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会计基于事项会计论述新会计方式初探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2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1969年,美国学者乔治·索特首先提出了事项法会计,价值法会计和事项法会计可实现不同的会计目标,而事实上事项法会计是价值法会计的扩展与延伸。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事项法会计实现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在当前信息化和网络化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事项法会计可有效地延伸会计的“海岸线”。文章试图以事项法会计理论为基础构建新的会计模式,从事项的描述、事项信息到价值法会计信息的翻译和新型会计报告模式三个方面来论述事项会计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事项法会计理论的完善和付诸于实践做出探索。
【关键词】 价值法; 事项法; 会计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其个人的期望函数、偏好函数、决策模型、源于:论文参考文献http://www.328tibet.cn
心理特征的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因此,传统的价值法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而事项法会计理论是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出发来建立的一套会计体系,迎合了这样的需求,从而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会计界的重视。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理论的选择

会计目标的研究被视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会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的文献表明,目前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两个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推崇实现“受托责任”,他们将会计的目的定位于向社会资源的所有者报告经营者的履约责任。相对而言,决策有用学派推崇以“决策有用观”为会计的目标,他们强调财务会计应该客观、公正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以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
以价值法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假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已知的,也是能够被充分地确定和说明的。因此,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推断为有用的决策模型产生最优输入值。价值法无视使用者个性化需求的存在,对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一视同仁”地提供“自以为是”的会计报表,用户只是被动地接受已经加工好的信息并用于决策,显然,有悖于“决策有用观”。
而以事项法会计理论为基础的事项法会计,是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出发来建立的一套会计理论。它的根本假设是,会计人员可能对决策者如何使用信息一无所知,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可能在各种决策模型中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为不可知的或者根本不知道的决策模型提供最优输入值。在事项会计模式中,从最底层的原始数据到最高层高度浓缩的信息,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由被动的接受彻底转变为主动的获取。可见,事项法会计完全能够实现“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4年《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没有使用者建议财务报表应当予以放弃”。因此,虽然以价值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充满了争议,在企业管理和使用者信息决策中的作用受到了很多指责和批评,但是财务会计在其领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以事项法为基础的事项会计也应当包括以价值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事项法会计才能实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统一。

二、事项法会计是价值法会计的扩展与延伸

事项法的创始人乔治·索特在《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An “Event”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事项法会计。该文中,作者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法对他称之为“价值法”的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从而提出事项会计理论的思想本质、目标及其重要性,并阐明了事项法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可见,事项法倡导者的初衷,是试图彻底推翻“价值法”理论,用“事项法”来完全替代“价值法”的会计地位。
事实上,价值法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价值法强调货币计量,重点突出其财务报告的披露,以实现反映受托者的履约责任为目标,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契约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就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所达成的一种契约,契约的本质就是信息,所以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契约相关各方公共选择的结果,是兼顾“内部”和“外部”各方利益者的一种均衡和博弈的结果。只要契约关系存在,价值法会计的受托责任披露义务就不会消亡。另一方面,价值法会计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不仅仅包括主要参与方会计信息的供求双方,还有不可缺少的缓解利益冲突第三方平衡机制,例如审计、会计管制以及日益完善的会计准则等。事项法会计不能完全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稳定系统,只能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价值法会计。
综上所述,事项法会计是价值法会计的扩展与延伸,价值法会计是事项法会计的一个子集(如图1所示)。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会计师毕业论文

(一)信息收集的范围

事项法会计信息收集的范围要远远超过价值法会计,它不仅仅记录改变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事项,还记录所有管理人员计划、控制和评价的事项。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事项法有条件去记录每一个事项的多个维度的特征,只要这些特征能够被观察到或者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例如,质量、市场占有率、合同、租赁等一些难以计量的事项。而价值法会计只是收集事项的货币属性,收集能够影响最后的资本价值和收益值的相关属性,只是收集了事项所有属性的一个子集——价值子集,只能够反映财务信息。

(二)计量方法和计量属性

传统的价值法会计普遍采用货币计量方法和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而事项法会计克服了单一的计量方法,采用时间、数量、劳动工时等多种计量方法反映事项的各个维度特征。同时,也不仅仅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跟随不同的事项特征,适当采用重置成本法、现值法等,使得会计信息不仅能够反映过去,还能够立足现在和未来,发挥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

(三)会计报告模式

传统的价值法以披露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流源于:论文开题报告http://www.328tibet.cn
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为其终极目标,信息使用者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的接受报告信息,可见这种会计信息提供模式是单向的,从会计信息到信息使用者。而事项法在这方面有着其绝对的优势和出色的表现,事项法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具有弹性的“金字塔”式的会计报告,不仅提供通用报表,还提供特殊目的报告甚至为使用者专门制定报告,同时也提供最基本事项的追溯与查询。可见事项法会计报告模式是双向模式,使用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以满足其决策模型。
可见,事项法会计是在价值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同时又是对价值法的有力补充。事项法会计不需要推翻价值法会计,而是在继续发挥价值法会计受托责任观的同时,拓宽会计的“海岸线”,从而实现“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统一。

三、事项法会计模式的构建

事项法会计理论提出者的初衷是要彻底改造传统的价值法会计,真正做到以用户的需要为报告的全部出发点,真正做到信息需求者自己选取“原材料”,采用自己的“加工手段”将其组装成“产成品”。但是这种会计模式应用于实践的前提条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必须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才能使得信息加工具有高效性和合理性。但是,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很多信息使用者不具备对信息自行选择、收集、组合、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于是这样的设想很难实现,过于理想化。
根据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兼顾“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会计模式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做法。以事项法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会计模式,拓宽了会计的界限,解决了数据的采集问题,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于“数据共享,同源分流”的会计模式中,真正实现了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和谐统一。

(一)事项的定义描述与分类存储

1.事项的记录—事项的定义研究会计论文任务书

事项会计模式构建于经济业务事项基础之上,其核心就是要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因此,事项的定义研究是事项应用研究的第一步,也是事项库记录事项的一个基本标准。
事项的描述强调将经济事项如实的“摄录”下来,提供其多角度、多方面的特征,从而向使用者反映其本质。用集合的概念来描述事项,用集合的元素来定义事项的多维度特征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A={a1,a2,a3,…,an,an+1,an+2,…},A代表每一个基本事项,a1,a2,a3等代表集合的元素,而每一种元素正好代表了该交易或者活动某一方面的特征。
为了使事项的定义既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通用化要求,又能满足个别企业的个性化要求,需要将事项的定义赋予弹性化的设计。仍以上述集合为例,其中a1,a2,a3,…,an为通用化、标准化元素,由事项会计相关的会计准则予以规定。an+1,an+2为个性化、自定义元素,由事项记录者或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是一种补充说明。
标准化元素可以从REAL概念模型的角度考虑,将事项的特征做如下描述A={Resources(资源),Events(事件),Agents(主体),Location(地点)}。其中,资源代表诸如商品、服务、资本,资源={资源的增减,资源的类别,资源的计量…};事项代表诸如买卖协议、销售合同,事项={日期,业务部门,收入与成本属性…};主体即事项参与者,主体={机构或公司的代码,人名…}。
业务人员对于新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业务事项处理原则搜集原始事项数据,同时按照事项定义记录事项于事项库中,等待后续处理。论文会计

2.事项的存储——事项的分类研究

在规范了事项的定义之后,事项会计遇到的第二个问题,便是事项如何分类。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性问题,无论是对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还是对应用于实践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按照业务类型来分类,因为这样可以将会计人员的关注点转移到业务过程中来。从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来看,会计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相分离,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隔阂,会计人员无法得到充分的信息,会计工作也渐渐变成了与业务流程相脱节的“秘密”工作。按照业务类型对事项进行分类,会计人员要收集全面的事项信息,就需要熟悉每一项业务流程,不同程度的参与业务处理原则的制定,从而使自己的视野从“会计问题”转移到“业务问题”。
按照业务类型对事项进行分类,概括起来有:采购管理事项、生产转换事项、销售管理事项、资金管理事项、财务管理事项、人力资源管理事项、质量管理事项、合同管理事项等。
事项库信息按照业务类型分类标准存储于联机事项数据库中,既有利于在分类基础上的进一步综合汇总信息,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按照需要进行事项数据的加工,灵活地生成各种报告,是事项会计模式的核心。

(二)信息传递——从事项视图到价值视图

事项法会计强调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忽略通用性的满足。毕竟,目前通用的财务报告仍然具有经济、规范、系统性强和可比性强的优点,基本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所以说,事项法提供的信息应当是价值法的基础。
在事项法会计模式下,建立一个快捷、高效的途径将传统价值法会计需要的财务信息从事项信息系统传递到价值法信息系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图2所示,翻译器是建立在联机事项数据库下游的一个转换系统,它就像一个筛子,将每一个事项多维度信息中符合价值法会计确认标准的信息挑选出来,根据会计规则通过映射的方式进入到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中,生成相关的凭证,供后续的会计程序处理。翻译器就像一道智能的屏障,面对纷繁复杂的多维度事项信息,它能识别出哪些是价值法所需的基础信息。究其本质来看,翻译器也就是价值法会计与事项法会计的边界,对于能够抽象为会计要素的信息,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能够用货币可靠计量的信息,价值法系统予以接受并反映在会计报表中。 从现行的会计准则考虑,价值法信息系统并非绝对地只需要价值量信息。对于符合会计确认要求并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予以表内确认和反映;对于另外一些符合会计确认标准但是暂时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信息,予以表外披露,例如一些可能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担保合同、未决诉讼等,是对表内确认的有效补充。
以企业最普遍存在销售事项为例来说明翻译器的重要作用。一个销售事项的发生,要经过这样的销售业务流程。在企业和客户达成交易前,会先进行销售报价,以便客户进行筛选。企业和客户就相关事项达成一致后,签订销售合同,即销售订单生成。销售发货需要销售出库单,是产品出库的重要凭证。最后企业的会计部门要为客户开具,也是企业的应收款证明。销售事项的完成需要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人员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分别记录事项的某一个特征,最终完成事项的信息收集。如销售事项A1={报价单号,订单号,发货通知单号,发货日期,产品型号,存储仓库,销售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金额,号…}。这样的事项按照定义的标准存储于事项联机数据库中,其销售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金额、应纳税额是该笔销售的价值量信息,按照映射法则被提取到价值量数据库,形成普通的记账凭证,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应缴税金。再按照会计程序形成最终财务会计报告,价值量信息反应在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科目当中。而其余非价值量信息利于内部人员的查询,经过汇总处理还可以得到销售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

(三)会计报告——“金字塔”式报告模式


事项法会计模式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信息详尽程度不同的、信息广度不同的财务报告,由此形成了能够满足使用者个性化需求的“金字塔”式报告模式。财务会计的论文
通用财务报表为第一层次,即金字塔的顶端,提供高度汇总的财务信息,反映企业一段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这样的财务报表,可能适用于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例如投资者,从财务报告中分析企业经理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企业价值的预测性信息。当然,通用财务报表也要进行一些变革才能更好的适应事项法会计模式。价值法下的传统会计报告具有严重的时滞性,信息使用者只能在一个会计循环结束后才能获取相关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决策的有效性能得不到保障。因此,在以事项法为基础构建的会计模式中,企业应将自己的内部局域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建立自己的企业门户,这样就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报告,特别是重要事项的及时披露,以满足使用者在任意时间点对信息的决策需求。
管理会计报告和特殊目的报告为第二层次,即金字塔的中部,是对一部分信息的专项组合,能够为内部管理者提供可靠、相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当然,企业还可以接受客户的要求,按照客户的特殊目的形成新报表,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符合其决策模型的最佳相关输入信息。
如图2所示,决策模型库中存放着相对稳定的信息处理模型,包括各种可选用的计量、估价、加工及展现方法。个性、地位、决策模型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间可以选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规则对基础数据进行汇总、加工等,从而得到满足特定用途的目的报告,是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决策的最鲜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事项法对信息收集范围的扩大恰巧解决了管理会计数据采集的难题,为管理会计新工具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方法的应用扫清了技术上的障碍。因此,在联机事项数据库丰富信息量的基础上,设计生成各种企业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控制、评价及沟通的能够满足内部决策者管理需求的管理会计报告是事项法会计模式的一大亮点。这样的会计模式将财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统一于会计的目标,为内部和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决策的有用信息。
基础事项信息查询为第三层次,即金字塔的底部,提供“原汁原味”的未被加工的原始业务信息,即使进行了少量的加工,也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追根溯源,看到事项的最本质状态,恢复交易过程的原貌,彻底实现会计信息的可追溯性。该层次的报告更适用于低层次的使用者,关注于企业的某一个特定经济活动,分析其事项的始终,尽管需要花费较长的查询和分析时间,但是决策效果较好。
这种兼顾了“原材料”和“产成品”的“金字塔”报告模式,满源于:论文书写格式http://www.328tibet.cn
足了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以及信息再造、特别的需求,实现了事项法以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观”需求为出发点的目标。
四、总结
会计学是一门历史久远的社会学科,它的发展和变迁紧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价值法会计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事项法会计,立足于弥补价值法会计的缺陷和不足,成为了价值法会计的有效延伸和扩展。它的出现和发展为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带来了新的生机,既扩展了会计的海岸线,丰富了会计的职能,提高了会计的地位,也更加符合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的新思路。如今,财务会计报告附注篇幅不断增加、地位不断提高,事项会计的思想已经作为价值法会计的扩展和延伸而深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改革浪潮中,事项会计一定会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胡玉明.事项会计: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兼论网络时代的会计发展方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36-42.
Sorter G H. 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1):12-19.
[3] 赵芬.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报告[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136-137.
[4] 李玉民.事项会计的“事项”定义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18-20.财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5] 李玉民.事项会计的事项分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8-20.
[6] Peter B. Seddon.An Architecture for Future Computer-Based Accounting Systems:Generating Formula Accounting Journal Entries from TPS Databases Using the Resources and Exchange Events Accounting Model[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