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探析政府视角下化解我国公立高校债务探析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06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政府这一特定视角出发,对我国公立高校债务的现状与特点、成因与性质、政府的角色与职能、化解债务风险的措施与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既考虑当下具体应急之需,也着眼今后长期有效。
【关键词】 高校债务; 政府职能; 化解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立高校贷款陆续进入还本付息阶段,大多数高校非但无力偿还本金,就是偿还不断增加的利息也深感吃力,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受到严重影响。如此状况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化解债务风险尤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要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对造成高校债务的原因与债务的性质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与判断,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进而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债务风险机制。

一、我国公立高校债务的现状及特点

首先,高校债务出现负债面宽、债务增幅快的特点。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内地上千所公办高校的政府性债务累计超过2 600亿元,仅72所央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就达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负债5亿元,地方普通高校贷款总额在20亿元以上的有21个地区,平均年度债务增幅达76%,可以说中国几乎所有公立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负债,呈现出负债面宽、债务增幅快的特点。会计学论文网
其次,公立高校的负债金额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一份调研报告《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显示,2010年山东省属的25所公立高校,银行贷款余额达127亿元,平均每所高校年度负债5.08亿元。2008年山东师范大学银行债务达8个亿,一年利息就接近5 300万元,日利息超过14万元。而吉林大学从2005年起,每年要向银行偿付利息

1.5个亿。有关于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表1是从我国东部某省三所高校2009年度财务数据中抽取、汇总的相关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性拨款占学校全年总支出最低的仅为23.94%,最高的也不到30%;学费收入却占到了全年总支出的29.10%;而银行贷款最高则占到全年总支出的近44%,最低的也约占全年总支出的30.41%,可见公立高校的事业总支出中,有三分之一的资金是用银行信贷资金垫付的,债务风险已相当严重,其现状不容乐观。

二、我国公立高校债务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一方面,我国公立高校普遍地大规模地负债办学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作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定之日起,大众化步伐不断加速,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据教育部1998—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57万人,增长了5倍;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万增加到2011年的3 105万,增长了8倍,截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达2 358所。继2007年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进入国际公认的世界第一。无论从国情民意上讲还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演进史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乃至普及教育都是合人心、顺民意、有益国家现代化的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高等教育的这种转向从起步到完成仅仅用了十年时间,速度之快实属罕见,这显然是人为推动即政府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动高校盲目扩招的同时,在经费投入上不力,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十年来,国家财政对高校拨款总额虽然增加了5倍,但是这个高达5倍的增幅在公立高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从原有的92%下降至47%。扩招后,高校投入约增加了5 000多个亿,其中2 000多个亿为贷款,政府只投入了500个亿。表2是我国西部某地方高校近5年在校生人数及教育经费相关统计数据,表3是美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情况。
从表2我们可看出,近5年政府的确加大了教育投入,特别对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5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52.44%,而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收入的比例仅增长了15%,显然财政拨款增长的比例远远落后于招生规模的增加;而由表3数据可看出,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对公立高校的教育投入在50%以上,社会捐赠也占到了不小的比例。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我国政府正因为知道自己投入不足,因此多方动员社会各界支持高校,尤其鼓励银行贷款给高校。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许多高校对预期过于乐观,认为收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增长;而地方政府在庞大的利益驱动下,热衷于投资开发高校园区,鼓励建设大学城,希望以此推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继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时候,又正好赶上我国城市土地急剧上升的年代,地方政府的此种热情支持,为日后高校贷款规模失控留下了隐患。因此,高校出现今天这样的巨额债务主要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而高校自身体制格局的僵化无法适应高校盲目扩张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剧了高校债务,从而使负债办学变成了一场债务危机。

三、政府在公立高校债务危机中的职能分析

从造成我国公立高校巨额负债的具体原因中不难看出,主要责任在政府,因此化解债务的主角也只能是政府。众所周知,政府和市场是调节教育供求平衡的两个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教育的供求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教育并非一个完全理想的竞争市场,并且市场调节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政府必须对教育供求实施宏观调控。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应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第六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作为公立高校的所有者,政府的职责就是依法保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可是,近十年来,恰恰是在经费投入这个基本职责上,政府多少有些失职,也由于这个失职,其应有的管理、服务、评价、监督、引导等职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高校对政府往往有令不行,政府的管理权在人为弱化。办学规模的扩大,本是利国利民,但经济压力的承担者却是高校。十多年来,当公立高校、银行、企业及其他利益主体发生利益纠纷时,高校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此时,政府理应站出来,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主动担当起公立高校债务的责任主体,积极化解高校债务,控制财务风险,消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摘自:写论文http://www.328tibet.cn
事业负责,也是对千万高校学子负责,同时也体现政府对责任的担当,而这原本就是政府应扮演的角色,也唯有政府能扮此角色、担此责任、显此能力。

四、化解公立高校债务危机的措施与机制

找准了导致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清楚了债务危机的性质,明确了债务危机的责任主体,就不难给出应对之方。在我们看来,目前的高校债务危机既然是急症,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应急之策,这属于具体措施。同时,急症的解决也并非一劳永逸,要防止其病复发,必须有长远考虑,此乃化解危机的保障机制。从政府视角看,这两方面皆关照到才不失为解决问题之道。

(一)化解我国公立高校债务危机的措施

1.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同时严控高校贷款规模

要化解高校债务危机,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下决心加大投入。目前虽然教育投入暂时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却远远不够,毕竟以往的欠债太多,而如今办学成本又在不断提高。在观念上,政府应坚决摒弃将高校视为企业、将高等教育视为产业的观点。高校的事业性、公益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也不应该把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加大投入,甚至短期超常的投入仍是政府应考虑的措施,同时应严格控制高校贷款规模。当前这种由政府对高校债务全盘埋单的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高校和银行盲目贷款的冲动。政府作为这场债务危机的最终责任人,应切实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控,保证高校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防止和降低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的风险,避免公立高校重走国企的旧路。

2.出台缓解高校债务压力的政策

如有些地方政府已出台规范土地置换政策,允许高校利用老校区地位优势置换。此种做法并非全然无弊,但在政府经费紧张一时无力加大投入而高校老校区又多有此优势的情形下,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之策。又如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将高校的商业贷款转为政策性贷款,将现有短期贷款调整为中长期贷款并适度减轻利息,给地方高校一个喘息机会,为还贷储备后劲。由政府出面召集相关方面协商,对债务条件、性质适当修改,重新认定,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http://www.328tibet.cn
具体做法不必一律,目的在缓解高校当下的债务压力,这里应有可操作空间。另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使高校经费来源多样化。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公立高校的办学质量明显优于民办高校,整体声誉也较民办高校为佳,只要政策得当,吸收社会资金是有其优势的,不必过于担心学校性质的变化。实际上,社会资金的加入会促使公立高校更注重质量、声誉,更具竞争力,因而也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与此同时,加大高校救助力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仍不可松懈。

(二)化解公立高校债务风险的保障机制

相对于措施的应急性,机制则更注重长效性,尤其考虑到适度负债办学在国际上乃是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从世界教育史,特别是近现代教育史看,如此做法也不失为高校发展的有益途径之一,关键看是否适度。因此,在应对我国公立高校当下的债务危机时,政府不仅需要适时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还必须从长计议,建立健全一套相对稳定且具有长效性的风险化解机制。

1.政府对高校存量债务尝试实行“债转股”

我国的公立高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来政校不分,约束机制不健全。“财政+学费”的办学模式使得高校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财政投入不力,而民间资本又畏缩不前。政府可尝试对高校实行股份制改革,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债务负担极其严重的情况下,通过资金存量折股、资产增量招股等多种方式明确投资主体,将债务转化为股份,通过国家控股、法人参股、个人入股的形式,认购高校的不良资产,将高校的债务转化为社会办学团体对高校的股权,以实现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各投资主体资金共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立“政府+社会”的办学模式。

2.政府应倡导高等教育成本社会共同分担的理念

教育是全社会共享的资源,具有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正向功能。因此,教育成本应全社会共同分担,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有极其久远的渊源,形成了浓厚的“捐赠文化”。在美国,校友、中小企业、普通群众、慈善基金会、宗教组织都是捐赠主体,2000年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捐赠占到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的16.25%;英国高校接受的社会捐赠占教育经费的17%;在日本,公立高校的私人捐赠占学校总收入的15%。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积极开发社会的教育投资潜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投资教育的良好氛围。政府应在法律、制度层面给予完善和支持,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争取稳定的教育资金来源,减轻高校资金压力、降低财务风险,把来自社会的捐赠变成一条常态化的高校经费筹措渠道。

3.政府要积极引导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关注效率

政府在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投入与产出、质量与效率平衡的问题。资金投向要用于提高公立高校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服务社会能力。要求高校务必勤俭办学,走内涵发展之路,科学规划,建设节约型校园。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严格按财经纪律办事,由专业人士制定还贷计划,设立反映真实财务状况的评估指标,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确保还贷能力,从而降低办学成本,增强还贷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政府要协调好银行与高校的利益,健全制度

政府利用自身的制度供给优势,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规范公立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使债务融资在相关法律法规条件下进行,化解各种债权债务纠纷,避免双方不合理不平等的交易发生,使双方在各自行业准则的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从而降低高校债务风险。同时,为银校合作开创平等、良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明确和保护银校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结 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其教育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振兴腾飞之路上,更是起着主力军、先锋队的作用。目前高校债务的产生与化解,实乃一事之两面,说到底,还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问题。我国的教改,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高校所有者的管理问题。政府部门要从对公立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出发,理清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责界限,主动担当起救助高校的职责,担当起所有者应担当的责任,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尚运生.高校债务问题的解决措施[J].中国商界,2010(9).
 韩呼生.我国公办高校负债及治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财会本科论文
[3] 陈世荣,陈帆.高校外部治理主体与高校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事业财会,2007(3).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4] 吴彩霞.地方院校股份制改革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5] 王君卓.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