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基于“3+1”培养模式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探析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08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着重理论轻实践等【会计论文】,导致学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3+1”培养模式的中,必须革新课程体系为其保障。
会计论文范文词:国际贸易专业 “3+1”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64

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2-02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革新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急速增长,论文范文高校相继开设了国际贸易类专业。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次调整,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际贸易专业),并延续。
截止到,我国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并且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导致该专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的国际贸易了的负面影响,更使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2011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十大“红牌”专业,该专业连续两年上榜。
《就业报》的调研报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20%从事本行业,20%在与国际贸易的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政府涉外部门工作,而高达50%的毕业生理由求职无门或改行从事与国际贸易专业毫不的行业。另一,2010年发布的《人才蓝皮书(2010)》所预测,2010年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总数达到79.344万人,而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总数为13万人左右,即使这些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仍然有很大的缺口。
论文范文,出现了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求职难,另一外贸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其根本理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如何市场的实际需求,革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应用能力强的国际贸易人才已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所面临的一项的革新任务。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论文】

,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实务型人才。所涉及的工作岗位是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和出口营销。这些岗位都毕业生持有颁发的上岗资格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并且较高的外语。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的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还【会计论文】。
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受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高校国际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学院派,缺乏实践经验,将讲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所占的较高,实验、实践论文格式范文的课时较少。再次,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软件模拟实训,方式在很大上提升了学生对于流程的认识,与实际业务仍然差距。有的学校也在尝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对接尚不成熟。
2.课程体系不尽合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教育部所课程体系的上形成的,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上求全求多,通识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并且在专业课程中知识交叉,造成资源。
3.教学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和考核方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了广泛的应用,高校教学策略会计专业论文仍然灵活。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等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广泛,缺少对学生的启发,还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考核方式单

一、课程仍然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效果较差。

三、基于“3+1”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析

在调查市场需求的上,黑龙江科技学院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方向设置为世界贸易和对俄贸易两个方向,培养定位为完整国际贸易知识体系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基于此定位建了“扎实的理论+较强的实践能力+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构建了“3+1”的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培养。该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的构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必须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做出调整。
1.通识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处理。否认,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的作用,我国高校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了过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就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尤其是“3+1”培养模式后矛盾就更为。对于通识教育类课程适宜选修课的形式,课时不用太多,课程的是老师的引导,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之在课外探索感兴趣内容。这样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专业课程。
2.专业课程内部关系的调整。国际贸易类客课程之间着交叉,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商法》等课程在贸易术语货运、保险及惯例有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结算方式中有交叉。因此,在研讨各类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上,理顺间的关系,设置好课程的开课,整合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3.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是学生就业时非常的条件。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关系密切,学生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为了资格认证而逃课到辅导班补习,进而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的时候,要跟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资格认证的内容相,将其内容融入到的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4.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市场调查工作岗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有较高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的中要考虑该需求,加大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的训练力度,除开设外贸口语、外贸函电等专业外语课程外,对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商务谈判等课程双语教学,加强外语的应用。使得学生毕业后能熟练与外商沟通
5.理论与实践相。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训室的设备和实训教学,完善应用软件的功能。将的课程设置实训学时,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操作相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将课程与实践基地的特点相,使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基地实践形成过渡。
6.教学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的改善。课程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等,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浅析【会计论文】【会计论文】解决【会计论文】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口才。同时,对课程的考核方式革新,加大课堂研讨和案例教学考试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的比例,转变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
总之,“3+1”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达到该培养模式的预期,必须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为其顺利保障。
[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文献:
1.吴海兵,李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3)
2.肖黎.金融危机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2011(3)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