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键点分析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22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内部审计SHI指利用独立监督以及评价本单位或所属单位DE财政和财务收支情况、经济活动真实性DE行为,来加强本单位DE内部管理。高校内部DE审计工作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DE普及和深入,学校内审工作不断进行拓展,使得内审DE责任以及风险都日益突出。所以在高校内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其必要性。本文针对内部审计DE关键点进行了详细DE分析,并针对量化审计提出了相关措施。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论文主要服务对象为:职称评定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其他需要。 种类为: 论文和写作后并发表论文。
电子邮件:@vip.16

3.com

:29
咨询:3895【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风险

一、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DE内容和要点

拓展其成长空间DE必然要求。《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细则已将风险控制纳入其中,在评价企业单位综合绩效时SHI一个很重要DE指标。学校DE管理模式在变革DE同时吸纳了新控制理念,而新控制理念又提升了风险管理DE必要性,所以满足风险管理DE相关要求,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DE风险导向内部审计SHI当前学校内部审计DE主要职责之一。目前我国高校DE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在起步DE阶段,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内部审计保持着高度关注以及积极DE探索。本文所提到DE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指DESHI高校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DE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以高校DE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导向,按照量化DE审计分析水平来对审计项目DE优先顺序进行排定,并按照风险来确定审计DE范围和重点,对高校风险管理、内部DE控制以及治理DE程序进行评估,最终提出建设性DE意见以及建议,有助于高校管理其风险,实现高校财务增值DE客观、独立DE鉴证以及咨询DE活动。这里DE风险SHI指影响单位团体目标达成DE各类不确定DE事件,也就SHI高校DE经营风险。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SHI一种以高校DE经营风险做为导向DE内部审计,SHI一种新DE内部审计模式和理念。

二、目前我国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DE不足

1、高校内部审计DE机构职能划分不明晰

高校内部审计长期以来都SHI以监督职能做为其核心,对监督以及事后审计比较重视,却忽略了经济活动事前DE审计和把关以及事中DE审计控制。在实际操作时对财务DE收支和预算执行审计比较看重,对管理和经济活动效益DE审计却不太关心。随着高校教育体制DE改革和不断深化,高校内部DE审计职能同时也得到发展,服务职能被提上日程。但审计在参与控制和监督DE一系列过程中,常常什么事有参与,但都没有彻底性,这样DE做法虽然对提出DE“服务职能”有所强化,但并不符合高校DE审计程序,也有损高校审计DE公平性以及权威性,不仅浪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DE时间精力,还影响高校内审工作活动DE效率。这也成为形成审计风险DE重要原因。

2、高校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以及权威性

审计DE灵魂SHI它DE独立性。内审部门DE独立性主要从其内部审计DE机构组织设置得以表现。从我国目前DE高校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来看,通常采取DE做法SHI:一,单独DE设立审计部,内部审计DE部门设置和其他DE部门平行设置,这种平行DE设置模式,会削弱内部审计DE权威性以及独立性。二,将审计机构以及监察或者纪检部门和财务部门设置在一起。合署办公DE形式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具独立性,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审计工作DE公正性以及权威性,审计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因为内部审计SHI高校在本单位DE主要负责人DE领导下开展DE工作,所以高校DE审计工作往往不能脱离所依靠DE部门行政权力,受制在高校DE相关经济利益下,特别SHI如果审计DE意见和高校或被审计单位组织DE相关经济利益相悖,审计DE意见常常SHI得不到高校DE领导和被审计单位支持和认可DE,审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内部审计DE独立性薄弱,对被审单位DE审计事项进行DE审计广度以及深度都存在不足,从而也将形成高校DE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DE复杂性和多样性

高校进行内部审计时,涉及DE对象范围很大,而且内容较为复杂,很多DE事项都涉及到高校内外DE各方面。特别SHI较为敏感DE一些审计事项,舞弊DE手段很隐蔽,涉及DE人际关系也很复杂,导致审计人员在取证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针对纷繁复杂DE高校审计项目,高校DE内部审计应利用审计活动,在校内形成较为客观以及公正DE审计建议,但SHI实际操作中,审计人员要得到正确DE审计结论将遇到各方面DE阻力,所以审计DE风险也就在所难免。

4、内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且风险意识薄弱

高校DE经济活动日益繁杂,要求高校DE内部审计要将审计DE监督范围拓展到高校DE经济活动DE各方面,就对高校内部审计DE工作人员能力提出了新DE要求。但目前我国DE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少,而且大多数DE内审人员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不高,比如内审人员DE理论知识比较单一,只了解财务或者SHI审计DE相关知识,对工程技术、物资管理、经济、法律以及教育管理方面DE知识一概不懂;部分DE内部审计工作人员DE实践经验少,判断能力不强;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少数DE内审人员甚至不规范自己DE审计行为,缺乏职业道德。高校内部审计DE力量薄弱,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低,审计DE工作缺乏应有DE深度和广度,这些情况都将影响审计评价最终结果DE真实性,从而导致审计风险DE产生。

5、内部审计经费不足,技术方法落后

高校内部审计和国家DE审计以及社会审计SHI不同DE,高校常常面临审计手段以及办公经费DE制约,在开展学校审计业务DE时候,审计方式受到主客观原因DE限制,在审计事项进行对外函证或者取证DE时候,调查取证工作往往没办法得到确保;而且内审DE人员无法在较短DE时间里将所有经济事项都进行全面DE审查,所以很难避免审计出现疏忽以及遗漏DE地方,最终DE审计结论会存在一定程度DE偏差。高校内部审计核心SHI能够对“风险DE识别”,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行合理预警以及评价最终加以控制。这就要依靠一些审计方法以及手段。但SHI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普及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审计软件DE方法来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这就导致审计DE广度和深度不够、审计内容较单

一、范围很狭窄,严重制约了高校审计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给审计工作潜伏了较大DE风险。

三、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DE关键以及措施

1、将重要性DE水平确定以及内控制度初评加以量化

(1)应用德菲尔法来量化高校审计DE经验,以判定重要性DE水平
在判断重要性水平时,特别SHI把报表层次中DE重要性水平分发到账户层次中DE二次修正DE过程中,需根据高校审计工作人员DE经验来进行,对同一个账户,不同审计人员难免作出不一样DE结论。为克服主观DE随意性加强科学性和合理性,建议高校利用德菲尔法对审计人员经验进行量化,从而避免在重要性DE分配中产生重大DE偏误可能性。
下面将对重要性水平二次修正作为范例,操作德菲尔法DE步骤如下:首先,选择德菲尔小组。小组通常SHI由 3 一 7个人组成DE.包括了项目DE负责人、审计组长和审计组DE成员。每个小组DE成员拥有相同分值DE一票.也可对不同DE成员分配不同权重。再次,制作报表账户DE评分表。每小组DE成员按照各种DE风险因素、获取相关证据难易DE程度来对评分表里DE账户打分。在打分DE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独立依照自己DE工作经验来打分,禁止互相DE讨论。最后,对评分表DE分数进行综合DE处理。按照评分DE结果和不同DE小组成员权重综合求出账户平均DE重要性水平。
(2)利用内控制度DE测试表把内控制度DE执行情况加以量化评价
首先要获得内控制度DE测试表,或者以这个表作为基础来进行适当调整,再按照测试逐项DE量化打分,接着加总求和,最后按照评分DE等级来作出初步DE评价。
评价分为四个等级(总分SHI100 分) , 具体DE标准SHI:评价DE结果SHI 90 分以上(包含 90 分)DE话为“优秀”,说明被评价DE部门内控制度DE健全以及内部管理DE水平较高,操作DE行为规范而且隐患得到了有效DE控制。第二,评价DE结果在80分以上(包含 80 分)SHI“良好”,表示被评价部门DE内控制度SHI健全DE,执行DE制度较好,基本达到防范风险相关要求,但个别DE方面还存在者不足,需要加强管理。第三,评价DE结果在70 分以上(包含 70 分)SHI“一般”,这表示被评价DE部门虽设置了一些相关内控制度,但SHI不够DE完善。内部DE管理意识很欠缺。有时还存在着有章不循DE现象,有可能会出现案件DE事故。第四,评价DE结果在 70 分以下则为“差”。这表示被评价DE部门DE内控制度很不健全,内部DE管理混乱,风险DE意识淡薄,有章不循DE现象普遍,经常DE出现差错和责任事故。
对高校DE内控制度初步评价要建立在数据量化DE基础上,这样能增加科学合理DE因素,因为这个方法直观而且易于操作,从定量到定性对主观印象DE评价随意性进行了弱化。内部控制准确DE评价,有利于确定重要性水平。假如内部控制很健全.可信赖DE程度高,可将重要性水平DE数值定高一些,这样可以节省审计DE成本。
2﹑要准确定位风险DE性质
高校审计工作人员在编写财务风险评估控制DE文件时,最关键DESHI要准确定位风险性质:SHI关于财务报表层次DE风险,还SHI属于认定层次DE相关风险?SHI不SHI凭实质性DE程序不能应对DE特殊风险?由于在忽略内部控制与风险进行抵销作用时,风险定位DE不同将决定审计人员DE实施程序和程序DE时间以及范围。
审计准则中针对财务报表层次DE重大错报风险定义SHI:该风险和财务报表DE整体存在着广泛DE联系,将影响财务DE多项认定;而针对认定层次DE重大错报风险定义SHI:对各交易或者事项、期末DE余额、列报事项DE具体认定进行影响DE相关风险。而现实中大部分DE风险都将影响多项DE认定,影响DE项目就很难进行确切DE定量。笔者认为,在没办法判断将影响多少项DE认定情况下,只要可以得出风险“可能将影响”DE相关认定,那么这个风险就可以归为认定层次DE重大错报风险。假如计算DE风险涵盖了报表,那么这个风险就可以认定SHI财务报表层次DE相关风险。这个方法有一定DE实用范围,最终“评估风险DE阶段”判断应该要考虑风险DE重要性以及内部控制DE抵销作用这两个因素。
3﹑识别对初步评估风险有抵销作用DE内部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自身DE内部信息和整体经济环境编写完被审计单位DE信息时,审计工作人员此时评估出DE也还只SHI初步风险。这些初步风险并不SHI肯定会发生。因为学校自身有免疫系统也就SHI内部控制。这个时候常常遇到DE问题SHI如何判断以及识别学校内部控制设计SHI否合理并且得到有效DE执行。因为审计人员在进行最终风险DE评估时,需要判断和考虑学校自己设计DE这套免疫系统能否抵抗住初步评估DE相关风险。怎样才能识别出对初步评估DE风险有着抵销功能DE内部控制?笔者认为:首先要逆向思考。先假设风险发生了,那么哪个部门环节、哪项控制和人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发现错报人DE相关控制就SHI能够识别DE控制,他所相关DE工作事项就SHI认为能够抵销风险产生DE工作,这种控制称为检查控制。再次要从源头来考虑,要发散性DE进行思考。这就要求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判断时要在学校DE角度上考虑单位该如何DE设计和控制预防此类DE风险,最后再从高校实际拥有DE内部控制里查找到相对应DE预防控制。
4﹑将风险评估过程DE原始记录完整保留
风险评估DE程序SHI属于计划中DE相关审计工作,好DE计划审计应该有较为清晰明了DE脉络。而在实际DE审计工作中,大部分DE风险评估DE文件都仅仅保留了最终审定版,导致了DE复核人员没办法综合地评估前期DE数据合理性,因此风险评估DE文件需要保留原始DE数据版本。这SHI因为风险评估和个人DE知识面SHI有着非常紧密DE关系DE,不SHI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够准确地判断。因此笔者建议将所有版本都收集起来,这样DE复核就能够参考之前DE基础数据以及复核DE判定。

5、实施审计结果DE公告制度以及展开后续DE审计

对高校DE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指DESHI对涉及高校DE审计项目DE审计结果公告,除了涉及保密内容外,一般不应对外有任何保留以及隐藏,应在保证准确、公正和客观DE前提对高校审计DE结果公告。审计结果DE公告不仅仅可以让社会DE舆论来督促被审计DE单位进行纠正问题,还对内审DE人员起到监督DE作用,能提高高校审计机关权威性。经过公开DE审计结果达到营造良好审计环境DE作用。后续DE跟踪审计,SHI看审计DE报告或者审计DE决定中被审DE单位要求进行纠正和整改DE相关问题能否得到执行落实,督查审计DE报告提出DE建议能否被及时DE采纳。通过后续DE跟踪审计,可监督审计DE处理最后执行落实DE情况,维护了审计工作权威和严肃性,利于进一步DE提高高校审计工作DE质量,降低审计DE风险。

结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最先进DE内部审计方法,将成为我国内部审计DE发展趋势。我国DE高校内部审计要充分DE借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DE先进方法和理念,从而推进高校DE内部审计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更需要发挥财务人员DE能动性,努力完善校内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