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环境责任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环境会计研究综述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探索研究阶段。环境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工具,最早被Beams、Malin等于20世纪 70 年代纳入会计研究范畴和视野。第二,实践运用阶段。以1990 年Gray 出版的《绿色会计:Pearce 之后的会计职业界》为标志,环境会计正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第三,推广运用阶段。以1998年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讨论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为标志,这成为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它涵盖了与环境有关的主要会计概念的定义、环境成本的确认、环境负债的计量、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披露。而我国对环境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切,使得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财务毕业论文模板
(一)环境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重点领域 环境会计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范式或者理论基石,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成果。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外部性的视角、信息披露的视角、成本管理的视角、行为科学的视角等五个方面。关于会计的范文
(1)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理论是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着眼于人类长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Gray 等提出,企业可持续会计和报告强调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服务的会计,考虑生态公平并关注效率与效力。可见,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关注从宏观层面去构建和研究企业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视角下的会计行为就是用相关方法和系统来记录、分析和报告这些影响。关于会计的论文
(2)外部性的视角。外部性理论揭示了污染问题的外部性质,Coase曾提出: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协商后的补偿得到解决,从而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然而如果污染的成本不能由企业主体承担,那么对企业污染的限制就不可能有效率。Dales 进而提出污染权交易理论,认为政府可以尝试在环境污染可控制的范围内,在市场上按每单位允许的排放量,公开出售一定数量的污染权。可见,这一视角为污染企业的负外部性提供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如目前在实施的排放权交易和开征环境税等。
(3)信息披露的视角。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理论解释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是自愿披露理论,认为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目的在于能够将企业的环境策略传递给股东或公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环境业绩;二是社会-政治(S-P)理论,认为企业披露环境责任报告不仅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更是企业对股东、公众、利益相关者等诉求的主动响应,可以展示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要价值。信息披露的视角不仅体现企业的受托责任,减少环境信息的不对称,还为研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等提供了基础。会计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4)成本管理的视角。有效的环境成本管控能为企业准确把握内部环境信息、进而做出环境决策提供重要保障,有利于企业降低环境成本。通常,成本管理的视角侧重于内部环境信息的使用和环境成本的控制,而信息披露的视角偏重于环境责任(财务)报告向股东、公众的公开披露。因此,成本管理的视角重点在于确认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以及利用成本制定环境决策,目前有贴现率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计量技术和控制方法。
(5)行为科学的视角。它是从组织的行为和变革来解释组织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社会组织的建立、运行、变革和发展的规律,解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环境和经济关系,以及其运行规律和相互作用,为环境行为和动机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上述五个方面密不可分,从宏观层面看,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二者难以割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实际上反映了环境会计的历史担当,然而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其自利的环境污染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外部性,尤其是那些上市的公众企业对外需要及时向股东和公众披露和报告其履行环境责任方面的信息,其中就涉及环境成本等会计要素,且企业群体性行为动机直接体现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反馈,可见他们有着内在的联系。
(二)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我国,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环境责任与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完全基于自觉和自愿,虽然披露的公司数量在增加、内容在完善、质量在提高,但仍然存在着如披露范围不一致、披露过于形式化等问题。这既有上市公司的主观原因,也有信息披露无规可依等客观原因。同时,理论界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观点也并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用观,认为企业应编制环境投入产出表作为环境会计报告的主表,该表根据需要提供环境投入、环境成本和环境产出的本期金额和累计金额,采用一个独立核算的环境项目或者一个会计主体进行计量和报告。(2)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观,认为社会经济的多种因素将对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如存在正相关关系的企业规模、流通股比例、负债率、股权集中度等,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国有股比例、成本等。(3)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观,认为企业通过高质量的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公司股价等,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虽然国内理论界从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涉及的概念、目标、原则到报告的模式与内容等方面形成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为了提升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水平,笔者从案例入手,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以进一步推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和运用。

二、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产销汽车突破1900万辆,产销量世界第一,再创历史新高。考虑到机动车尾气是PM2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http://www.328tibet.cn
.5的主要来源之一,扬尘、燃煤及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庞杂及不方便统计等因素,笔者拟以石化类上市公司为例,对石化类行业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研究。通过大智慧系统,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 / T4754-2011),选取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14家石化类(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虽然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年报没有关于环境问题的具体披露要求,但作为公众企业的上市公司理应作为表率,认真履行环境责任、全面披露环境会计相关信息和数据。 (一)环境责任事项披露随意性强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理念、制度、措施、绩效和案例所进行的系统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全面沟通、交流的重要过程和载体。14家石化类上市公司中有5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占比35.7%,但社会责任报告事项披露随意性较强,质量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按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2011)》,从完整性、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可读性、创新性等六个维度逐一评价、打分,划分星级与阶段。由于中国石化报告中环境责任事项详细列举了全过程清洁管理系统流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纵向对比分析、环保隐患治理投入等内容,中国石化报告等级达到四星半级,但岳阳兴长、中海油服、上海石化等其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定性描述多、定量表述少,内容仅涉及环境政策与HSE 管理体系的建立、环保宣传的投入等方面,按照星级划分仅能得一星至两星,可以说差距甚远。
(二)年报环境责任内容表述笼统 14家样本公司年报中,涉及环境责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栏目;是否被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环保补贴及环保支出年度变动金额。按照国家环保部门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虽然需列明的环境信息的基本内容项目有九个,但从样本的统计分析看,其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集中六个方面。从环境保护方针、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及执行,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环保投资和环境技术开发等方面来看,上市公司表述较为详实,披露家数占比分别达到92.6%、85.7%和78.6%,但年度资源消耗总量(降低的百分比),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去向等技术含量相对高、涉及企业经营机密的内容披露少,分别仅占比21.4%和14.3%。尤其是“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否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一栏,100%的上市公司都回答“否”,一律标明“公司不存在重大环保问题。公司不存在其他重大社会安全问题。”撇开内容的实质性、完整性、可读性、可比性、创新性等,样本公司均未主动披露任何负面信息。
(三)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企业,理应重视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是那些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业排放大户而言,对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理应更加全面、更加负责。但在14家样本公司年报的公司治理栏目、独立董事工作栏目、监事会工作栏目、其他重大事项披露栏目、内部控制栏目中无一家公司将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纳入其中,如在公司治理结构涉及相关利益者、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中没有体现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独立董事、监事会工作也仅仅集中在公司运作、财务、关联交易等方面表述。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差强人意 14家样本公司所披露的涉及环境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都较为分散,很多倾向于采用传统的会计表述,如资源税、排污费、环保设备改造、环保补助奖励等。涉及环保在建工程、环保补助、环保各项费用支出等科目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披露,占比分别达57.1%、64.3%和78.6%,但环境负债方面却无一家公司进行披露。虽然这些环境会计信息一般主要体现在管理费用、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中,但并未将其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内单独设置并归纳体现,不利于直观分析和总体呈现。作为政府监督、第三方审计乃至社会公众知情权诉求等而言,这种简单的披露难以满足全面掌握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义务的需求,也无法客观、科学地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绩效进行评价。

三、环境责任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议会计类毕业论文格式

要想改变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观性、随意性强,表述方式单一、可比性差、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从强化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技术路径、统一处置方法、加强审计监督等全流程加以推进,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会计论文大全
(一)强化环保信息披露的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定期并且保质保量地披露环境保护信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项,而是应该成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自觉行为。全社会要提高对环保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推进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升,同时探索建立将环境责任保险纳入强制险等方式。
(二)加强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力度 除了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部门和证监会等《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还要进一步细化环境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建立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对披露质量、内容和方式等进行统一和明确,并通过在石化、冶金建材、煤炭、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排放大户强制性试点实施,积累经验后推广。而定期在年报或者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具体事项,可以参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2011)》提出的六个维度以及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实际,遵循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涵盖环保制度建设、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控制、环保隐患治理投入,以及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支出等会计科目。
(三)规范会计要素处理的技术路径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一般有三种:描述式、统计式及兼有两者特征的综合式。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一定要破除畏难心态,加大投入力度,对能以货币等单位计量的全部以数据表达,对于那些不能或暂时不能以数据表达的信息要简明扼要地用文字表述,并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以货币形式计量的环境会计科目,建立一套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环境会计信息体系。在宏观层面,要加强对碳排放权的估值与定价方法研究,探索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等。在微观层面,要着力进行企业治污项目折现率和总成本研究、治污或购买排放权的选择决策研究等。目前来看,环境收益与环境支出相对较易货币化,而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常常面临能否货币化、重复计算等问题,相对较为复杂,可以根据标的不同特性采用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替代市场价值法或者调查判断法等加以解决。
(四)统一会计报表科目的处置方法 在上市公司年报中,传统模式下会计信息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流量表中。环境会计信息完全可以依托现有财务报表及其附注,通过调整传统财务报表的内容,新增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支出、环境利润、环境支出、环境流入等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处置。如在资产负债表中, 加入必要的环境资产(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如新增环保资产、环保在建工程等),环境负债(企业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导致的尚未支付,需要在将来支付的现有资产的价值减损,如计提污染治理准备金等),以及环境所有者权益;在损益表中,加入环境收益(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享受的税后净收益,排污权转让获得的收益,政府提供的补助或补贴等),环境支出(环境管理及监测费用,研究与开发支出,停工损失,资源税,排污费,罚款,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改造设备支出等);在流量表中,加入涉及环境项目的经营、投资和筹资中产生的流量(如购买环保产品和固定资产、支付环境污染补贴费等)。
(五)加强第三方审计和政府监督的力度 企业的自觉披露还需要来自政府、第三方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虽然环境审计是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现行《审计法》未设置环境审计方面的具体规定,无法约束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工作,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没有反映环境审计信息的内容。因此,一方面应加快修订《审计法》等法律法规,新增环境审计的内容、流程和方法等,加快建立以独立第三方审计为主的环境审计制度;另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要深化对环境监督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借助专业化的手段提高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企业环境政策与环保预算的执行、专项环保资金的运用、环保资源分配及绩效、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等开展专项审计,并定期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吴德军等:《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