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美国美国散忆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08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间,我有幸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感想诸多,谨收集点点滴滴的碎片,与读者分享。
到了美国,首先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文化冲击,我去的地方叫克莱姆森,位于美国东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地理位置大约相当于中国的福建和浙江一带,气候宜人,而且没有飓风的袭扰。当地的基督教文化极其盛行,基本是人人信教。美国南部并不像北方那样商业化,仍旧保持着美国建国时的传统价值观。在美国南部的大概七八个州,共同特点是基督新教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些地区在地图上看就像一个宽宽的带子一样,所以有人形象地把这些地区称为“圣经带”。基督教文化也自然延至这个州最好的大学—克莱姆森大学。学校里的很多教授都是基督徒,所以他们也会向学生传播这种信仰,在这里传播宗教信仰似乎是不受限制的,美国对信仰的宽容很令我惊讶。受基督教影响,当地民风十分纯朴良善,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比如联邦快递,都是按一下门铃,不管家里有没有人,都把东西放在门口,不用担心会丢失,哪怕是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较昂贵物品。
美国是教育科技大国,但其大学生大多是贷款上大学,即使家庭条件很好的,一般也让孩子贷款,美国人把上大学作为一种投资,家长让孩子贷款也是给孩子一种压力,这是让孩子成人和成长的一种方式。所以,为了以后能找到工作偿还贷款,美国的大学生非常辛苦,也格外努力。而他们在大学之前的日子则是非常轻松的,而上了大学就像上了发条一般。这一点好像和我国有点不同,我们或许是正好相反,在中小学时期压力很大,学习非常紧张,而上了大学会相对轻松。我想,这可能是我国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的原因之一吧,我国的教育模式让人的思维方式过早定型,创造力和想象力被过早压抑。
美国的职业之间等级差别并没有我们这样大,阶层分化并不十分明显。美国人似乎并不歧视体力劳动,而且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的差距也并不大,我所在的这个州,据说是美国经济最不发达的三个州之一。在这里,大学教授的收入一般十万美元左右,而管道工的收入也能有七八万美元。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我住的房子前面是一块很大的草坪,差不多每两个月都会有剪草工光顾,他们的工作像是专业化的流水线,来去就像一阵风一样,每人都戴着很酷的墨镜,穿的衣服有点像蜘蛛侠的服装,哼着小调,工作干得津津有味。他们每个人看上去都很阳光,很喜欢自己的工作,特别是穿着非常体面,一点也不像我国的农民工兄弟。财会专业的毕业论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此地的捐赠文化。克莱姆森这个小城,整个城市几乎都是靠捐赠建起来的。市政府门前有三个旗杆,竟然是由三个不同的人捐赠的,下面都刻着“in memory of …”,是捐赠者通过捐赠纪念某个人。美国目前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当地收入高的人都把很大一部份收入捐给了教会和医院,有的医院甚至大部分收入来自捐赠,也就是穷人付不起医院账单,富人把钱捐赠到医院,为穷人买单。克莱姆森大学几乎也是靠捐赠建立来的,学校源于:论文格式范文http://www.328tibet.cn
的几乎每个建筑都是以人名命名的。学校的第一个捐赠者是托马斯·克莱姆森先生,所以这所学校命名为克莱姆森大学。1889年,克莱姆森先生临终前,把自己拥有的所有土地和财产全部捐出来建立了这所学校,这个学校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从中间最早的建筑开始,不断向外扩散,学校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所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它和周围的环境在不断融合中延展,可以说面貌每天都在改变。会计论文格式模板
在克莱姆森,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紧张又有规律的生活。我和一个朋友似乎在有意竞争我们谁休息的时间更少一些,我们是好朋友,并有幸同在一个办公室,我们两人在办公室里常常学习到深夜,随时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乐此不疲。凌晨1点16分,我们会坐上了回住处的校车,除了周日外,这样的生活几乎天天如此。只有周日一天校车最晚是到10点,而平时大学城里的免费校车都是到第二天凌晨的两点半,我们似乎回去的很晚,但在这里并不另类,有很多人都是整宿睡在图书馆或办公室里。晚上11点以后校车会减少,但坐车的人却很多,所以,凌晨一点多坐校车常常跟在北京挤公交差不多。
美国的国土虽然很大,如果单从表面来看,美国很多地方其实都差不多,除了几个大城市有一些高楼外,大多数美国地方还都是青山绿水,或者说像农村一样。虽说我去了美国一些地方,特别是和一个美国朋友开车,在美国东部地区纵贯南北,经过了七八个州,直接开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虽然经过了很多地方,但却像走马观花,而且常常发现身边的景致是那样的相似。在美国发达的公路网上,除非你的车子停下来,否则你的眼中只有一种景象:在森林中的一条柏油马路上,一辆车孤单地行驶着,向窗外看去,马路边的树林里或山上有湖泊溪流,远处点缀着稀稀落落的别墅,此时,很容易产生被大自然抛弃的孤独感。唯有克莱姆森这个地方让我停下来,并且不感到孤独,我在并不漫长的时间,用心体会当地的文化,也和社区的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其实,在我的心里,这个地方就代表美国。美国在我们外人看来是那么强大,那么开放,但很多美国人对外界事物却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身边的事情,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面。
我觉得美国人对中国人还是很友好的,去了很多地方,美国人都是热情友好,并没有对华人的歧视。虽然美国人爱说“Almost everything made in china”(的确,沃尔玛里商品差不多都能让我感到来自祖国的亲切),但他们的语气带有惊奇和钦佩,而不是认为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在很多美国人心中,中国仍旧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而且我们在聊天中,很多文化差异的小事情都会让他们兴致盎然。比如,美国或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的文化已影响到很多国人,这是我们之间趋同的地方。但中国人的一些避讳似乎没有影响到美国人,比如中国人对4的讨厌和对8的钟爱,美国人是不能理解的,当我向他们解释此两个数字的汉语发音和汉语中“死”和“发”的发音相似,他们听后会像孩子一样哈哈大笑。
基于对美国人的认识,我觉得如果中美要建立友好关系,首先应该多让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开始,每个去美国的中国人都像一张中国的名片,这个名片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或多或少地影响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希望我这张名片没有给国家抹黑。举个例子,有个邻居老太太经常登门给我讲圣经,但我说没兴趣,但她却仍旧每周都过来。在我们的聊天中,她说对中国的很多做法其实非常不解的。比如,对中国计划生育的认识,他们认为这跟杀人没什么区别,因为基督教是不主张避孕的,但我告诉她,中国的能源和耕地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但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可能美国人并不懂得节约的概念,但在中国现在粮食问题的压力都很大。中国计划生育三十年少生了四亿人,这其实是基于国情的无奈之举,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后来这位老人也部分接受了我的观点。
在美国的时间过得很快,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很多方面是诱人的,但越是身在国外,越是觉得心离祖国很近。可能只有出国后,才知道“祖国”这个概念是什么。我知道许多身在海外的人表面风光,其实内心是很寂寞的。美国可能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法治环境,但身在美国的华人,很多人即使加入美国籍却找不到主人翁的感觉。在海外的华人都喜欢到mitbbs和文学城这两个海外门户网站上抱团取暖。我也经常上这两个网站看一些帖子,一些海外网友可能在网络上嘲笑国内糟糕的空气、的无礼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但其实内心是很空虚的,因为他们总觉得这是别人的国家,即使加入美国国籍几十年的很多华人还常说“他们美国人”。与我合租房的室友刘大哥,98年来到美国,已经加入到美国国籍,并定居在马里兰州,是美国农业部的公务员,他和我意气相投,我很感谢他帮我很快适应了生活并告之我很多美国的事情,我对美国的很多认识要归功于他。另外,十分感谢当地的那些基督教的朋友,他们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多,我所有的家具都是他们送的(当然,走之前还给他们了),我走时他们还专门欢送我,让我十分感动。但可能抱歉的是,我最终没有接受洗礼,加入这个宗教,虽然我十分尊重并且赞成他们基于信仰的为人处事方式。
在美国时,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小孩,努力寻找美国和中国不同的东西,也在寻找美国比较优越的一些东西。已过而立之年,我自认为对中国有较深刻的了解,这可能是我能寻找中美差异的资本吧。我认为我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以后有时间会慢慢写出来。回国的时候,飞机上只能带一个50磅的箱子,我的背包和箱子里几乎都是纸质资料,包括社区报纸、志愿者刊物、学生诗集、学校校报、房产刊物、婚姻刊物、乐队刊物、社区文化刊物、经济刊物、地方新闻、商业信件和在美国各地买到的报纸、海报、杂志等等纸质资料等等。我把在美国看到的那怕一页纸片都舍不得扔掉,因为我觉得里边含有美国文化信息的线索,所以我被朋友嘲笑为“收破烂的”。除了印在大脑里的,以及在美国交的那些朋友,这些东西就是我在美国获得的主要财富。我并不为自己没在美国大肆购物而遗憾,我在美国为自己买了一双鞋,回来的时候,因为没地方放也只能扔掉了,带过去的很多衣服也因为拿不回来扔掉了。有取有舍,有失有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