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制约系统研究
摘 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问题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从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现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现状,并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1673-291X(2013)04-0094-02
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布,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高等院校的发展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及高速的增长,导致学校各类职能机构的增多和组织层次的增加,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更为复杂化,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
根据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外因素,我们总结出现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1.外部因素。(1)法规体系不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缺乏完整的法规体系。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对高等院校内部审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http://www.328tibet.cn
计也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体系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系统规定,尤其是地方一级的法规较少;二是缺乏经济责任等具有针对性的重要制度规定;三是一些法律规范不完整。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2)外部监管力度不够。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审计有行业监督及社会监督,国家审计也将引入外部监督来提高审计质量和公信力,高校内部审计也应敏感地捕捉到被审计单位的猜疑和公众潜意识中谁来监督审计部门的疑问,以积极的态度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机构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 权威性较弱。(3)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通常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业务上受双层领导,一方面日常由一名主管副校长领导,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定期向主管副校长汇报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审计部门在行政设置上理应至少与财务部门同级并进行独立设置。
2.内部因素。(1)制度建设和审计方法比较落后。近年来各高校根据教育事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制订了相关的审计实施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等。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出台主要考虑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重心,对于制度的系统性、 全面性考虑较少。在组织机构建设、人员激励、 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则以及后续审计等方面,均未被加以重视,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审阅、核对、询问、函证、盘点、调查与分析等,这些技术方法都是基于手工审计的方法,采用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不多。(2)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开展高质量审计的前提,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或工程出身,专业技术知识比较单一。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发展,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学校各个领域,内部审计所要监督、评价的对象日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工程知识,还要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精通两个以上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胜任审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高校审计普遍缺乏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3)业务流程质量管理不规范。在审计业务的三个阶段均有表现:1)审计准备阶段工作形式化。审前调查不充分,对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分析、评估,审计重点不明确,未形成书面记录;编制的审计方案简单笼统,针对性差,重点不突出,甚至为了归档完整,改在审计终结后补充编制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的制定流于形式;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可操作性差,未对审计人员细致分工和明确具体责任,易在审计过程中产生重复审计或重大遗漏,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证据不充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不健全,基本要素不完整,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的处理意见,没有复核监督;审计证据不充分,简单复制被审计单位的账表,不深入审查和分析,审计证据相关性和客观性较差。 3)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报告水平不高,后续审计无力。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审计结论缺乏准确性、审计决定事实不清、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不引用法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遭遇有关领导干预或压力时,不能坚持原则,在审计报告中对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发生重大质量妥协审计报告发出后,审计人员不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进行跟踪问效以致审计报告往往被束之高阁,审计结果得不到认真落实。4)缺少审计质量的考评机制与控制标准。中国高校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仅重视审计业务种类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多数高校都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基建维修审计办法等,但对于如何控制审计质量、规范内审人员道德行为却缺少具体措施和办法,基本没有高校建立起内部审计责任的追究制度、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价机制或对审计责任划分具体层次。
2.重视建立审计规范,强调可操作性,健全各项制度,构筑“水桶理论” 中的 “短板”,重视审计工作规范建设,用完善的制度保证审计质量。首先,梳理和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制定的完整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规整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文书,细化和明确审计质量标准;第二,建立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要求一般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真实性、完整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质量水平负责,而审计处罚和审计处由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第三,推行审计复核制度,要求由审计员主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报告所依据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审计处理或处罚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最后审定;第四,完善、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审计质量考核,如使用已审资产(负债)准确率、收支失真率审计工作底稿合格率、复审差错率等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第五,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落实审计建议,确保审计效果;最后建立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 3.完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同时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价。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内部审计覆盖率、内部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内部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内部审计监控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否健全有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地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其次,要实行定期考评制度。内部审计质量的考评工作要成为一项制度,要定期、持续地坚持下去。只有保证考评工作的连贯性,才能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更改,才能持续不断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最后,要完善奖惩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对内部审计质量优良的项目组及其成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质量低下的项目组及其成员进行处罚。实现质量考评结果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晋升等挂钩,对造成重大过失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处罚结果备案,根据过失性质和程度决定其去留,可从机制上增加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http://www.328tibet.cn
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
4.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管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活动一般分为审计委托—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审计活动每一环节都应该规范进行。在委托环节,应该由校级管理层委托并授权,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人员的权限。这些权限主要包括:要求被审计部门按时报送教学计划、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会计资料、合同、协议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参加或者列席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重大基建投资和科研设备的投入、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管理决策等会议;参与研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提出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由单位审定公布后实施;检查有关教学和财务活动的资料、文件,现场勘察实物,检查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电子数据和资料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等权限。
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指南制定切合实际而且操作指导性强的审计方案,尽量使审计作业程序化。审计实施环节,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和目标,认真判断审计风险,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妥善保存审计证据,以便审计复核;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严格规范,审计资料及时归档,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的划分。审计报告环节,在作出审计结论前,要和被审计部门充分沟通,审计意见要有针对性,建议要中肯、可行,并且要及时、有效传递,才能实现其作为资源的效能。高校应建立定期审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宣传栏等方式定期披露学校内部审计信息,校党委也应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重要内部审计信息,以强化高校审计信息促进其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关于财务会计论文
参考文献:
胡玉玲.高校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王小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
[3] 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7).
[4] 吴华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4).会计方面论文
[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1673-291X(2013)04-0094-02
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布,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高等院校的发展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及高速的增长,导致学校各类职能机构的增多和组织层次的增加,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更为复杂化,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造成审计质量控制失效的外部因素有法规体系、外部监管和机构设置三个方面;内部因素有业务流程质量控制、人员素质、制度建设和审计质量绩效评估方法等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根据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外因素,我们总结出现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1.外部因素。(1)法规体系不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缺乏完整的法规体系。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对高等院校内部审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http://www.328tibet.cn
计也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体系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系统规定,尤其是地方一级的法规较少;二是缺乏经济责任等具有针对性的重要制度规定;三是一些法律规范不完整。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2)外部监管力度不够。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审计有行业监督及社会监督,国家审计也将引入外部监督来提高审计质量和公信力,高校内部审计也应敏感地捕捉到被审计单位的猜疑和公众潜意识中谁来监督审计部门的疑问,以积极的态度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机构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 权威性较弱。(3)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通常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业务上受双层领导,一方面日常由一名主管副校长领导,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定期向主管副校长汇报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审计部门在行政设置上理应至少与财务部门同级并进行独立设置。
2.内部因素。(1)制度建设和审计方法比较落后。近年来各高校根据教育事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制订了相关的审计实施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等。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出台主要考虑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重心,对于制度的系统性、 全面性考虑较少。在组织机构建设、人员激励、 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则以及后续审计等方面,均未被加以重视,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审阅、核对、询问、函证、盘点、调查与分析等,这些技术方法都是基于手工审计的方法,采用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不多。(2)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开展高质量审计的前提,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或工程出身,专业技术知识比较单一。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发展,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学校各个领域,内部审计所要监督、评价的对象日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工程知识,还要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精通两个以上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胜任审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高校审计普遍缺乏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3)业务流程质量管理不规范。在审计业务的三个阶段均有表现:1)审计准备阶段工作形式化。审前调查不充分,对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分析、评估,审计重点不明确,未形成书面记录;编制的审计方案简单笼统,针对性差,重点不突出,甚至为了归档完整,改在审计终结后补充编制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的制定流于形式;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可操作性差,未对审计人员细致分工和明确具体责任,易在审计过程中产生重复审计或重大遗漏,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证据不充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不健全,基本要素不完整,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的处理意见,没有复核监督;审计证据不充分,简单复制被审计单位的账表,不深入审查和分析,审计证据相关性和客观性较差。 3)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报告水平不高,后续审计无力。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审计结论缺乏准确性、审计决定事实不清、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不引用法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遭遇有关领导干预或压力时,不能坚持原则,在审计报告中对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发生重大质量妥协审计报告发出后,审计人员不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进行跟踪问效以致审计报告往往被束之高阁,审计结果得不到认真落实。4)缺少审计质量的考评机制与控制标准。中国高校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仅重视审计业务种类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多数高校都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基建维修审计办法等,但对于如何控制审计质量、规范内审人员道德行为却缺少具体措施和办法,基本没有高校建立起内部审计责任的追究制度、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价机制或对审计责任划分具体层次。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设置科学的审计机构组织形式,提高审计独立性。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有关规定,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接受校长直接领导,取得校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并充分借助政府审计的力量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2.重视建立审计规范,强调可操作性,健全各项制度,构筑“水桶理论” 中的 “短板”,重视审计工作规范建设,用完善的制度保证审计质量。首先,梳理和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制定的完整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规整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文书,细化和明确审计质量标准;第二,建立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要求一般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真实性、完整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质量水平负责,而审计处罚和审计处由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第三,推行审计复核制度,要求由审计员主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报告所依据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审计处理或处罚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最后审定;第四,完善、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审计质量考核,如使用已审资产(负债)准确率、收支失真率审计工作底稿合格率、复审差错率等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第五,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落实审计建议,确保审计效果;最后建立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 3.完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同时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价。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内部审计覆盖率、内部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内部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内部审计监控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否健全有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地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其次,要实行定期考评制度。内部审计质量的考评工作要成为一项制度,要定期、持续地坚持下去。只有保证考评工作的连贯性,才能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更改,才能持续不断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最后,要完善奖惩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对内部审计质量优良的项目组及其成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质量低下的项目组及其成员进行处罚。实现质量考评结果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晋升等挂钩,对造成重大过失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处罚结果备案,根据过失性质和程度决定其去留,可从机制上增加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http://www.328tibet.cn
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
4.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管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活动一般分为审计委托—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审计活动每一环节都应该规范进行。在委托环节,应该由校级管理层委托并授权,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人员的权限。这些权限主要包括:要求被审计部门按时报送教学计划、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会计资料、合同、协议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参加或者列席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重大基建投资和科研设备的投入、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管理决策等会议;参与研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提出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由单位审定公布后实施;检查有关教学和财务活动的资料、文件,现场勘察实物,检查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电子数据和资料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等权限。
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指南制定切合实际而且操作指导性强的审计方案,尽量使审计作业程序化。审计实施环节,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和目标,认真判断审计风险,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妥善保存审计证据,以便审计复核;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严格规范,审计资料及时归档,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的划分。审计报告环节,在作出审计结论前,要和被审计部门充分沟通,审计意见要有针对性,建议要中肯、可行,并且要及时、有效传递,才能实现其作为资源的效能。高校应建立定期审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宣传栏等方式定期披露学校内部审计信息,校党委也应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重要内部审计信息,以强化高校审计信息促进其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关于财务会计论文
参考文献:
胡玉玲.高校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王小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
[3] 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7).
[4] 吴华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4).会计方面论文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