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视角财务视角下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摘 要】 高校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方面存在着资源分配无序性、资源使用过程重投入轻产出、资源统筹规划时忽略人才和物化沉淀资金、资源显性和隐性浪费严重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弊端,为了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效益办学模式,研究其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尤为必要。文章基于财务视角对资源配置方式和改革深化管理方式等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了指导实践的思想、关键控制点和具体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资源配置; 效能; 效益; 成本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可知,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靠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的资源配置内涵引入高校则表现为以人才为中心的高效资源组合和最后产出的高质量成果,这也是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在高校内部需要营造一种完全竞争的、公平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让那些优势人才和项目脱颖而出。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其标准主要是看资源的使用是否带来了高效率和高质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导致一部分低效低质被淘汰、让渡出不应占有的资源,优质资源自然而然地会向优质项目、优质人才聚集。因此,从资源使用这个角度看,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实现生产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包括:资源在一个高校内部的最优使用;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资源在不同项目之间的配置;资源在不同人员层次之间的配置。
高校资源是高校所拥有的能够为其带来收益的各类资产的总称,一般可以分为货币资金、物化资金、无形资产、人力资产、信息技术资产等,这其中部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计量手段反映在报表上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或者尚无成熟的方式来计量和反映的,比如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力资产、信息技术资产等。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对于其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配置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历来为众多相关研究者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知:涂朝莲(2013)在研究了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的表现、原因以及影响后认为,管理者可从资源数量的充足配置、多主体的参与决策、配置权力的分解和资源配置的审核与评价等方面建立均衡机制;周巧玲、谢安邦(2011)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面临的难题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路进行了研究;王科(2011)从高校不同的资源类型入手,分别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三个方面研究了各自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配置的策略;孟卫东、黄波(2009)从学校的角度对高校资源中的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特别是财力资源)中观及微观层面的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需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对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机制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优化配置的具体方式——全面预算管理,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张庆华、章金霞(2009)从高校财务资源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校财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高校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在参阅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从财务视角来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因在于它得益于以下优势:一是以资金的观点来度量,容易取得较为统一的标准,利于比较;二是财务管理具有全过程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可以从头到尾进行考察分析;三是资源配置管理与财务管理两者的内涵有较多的交集,可以互享信息和成果、共用研究方法。因此,以财务视角来研究资源优化问题是恰当和可行的,结论具有共性。
目前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哪些弊端呢?
一是资源分配方面处于无序性,突出表现为平庸平衡主义和行政权力至上主义两种形式。高校关于资源的分配,尚无统一的强制要求,多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纵观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表现出科学性的较少,多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其中表现较为典型的有平庸平衡主义和行政权力至上主义两种。前者沿用屡试不爽的平均主义,不得罪人,你有我有大家有,不谈效益,只求和平共处的效果;后者则是使用行政权力干预资源的流向,按照权力的指向来分配,它与人情亲疏、关系好坏、利益输送渠道等非正常因素密切相关。这两种方式比较常见,造成的结果是效益不高、速度缓慢、质量低下。财务毕业设计
二是在资源使用的过程管理方面,重投入、轻产出。高校在投入的关口上把关相对要谨慎一些,但对于后期的产出则管理相对松懈,有的甚至对结果不闻不问。事实上,如果放任出口不管,则难以言谈效益。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日子也变得比较宽松,疏于对投入结果的严格管理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病态。
三是在资源统筹规划方面,概念狭窄,多是盯紧,忽略了人才和物化沉淀资金。广泛意义讲,高校的资源应该包括人、财、物、科技和信息五个要素,作为管理者在统筹规划利用学校资源时,概念应该全面,并且需要紧紧抓住关键要素,但是目前的管理者多盯紧的是财,即一般意义上的,忽略了人才这一关键资源,也忽略了占比极大的物化沉淀资金,对科技(或技术)和信息这两类资源更是遗忘或者根本就没有纳入思考的范畴。自然,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所实施的管理的指针就会发生偏差,顾此失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摘自:毕业论文选题http://www.328tibet.cn
四是资源显性的和隐性的浪费严重。显性的浪费主要表现在舌尖和脚尖:舌尖的浪费就是学校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接待吃喝费;脚尖的浪费就是冠以各种名目但无实际意义的各种会议和考察费用。这些费用逐渐演化成了个人或者部门小集体的福利,浪费惊人。隐形的浪费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浪费,学校各部门抢经费搞大而全的建设,结果造成设备、场地和人才的重复配置,但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学校整体层面的极大浪费。
鉴于高校在现实中所存在的上述低效运行状态,强化其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客观必然要求。会计类论文
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并结合国家的攻关项目(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面向校内或者全社会招标,通过严格的评选程序,筛选出优秀的科研团队;然后给予充分的资源配置,为其专心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的过程是,首先选定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选择组合研究团队;最后学校按照研究团队的需要配置资源:包括经费、实验室、后勤保障系统等。目前国家所实施的千百人才计划就属于此类,它是面向全球范围来引进优秀人才,重心是以人才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我们可以将范围缩小到学校内部,也可以扩展到全社会,甚至全球。
优质项目的评选和认定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严禁出现鱼目混珠和滥竽充数等现象;同时视野要开阔,严禁闭门造车;胸怀要宽广,鼓励吸纳校外力量参与,严禁以“自己的资源自己用”的狭隘观点束缚和压制博采众长行为。总之,高校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以我为主、广泛吸纳各方力量,让真正的优质项目成长起来。
原理,用少量的先期投入来撬动更大的成果收益,即先期可以预支部分资金(不能大包大揽),项目组自筹部分资金,待项目成功后由学校全额补偿,外加奖励金。
(1)青年项目。目前高校的青年人具有学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和敢想敢干的鲜明优点,但也具有资历浅、教学科研经验不足等弱项。为了充分发掘其优势潜力,对于那些看好的青年项目,就得打破常规予以资源配置。学校内部为此可以特设青年项目基金单独管理,这样就可以保证青年人脱颖而出,不再遭受资历等非科研因素的压制,利于青年人的快速成长和学校整体事业的逐级长效推进。
(2)风险项目。一般而言,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项目孕育着高回报,但限于学校目前严格的资源稳定指向配置的管理机制,需要有所突破才行,不冒风险不行,冒一定风险是值得的。学校应该设立风险项目基金予以管理,对于那些符合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较好前景但具有未知的不确定性项目,应该予以资源配置鼓励其探索,从而打破见风险就回避的保守做法。先期给予资源配置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的关键突破期学校更应该给予更大的资源支持,包括经费、本学科权威专家点拨、跨学科人才支持、信息的互通互享等。
(3)成果转化项目。学校研制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就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科研成果一旦结题就被束之高阁,其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是选题不具有现实意义,难以实际转化;二是缺乏转化机制,包括人员、机构和平台等。对于已经产出成果的后期转化,需要投入的资源很小,但其所蕴含的效益是可观的,所以十分有必要做好产需对接的工作。高校的成果大致分为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前者多涉及软性管理;后者则与实际生产技术相契合,两者都不能偏废。学校应配给资源建立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将细分的成果信息有目的地向特定管理者、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推送。推送方式包括网络信息传递、人员走访、现场技术讲解及答辩等,收益方式可以采用一次性出售、新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等,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4)校外联合项目。学校具有资金不足的软肋,但还有人才、技术、信息及试验场地等诸多优势,为此就需要利用优势条件来吸引外部资金流入或者撬动更多资源为我运转,这多见于横向教学科研合作项目,比如定向人才培养、联合技术攻关、特定方案的制定等等。这种主要以学校人才和技术等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社会资源再次配置,不但为合作方带去了效益,而且为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拓宽了路子,为丰富教学科研内容提供了来自生产及管理一线的鲜活素材,所以这样的项目在资源的配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应该高度重视和实践。
人才资源最为重要,恰当的人员组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能,所以在做人才资源管理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跨部门和跨学科、教学与科研融合、校内与校外互通等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前面提及的优秀人才具有挑选人才组队权利的原则;坚持行政管理服务服从于学术管理的原则。财务会计的毕业论文
经费管理需要发挥其重要的导向和服务功能,首先,严格预算管理,严格坚持预算的性、严肃性和三公原则;其次,重心应当从支出管理逐步移位到收入管理,收入管理重点在于学校自身创造的流入,而非国家财政拨款;最后,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逐步探索建立完整的效益评估体系,从而客观公正地按项目鉴别资源使用的总体效果,按照资源的使用效益来调整其配置方向和流量。会计结业论文
学术导向机制就是一切以学术为中心来配置资源,学术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行政管理只能服从、服务于学术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
学校购买成果的管理模式应该成为高校对资源配置的有益补充,这对于充分激发员工的潜在创造性、挖掘和利用资源潜力、累积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等诸多方面均源于:毕业生论文网http://www.328tibet.cn
有益处。会计论文下载
绩效管理发挥效果的机制是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组织或个人设定合理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向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通过定期有效的绩效评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组织目标达成有贡献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奖励,对不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约束。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我开发提高能力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更高的个人和组织绩效水平。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进行甄选与区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同时淘汰不适合的人员。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人员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岗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核心的指标是不变的,主要包括投入成本和产出效果两个方面、基础性和奖励性两个大项。评价时应尽量量化计分,评价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三公原则。评价的周期以半年一次较为适宜,年度取两次的平均分。
能过度牺牲师生员工的当期利益,影响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改革有利于学校的更好发展,但有可能在短期内触及部分人的实际利益,因此要解决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问题,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了科学决策,加强宣传外,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结 语
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与其发展的内涵、效益和质量密切相关,意义重大。只有把握以人才为中心来撬动整体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激发并走向最佳利用资源的效能,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参考文献】
涂朝莲.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失衡问题[J].江苏高教,2013(2):31-34.
周巧玲,谢安邦.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36-40.论文范文
[3] 王科.高校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50-151.
[4] 孟卫东,黄波.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设计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58.
[5] 张庆华,章金霞.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8):15-16.
[6] 吴婧,陆萍,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6):22-24.
[7] 李响.高校学术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关系与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3(1):81-84. [3]
【关键词】 资源配置; 效能; 效益; 成本
一、概念及提出问题的现实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教育时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这充分说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摒弃原有低效外延式简单扩张的发展模式(数量规模型),代之以高效高质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质量效益型)是当务之需、当务之急。在稳定目前高校办学规模的前提下,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达到“精”办教育的目的: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研制高精尖的科研成果。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可知,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靠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的资源配置内涵引入高校则表现为以人才为中心的高效资源组合和最后产出的高质量成果,这也是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在高校内部需要营造一种完全竞争的、公平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让那些优势人才和项目脱颖而出。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其标准主要是看资源的使用是否带来了高效率和高质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导致一部分低效低质被淘汰、让渡出不应占有的资源,优质资源自然而然地会向优质项目、优质人才聚集。因此,从资源使用这个角度看,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实现生产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包括:资源在一个高校内部的最优使用;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资源在不同项目之间的配置;资源在不同人员层次之间的配置。
高校资源是高校所拥有的能够为其带来收益的各类资产的总称,一般可以分为货币资金、物化资金、无形资产、人力资产、信息技术资产等,这其中部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计量手段反映在报表上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或者尚无成熟的方式来计量和反映的,比如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力资产、信息技术资产等。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对于其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配置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历来为众多相关研究者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知:涂朝莲(2013)在研究了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的表现、原因以及影响后认为,管理者可从资源数量的充足配置、多主体的参与决策、配置权力的分解和资源配置的审核与评价等方面建立均衡机制;周巧玲、谢安邦(2011)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面临的难题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路进行了研究;王科(2011)从高校不同的资源类型入手,分别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三个方面研究了各自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配置的策略;孟卫东、黄波(2009)从学校的角度对高校资源中的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特别是财力资源)中观及微观层面的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需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对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机制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优化配置的具体方式——全面预算管理,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张庆华、章金霞(2009)从高校财务资源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校财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高校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在参阅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从财务视角来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因在于它得益于以下优势:一是以资金的观点来度量,容易取得较为统一的标准,利于比较;二是财务管理具有全过程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可以从头到尾进行考察分析;三是资源配置管理与财务管理两者的内涵有较多的交集,可以互享信息和成果、共用研究方法。因此,以财务视角来研究资源优化问题是恰当和可行的,结论具有共性。
目前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哪些弊端呢?
一是资源分配方面处于无序性,突出表现为平庸平衡主义和行政权力至上主义两种形式。高校关于资源的分配,尚无统一的强制要求,多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纵观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表现出科学性的较少,多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其中表现较为典型的有平庸平衡主义和行政权力至上主义两种。前者沿用屡试不爽的平均主义,不得罪人,你有我有大家有,不谈效益,只求和平共处的效果;后者则是使用行政权力干预资源的流向,按照权力的指向来分配,它与人情亲疏、关系好坏、利益输送渠道等非正常因素密切相关。这两种方式比较常见,造成的结果是效益不高、速度缓慢、质量低下。财务毕业设计
二是在资源使用的过程管理方面,重投入、轻产出。高校在投入的关口上把关相对要谨慎一些,但对于后期的产出则管理相对松懈,有的甚至对结果不闻不问。事实上,如果放任出口不管,则难以言谈效益。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日子也变得比较宽松,疏于对投入结果的严格管理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病态。
三是在资源统筹规划方面,概念狭窄,多是盯紧,忽略了人才和物化沉淀资金。广泛意义讲,高校的资源应该包括人、财、物、科技和信息五个要素,作为管理者在统筹规划利用学校资源时,概念应该全面,并且需要紧紧抓住关键要素,但是目前的管理者多盯紧的是财,即一般意义上的,忽略了人才这一关键资源,也忽略了占比极大的物化沉淀资金,对科技(或技术)和信息这两类资源更是遗忘或者根本就没有纳入思考的范畴。自然,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所实施的管理的指针就会发生偏差,顾此失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摘自:毕业论文选题http://www.328tibet.cn
四是资源显性的和隐性的浪费严重。显性的浪费主要表现在舌尖和脚尖:舌尖的浪费就是学校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接待吃喝费;脚尖的浪费就是冠以各种名目但无实际意义的各种会议和考察费用。这些费用逐渐演化成了个人或者部门小集体的福利,浪费惊人。隐形的浪费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浪费,学校各部门抢经费搞大而全的建设,结果造成设备、场地和人才的重复配置,但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学校整体层面的极大浪费。
鉴于高校在现实中所存在的上述低效运行状态,强化其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客观必然要求。会计类论文
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历史经验证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入社会竞争,引入市场规律。同样的道理,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是竞争,按照竞争的规则展开资源的配置就能够将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配置的过程是一个择优组合的过程,组合因素相容相激则其整体效果则最佳;如果组合的因素相斥相悖则效能内耗,效果自会较差。针对高校的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的配置方式可以选择。(一)按照人才为中心的配置方式
人才是最活跃和起根本作用的生产力因素,它是任何一个组合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富集的高校,推行以人才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比较适宜的,优秀人才所带领的优秀团队理应获得优质的资源配置,以保障、推动其取得优秀的成果。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并结合国家的攻关项目(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面向校内或者全社会招标,通过严格的评选程序,筛选出优秀的科研团队;然后给予充分的资源配置,为其专心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的过程是,首先选定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选择组合研究团队;最后学校按照研究团队的需要配置资源:包括经费、实验室、后勤保障系统等。目前国家所实施的千百人才计划就属于此类,它是面向全球范围来引进优秀人才,重心是以人才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我们可以将范围缩小到学校内部,也可以扩展到全社会,甚至全球。
(二)按照项目为中心的配置方式
1.基础维持项目
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公司,与社会企业一道平等地参与竞争,由此后勤保障服务逐步走向了社会化,其中基础维持项目也多包含在此列,这就需要以社会的平均和可及的最佳服务质量来配置资源,不再如以前服务不分好歹经费却少不了。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节约增效并服务质量好的效果就会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高校的基础维持项目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逐步压缩开支或稳定开支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履行保障有力、有效的职能。2.优质项目
这里所言及的优质项目特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项目。经过严格的程序和详细的计分评审后获得高分的优质项目,学校就应该给予优裕的资源配置,以便扶持和打造出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项目,不但可以为社会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层次,为校内树立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高校整体的教学科研能力将会得到稳步快速的提高。优质项目的评选和认定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严禁出现鱼目混珠和滥竽充数等现象;同时视野要开阔,严禁闭门造车;胸怀要宽广,鼓励吸纳校外力量参与,严禁以“自己的资源自己用”的狭隘观点束缚和压制博采众长行为。总之,高校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以我为主、广泛吸纳各方力量,让真正的优质项目成长起来。
3.需要用杠杆原理撬动的项目
这是指那些具有潜在优势但尚不完全确定的、带有一定风险的项目。对于这类项目的管理,不能弃之不管,而是需要充分使用杠杆源于:论文http://www.328tibet.cn原理,用少量的先期投入来撬动更大的成果收益,即先期可以预支部分资金(不能大包大揽),项目组自筹部分资金,待项目成功后由学校全额补偿,外加奖励金。
(1)青年项目。目前高校的青年人具有学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和敢想敢干的鲜明优点,但也具有资历浅、教学科研经验不足等弱项。为了充分发掘其优势潜力,对于那些看好的青年项目,就得打破常规予以资源配置。学校内部为此可以特设青年项目基金单独管理,这样就可以保证青年人脱颖而出,不再遭受资历等非科研因素的压制,利于青年人的快速成长和学校整体事业的逐级长效推进。
(2)风险项目。一般而言,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项目孕育着高回报,但限于学校目前严格的资源稳定指向配置的管理机制,需要有所突破才行,不冒风险不行,冒一定风险是值得的。学校应该设立风险项目基金予以管理,对于那些符合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较好前景但具有未知的不确定性项目,应该予以资源配置鼓励其探索,从而打破见风险就回避的保守做法。先期给予资源配置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的关键突破期学校更应该给予更大的资源支持,包括经费、本学科权威专家点拨、跨学科人才支持、信息的互通互享等。
(3)成果转化项目。学校研制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就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科研成果一旦结题就被束之高阁,其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是选题不具有现实意义,难以实际转化;二是缺乏转化机制,包括人员、机构和平台等。对于已经产出成果的后期转化,需要投入的资源很小,但其所蕴含的效益是可观的,所以十分有必要做好产需对接的工作。高校的成果大致分为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前者多涉及软性管理;后者则与实际生产技术相契合,两者都不能偏废。学校应配给资源建立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将细分的成果信息有目的地向特定管理者、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推送。推送方式包括网络信息传递、人员走访、现场技术讲解及答辩等,收益方式可以采用一次性出售、新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等,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4)校外联合项目。学校具有资金不足的软肋,但还有人才、技术、信息及试验场地等诸多优势,为此就需要利用优势条件来吸引外部资金流入或者撬动更多资源为我运转,这多见于横向教学科研合作项目,比如定向人才培养、联合技术攻关、特定方案的制定等等。这种主要以学校人才和技术等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社会资源再次配置,不但为合作方带去了效益,而且为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拓宽了路子,为丰富教学科研内容提供了来自生产及管理一线的鲜活素材,所以这样的项目在资源的配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应该高度重视和实践。
(三)扶持弱势群体,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
这是昭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高校内扶贫济困的主要对象是因家庭贫困、身体和心里缺陷、罹患大慢病等多种原因致使其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他们需要在众人的救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对此,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当有倾向性地为他们配置资源,包括住宿和学习条件、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学生和老师在生活起居和学习方面的帮扶等等。经费来源除处于变数较大的捐助方式以外,还需要建立稳定来源的救助基金,比如按照学费收入以及创收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向国家财政申请专项拨款等。三、改革和深化管理方式
要实现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就需要按照配置的方式及其特点改革和深化管理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制定科学的资源管理方案
学校应该按照前述的资源类别分项作出分配预算、使用过程和成效等全程管理方案,应该将如何分配资源与资源的使用效果并重,即不但重视分配,更应重视其使用的效益。下面重点论述人才资源和经费资源这两个要素的管理。人才资源最为重要,恰当的人员组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能,所以在做人才资源管理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跨部门和跨学科、教学与科研融合、校内与校外互通等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前面提及的优秀人才具有挑选人才组队权利的原则;坚持行政管理服务服从于学术管理的原则。财务会计的毕业论文
经费管理需要发挥其重要的导向和服务功能,首先,严格预算管理,严格坚持预算的性、严肃性和三公原则;其次,重心应当从支出管理逐步移位到收入管理,收入管理重点在于学校自身创造的流入,而非国家财政拨款;最后,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逐步探索建立完整的效益评估体系,从而客观公正地按项目鉴别资源使用的总体效果,按照资源的使用效益来调整其配置方向和流量。会计结业论文
(二)将资源的拨付制改为预借报销制
长期以来所实施的资源拨付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它只是在资源分配的源头上下足了工夫,但是对其使用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或空白,这与优化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为此需要将资源的拨付制改为预借报销制。报销时需要具备资源使用效用的鉴定报告,未达预期目标且非不可抗原因的,项目主要责任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承担资源损失、一定期间内丧失教学科研资格等);对于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给予全额报销;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不但给予全额成本补偿,而且理直气壮地给予重奖。这样就给资源占有和使用者增加了后缀约束条件,督促其遵照制度条款认真对待每一分成本的花销及其效果。这样由点到面,学校整体的理想资源效能就会形成。(三)建立高校学术管理导向机制,以学术为中心来配置资源
高校本是进行学术教授和研究的清静之地,但是长期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侵蚀,形成了许多不良风气,其中表现比较典型的是行政化管理泛滥,不但面扩大了,数量增加了,而且凌驾到了学术权之上,显示出了相当的强势和优越性。在此导向下,许多人不再安心于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是苦心钻营去捞得一官半职,然后再控制资源为自己谋取利益(比如或明或暗地用等价交换的手段无端占有他人成果、优先占有数额有限的荣誉名额、用公用资源营造私人关系网、官官相护等),严重抑制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扼杀了高校的生命力,所以去行政化管理十分重要。应取而代之以学术管理导向机制,还原高校本来的运行内涵。学术导向机制就是一切以学术为中心来配置资源,学术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行政管理只能服从、服务于学术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
(四)逐步推行学校购买成果的管理模式
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鼓励学校内有条件的员工采用比较自由的方式进行主动创作,学校无需进行前期的资源配置,最后用“成本+奖励”的购买到的是现实的成果,不承担任何风险,其操作的过程大致为:向学校申报备案→以学校的名义研制→自行垫资→学校收购成果。学校购买成果的管理模式应该成为高校对资源配置的有益补充,这对于充分激发员工的潜在创造性、挖掘和利用资源潜力、累积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等诸多方面均源于:毕业生论文网http://www.328tibet.cn
有益处。会计论文下载
(五)强化成本核算,科学评估投入产出比
这与目前高校的财务制度改革是一致的,把人们由原来使用资源不计成本的陋习引导到事事均需算成本、看效果的经济人思维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增收节支提效益的基础工作。计算成本时,一般按照项目来核算:科研方面就是自然形成的单个项目;教学方面可以按照专业和年级来划分;公用的后勤保障方面可以按照费用性质来划分大类;然后根据需要再适当划分小类;行政管理方面可以按照部门划分。算成本是一方面,另外还要考察评估其产出的效果,可在逐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各种类别的标准量化参照指标来计分。只要抓住了投入和产出这两头相结合的管理,内在的和外在的环境必将促使形成资源高效运行的良好状况。(六)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保证资源效能最大化
要实现高校资源的最大效能,关键靠人才;要实现人才的最大效能,关键靠机制。机制要能够保证充分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和动力,极佳地利用配套资源,用最完美的行为达到个人最好的成绩,实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同步提升。绩效管理发挥效果的机制是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组织或个人设定合理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向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通过定期有效的绩效评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组织目标达成有贡献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奖励,对不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约束。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我开发提高能力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更高的个人和组织绩效水平。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进行甄选与区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同时淘汰不适合的人员。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人员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岗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核心的指标是不变的,主要包括投入成本和产出效果两个方面、基础性和奖励性两个大项。评价时应尽量量化计分,评价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三公原则。评价的周期以半年一次较为适宜,年度取两次的平均分。
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高校资源配置中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一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二是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心,为他们创造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严格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打造良性的竞争秩序。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服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扬,吸收集体智慧,做好资源配置工作。(二)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学校发展战略与可支配资源的辩证统一。既要充分考虑资源约束性,根据实际能力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又要千方百计发掘更多的办学资源并使之增值,并按照学校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配置。(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包括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统筹,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统筹。在高校资源配置中,要避免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单向思维,应采取统揽全局的系统思维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较为完善的资源配置方案。统筹兼顾并非是面面俱到,搞绝对平均主义,而是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地方。(四)处理好局部与整体、长期与短期以及重点与一般层面的关系
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高校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种种具体表现。如,学院要求扩大自主权与学校希望加强宏观调控的矛盾;学科各自发展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矛盾;部门所有与资源共享的矛盾;部门希望资源无限供给、无偿使用与学校推行资源节约、成本分担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本质是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能简单地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应当看到,各个部门争取更多的资源也是为了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离开了各个部门的发展,也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应当在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与学校整体利益最大化之间寻找平衡,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种责权利明晰、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体制和机制。2.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长期与短期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既要加强学科、队伍、基地、校园建设,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又不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http://www.328tibet.cn能过度牺牲师生员工的当期利益,影响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改革有利于学校的更好发展,但有可能在短期内触及部分人的实际利益,因此要解决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问题,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了科学决策,加强宣传外,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3.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是具有普遍共识的优化配置方式。与之相关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认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在运行经费分配上采取公平原则,在专项建设经费分配上采用效率原则,根据学科层次、产出绩效等因素分配资源,在保证重点优势学科、重点优势项目、重点优势人才投入的情况下,同时对其他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采取一定力度的扶持政策,实现学校资源的长效配置。结 语
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与其发展的内涵、效益和质量密切相关,意义重大。只有把握以人才为中心来撬动整体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激发并走向最佳利用资源的效能,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参考文献】
涂朝莲.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失衡问题[J].江苏高教,2013(2):31-34.
周巧玲,谢安邦.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36-40.论文范文
[3] 王科.高校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50-151.
[4] 孟卫东,黄波.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设计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58.
[5] 张庆华,章金霞.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8):15-16.
[6] 吴婧,陆萍,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6):22-24.
[7] 李响.高校学术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关系与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3(1):81-8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