取而代之的“区域生产网络”和“梯次分工系统”,都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的规模、结构和具体形式具有主导作用。国际贸易系统实际上是国际分工联系在东亚国家间的具体体现。

一、东亚国际分工方式的历史演进

二战战后,特别是1970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东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关联日益紧密,且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呈现出与日本国内产业分工探讨结果类似的情形,因而部分学者将“雁行方式”运用于对东亚国际分工方式的描述之中。如小岛清最早将东亚区域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经济关联形式描绘为“雁行方式”。“雁行方式”是东亚区域产业进展的重要推动力,在1960-1970年代对东亚区域经济进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雁行方式”的驱动之下,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格局得以形成基本框架,东亚主要经济体实现了全面快速的经济增加。
进入1990年代,东亚区域“雁行方式”日渐解体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生产关联形态——区域生产网络(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根据Borrus等(2000)的定义,国际生产网络是“旗舰企业为组织其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而建立的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各种分工合作联系网络,其经营活动涵盖产品的研发、界定和设计,投入品的供给,产品制造(或服务的生产)、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商业行为。”显然,跨国公司是国际生产网络的组织者。在跨国公司内部,以往以企业间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国际经贸联系,转变为由企业内部贸易方式来实现,而跨国公司通过选取不同国家特定要素比较优势的历程就实现了企业内部贸易的国际化。这一转变的直接结果就是原来在固定国家或地区完成的最终产品的生产,由跨国公司通过企业内部或企业间贸易的方式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进行组织生产。它使得全球范围内最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生产参与国比较优势有着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
区域生产网络是国际生产网络在某一特定地理单元中的具体体现,它属于国际生产网络的区域子系统。就东亚的生产贸易实际而言,笔者认为宽泛的区域生产网络定义更能解释各经济体的合作联系,由此可以将区域生产网络界定为厂商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与其他厂商之间建立的,及厂商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的分工合作联系。分工合作的内容可以涵盖包括产品研发、产品设计、投入晶供应、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全历程,国际生产网络既包括牵头企业(Lead firm)与其分公司、子公司的跨境合作(公司内部的合作),也包括牵头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分包商等企业的跨境台作。
与以往“雁行方式”不同的是,东亚的区域生产网络中,跨国企业是分工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实施国际分工的主体。而“雁行方式”中,国际分工的主体依然是国家或其他经济地理单元。这种区别导致在区域生产网络中,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分工联系更为细致,分工的架构更为灵活而有弹性。在传统的“雁行方式”下,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联动主要是通过跨境投资的方式实施的,即便伴随着直接投资会有着知识溢出效应,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仍然是直接和简单的。然而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国际分工是通过垂直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组织,各国间的经贸联系变得更加复杂、有机。加之通过诸如外包、OEM、许可生产、技术合作等形式的市场化行为,区域生产网络因细致而充满弹性的结构,带来的是生产要素更加有效的组合,而跨国经济合作的溢出效应也会更加显著。
源于:会计本科毕业论文http://www.328tiBEt.cn

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区域国际贸易的近况

(一)东亚区域贸易的整体变化走势

以东亚区域经济进展的历程来看,东亚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和出口导向战略的受益者。正是借助出口的拉动,东亚国家才完成了经济起飞。当前,东亚区域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出口来源地和进口目的地。如图1所示,在全球全部贸易品中,东亚的出口在1992年时就已经达到32.2%,这一数据在2007年进一步达到40.3%。说明东亚区域出口能力在这一时期是不断提升的。相比之下,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比例均有所下降。类似的情况也发生的全部贸易品进口方面。图2所示,东亚的全部贸易品进口比例以1992年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28.1%,而同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进口比例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东亚地区已经超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国际贸易区域。特别是出口方面保持的高比例和快增加的势头,这与东亚积极参与世界生产网络以及世界贸易系统格局的演变直接相关。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 TRADE数据库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 TRADE数据库
以东亚区域内部的结构上看,作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核心的日本出口比例显著下滑,并且已经失去东亚区域第一大出口国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其出口占比以2.1% 上升到14.5%,正是由于中国在出口上的快速上升才带动了东亚整体出口份额的增加。与中国类似有着快速增加的还有韩国和东盟,其中韩国在15年间也使出口实现了翻倍。这两个经济体也对东亚出口份额的上升作出了贡献。进口方面,日本的进口份额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东亚进展中国家整体的进口比例有显著提升,以1992年的17.6%上升到2007年的24.5%。这其中最主要的贡献同样来源于中国,以2.2%上升到9%,中国几乎贡献了东亚国家全部的进口份额增加。东盟国家、韩国和中国香港的份额基本上都保持了稳定。

(二)东亚区域内分工与贸易结构的变化

东亚整体贸易地位的提升是东亚生产网络垂直分工系统进展的结果,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东亚生产网络中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加上。同时,东亚各经济体零部件进出数据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反应出东亚国家,特别是进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显示出一定水平分工的特点。
图3零部件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 TRADE数据库
图4最终组装品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 TRADE数据库
与全部贸易品比重变化的情况类似,东亚国家在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出口比例均出现了增加。如图3和图4所示,东亚零部件出口的增加幅度更大,以1992年的29.6%增加到2007年的42.8%。而最终组装品的出口增加幅度体现的十分保守,仅有3.4个百分点。两相比较会发现,东亚国家贸易的增加更多的来自于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加,而制成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位置并未显著变化,说明东亚贸易增加主要是由区域内垂直分工系统的进展拉动的。以结构上看,东亚进展中国家仍然是拉动零部件出口的主力,它们填补了日本零部件出口规模下降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并将之拉得更高。中国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十分显著,无论是零部件出口还是最终组装品出口,中国的增加速度都是进展中国家最大的。总之,以零部件的出口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进展中国家更加深入的参与东亚生产网络提升了这些国家上游产品生产的能力;以最终组装品出口看,中国基本上是这些年中唯一显著提升其出口份额的经济体,反引出中国正越来越成为东亚的组装车间,成为最主要的最终产品出口国。
与出口比重变化互为表里,进口比重的变化印证了其对东亚区域分工结构变化的基本认识。首先,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最终组装品进口比重大幅度增加,分别以1992年的8.5%和7.5%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17.9%和15.9%,说明欧美国家是东亚国家产品的主要目的市场 。其次,欧美国家零部件进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说明在全球分工系统中,欧美国家的“去生产化”走势显著有着。再次,东亚国家中,进展中国家仍然是进口结构变化的主要来源。两组数据中,日本的比重基本上保持了稳定,而进展中国家的进口比重都有显著的上升。最后,中国依然在进口结构变化中扮演主力角色。
综合零部件和最终组装品进出口比重分布的变化结果,东亚区域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依然比较清晰。东亚贸易的崛起是全球贸易系统失衡的结果,欧美国家在“去生产化”历程中逐渐成为最终产品消费国,相伴而生的是东亚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确立,尤其是中国迅速融入世界贸易系统的历程,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虽然仍处于东亚分工链条的低端,但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已经为东亚生产网络结构的转变提供了基础。

三、东亚国际分工进展走势及其对区域贸易进展的影响

东亚区域内贸易,特别是零部件贸易的数据显示出东亚生产网络中,垂直分工系统带来的产业内、产品内贸易的快速增加。同时还显示出东亚区域分工和贸易方式发生的变化。如同“雁行方式”一样,东亚当前的分工方式也并不稳定,如下几个全球及东亚经济条件的变化将推动东亚国际分工和贸易方式的不断变化调整。

(一)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原有东亚经济格局的稳定

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快速进展是东亚生产网络进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已与2006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种进展势头所带来的冲击也将在未来转变东亚生产网络与贸易方式的现有格局。近几年来,中国已经开始以第四梯队向更高级分工地位上升,一些东盟国家已经为中国替代,原有的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平衡进展的梯队结构逐渐解体。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未来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核心,而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相较于“雁行方式”和当前的生产网络将更具有弹性和深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国内经济进展的非均衡性也十分突出,中国目前在地域上形成东、中、西三个梯次的区域经济形态。以资源禀赋条件看,中国既有大量的劳动力,也逐渐成为资本密集的大国。虽然目前中国的技术革新能力仍有待提升,但基础和进展势头仍可期待。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中国可以进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多层次产业并行进展的格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为中国发挥区域生产网络中心作用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可以同日本、“四小龙”等技术禀赋优势经济体展开生产合作;资本密集的优势可以结构东盟国家或其他亚洲新兴市场劳动力优势结合;而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展也可以与日本等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具有广阔的分工合作空间。
中国崛起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另一影响体现在大国的需求能力上。中国的经济总量巨大,同时也有着庞大的人口,两者合力形成的市场需求将对东亚贸易方式整体外向型依赖提供另一种选择,同时也对扭转本已畸形的全球生产-消费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东亚作为全球最终产品的制造基地,对欧美等主要消费市场具有依赖性。这一点以次贷危机以来欧美消费市场萎缩对东亚国家外需的影响就可见一斑。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需求对经济进展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扩大内需以满足国内已经局部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中国的需求还未东亚其他国家的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可以预见,在中国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之后,东亚区域生产的自足性将会提升,源于:会计学论文网http://www.328tiBEt.cn
区域贸易结构也将有单纯的生产型贸易向生产—消费相结合的贸易来兴转变,其中中国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国崛起还会推动东亚生产网络与全球生产网络之间的融合,推动东亚合作分工以原来的以区域内垂直分工为主向多层次参与全球分工系统的转变。在此历程的带动下,东亚贸易也会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进展走势。

(二)全球经济与贸易方式的变化的冲击将转变东亚的分工与贸易方式

首先,东亚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已经出现难以为继的迹象。东亚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作为全球工厂,东亚以国际市场进口能源等初级产品,并把最终产品供应到欧美市场。东亚的区域内分工也是在当前的国际分工基础上展开的。但随着传统的全球经济方式难以为继,特别是“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出现之后,欧美对最终消费品的超额消费能力已经出现萎缩,国际经贸联系的格局已经出现松动。东亚在外需骤降的情况下,区域内部的最终产品市场进展就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扩大区域内的消费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东亚的生产能力找到稳定的市场,才能有利于东亚区域经济贸易联系的可持续进展。摘自本科会计毕业论文http://www.328tiB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