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公信力我国非营利组织建立公信力会计途径研究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9-1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和社会公信力不高的状况,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我国非营利组织需要变革现行的会计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会计准则,构建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控制系统,以综合绩效报告的方式全面披露非营利组织绩效信息,提高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水平的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组织绩效提供信息,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同时在我国的公益市场中建立资源竞争秩序和可持续发展秩序,提高公众的社会福祉。会计方向论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 绩效信息 透明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6月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使得当年6月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受捐额剧降近九成。时过境迁,该事件的影响依然持续,2013年芦山地震首日随着“红会收到各界捐款累计14万余元,而壹基金筹款超过千万元”的消息披露,郭美美事件再次发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5月,社监委提出要重查郭美美事件,并拟邀请社会公众参加,以挽回社会公信力。公众“用脚”的社会现实不仅让置身质疑之中的警醒,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公益组织究竟应该如何建立社会公信力的关注,其中,达成共识的途径就是信息透明,那么,非营利组织应该如何透明信息,源于:职称论文http://www.328tibet.cn
透明哪些信息?本质上是会计机制的核心问题,而现行的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是否能够实现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建设社会公信力的信息披露体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现行会计模式在信息透明方面的局限

我国非营利组织现行的会计模式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两种。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本要点为:(1)民间非营利组织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的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严格地说,这个界定并没有指出这类组织的“民间”特征,而是适合所有非营利组织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我国公益性组织中含有国有事业单位,因此,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特别对这类组织做出了这样的界定。(2)提出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会计要素,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双重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3)规定了12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配比原则、历史成本、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划分两类支出原则,规范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进而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4)以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流量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为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会计信息。
公立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模式随着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公布而寿终正寝,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理论基础,构建会计体系。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体系相比:第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本理论基础,将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主体化,整个理论体系相比单位预算会计体系更加符合财务会计的本质,更趋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能够主体化的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事项和财务报告,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第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设置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并按照会计要素规范财务报告体系,以全面披露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其差别更多地体现在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管理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主要是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基础,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披露和提供财政预算资金的动态信息。第三,在财务报告体系的设置和构建方面,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趋同性,这个体系有助于全面披露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运营成果和流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理念与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也基本趋同。
但是,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以会计系统所反映的财务报告作为披露内容,从信息满足需要的视角来分析存在诸多问题:(1)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不能体现组织管理的特征要求。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目标是完成使命,使命的完成取决于服务对象的选择、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在管理和运营中会计系统应当如何与之相容予以支持,现行的模式无法体现这类组织的特征要求。(2)这个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难以体现组织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既不能反映组织运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也无法反映组织的行为以及行为与使命的关联性,甚至对使命的完成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评价也难以完整体现。(3)对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不能真正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要求,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的有关资源来龙去脉以及如何使用、使用效果如何等信息要求。(4)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公立事业单位执行不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容易导致同类业务的非营利组织生成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平等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

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要实行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理由在于:(1)从组织归类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是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尽管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益性服务方面和政府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与政府组织相比,政府具备通过法律行为去征税、发行债券、收费等筹措资金的能力,其所掌控的资源远远大于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而事业单位不具备政府组织的这种能力,其资金来源于政府的税收收入,这种资助的性质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捐助者一样,是将资源交付非营利组织,委托其向社会提供其使命范畴内的公益性服务。因此,无论是国有事业单位还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其资源的获得是有限的,从事服务的领域是共同的,在同样的领域从事同样的服务,就应该按照同样的规则反映其资源的配置、使用和效果。(2)从会计制度的特性来说,是将同类组织的业务事项通过制度规范而转化成通用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组织进行选择和认定,对这些组织的事项进行归类和规范,对目标进行认定,对信息处理程序进行规范,对信息质量进行规范。以便于从事同样事项的组织提供的信息具备可统计性和可比性。当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并不排除政府对其资助的财政资金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监督。(3)从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来说,一方面需要了解和监督非营利组织是否超过授权使用资源,另一方面,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对比,比较同类行业或领域的不同组织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果,以便于评价受托责任,决策未来资源的配置。(4)从组织自律和发展来说,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非营利组织将来面对的是公众对组织的评价和认可,公众可以自由选择对非营利组织的捐助,也可以自由选择接受哪家非营利组织的服务,那么,对非营利组织而言,赢得公众就赢得了发展,而统一的会计制度利于公众对不同组织的信息进行比较,也就促进了非营利组织在运营管理上的良性竞争和发展。(5)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延展和深入,重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已经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比如从2003年上海成立“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开始,上海市以民政部门为主要管理机构,不断对社会组织以及其承担的公益性项目进行管理创新,一些政府需要提供的社会服务不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或设立事业单位进行提供,而是以竞争的方式选择民间公益性组织,提供政府支持。重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意味着政府和民间的非营利组织之间也会存在资金支持。随着这种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政府资金的寻求上,对政府资金使用绩效的报告上,会逐渐趋同。

(二)专门制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

尽管学界对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有“两分天下”、“三足鼎立”等意见分歧,但是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公益理念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营不规范、整体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既不应该将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合并,也不应当将事业单位简单化,统一划归政府会计系列,而应将公立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合并,建立单独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理由是:(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刚刚建立,并实现了实质上的国际趋同、等效,但是,应用于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有许多需要调整和适应的方面,也有一些经济后果有待于后续的追踪式研究予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纳入进去。(2)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建立,预算会计制度还在运行,如果将事业单位会计仍然放在预算会计体系中,存在如前所述的弊端,因此,在政府会计改革之前,事业单位会计仍然不适合放在政府预算会计系列中。(3)非营利组织是区别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第三部门”,其活动领域、业务类型和管理要求具有特殊性,尽管非营利组织并没有被禁止做营利性活动,但是组织存在的目标和发展方式和营利性组织有本质的不同,其受托责任和绩效的评价也异于营利性组织,专门的会计准则利于对这类组织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并能通过准则规范清晰地界定这类“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界限。(4)我国无论是国有事业单位还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部会计管理水平和组织市场化的理财管理水平都相对比较低,专业性管理人才缺乏,专门的准则制度有利于培育和提高这类组织的财务和会计管理水平,也利于吸引相应的专业人才加盟非营利组织管理,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5)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经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全面核算事业单位成本、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会计报表设计等方面,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有了很多方面的趋同,除了要反映的财政预算收支管理信息之外,其他信息没有本质的差别,那么,统一的准则体系的建设具备了客观条件。

(三)建立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控制系统

非营利组织运营的结果是一系列表现组织运营绩效的指标,这些指标不是利润,而是组织为实现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以及产生的影响力。同营利性组织需要全面客观地反映组织利润一样,非营利组织同样需要全面客观反映其组织绩效,组织绩效的可量化信息主要来自会计信息系统,那么,就需要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会计系统,这个系统通过信息的搜集、整理、监督和反馈,对组织的绩效进行控制,使之按照组织的目标绩效进行运营,因此,这是一个以绩效为核心的控制系统。
彼得·德鲁克基金会提出的组织自我评估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这个评估模式是以德鲁克的五个著名问题来构架的,即: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我们期望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的计划是什么?将这五个问题衍生成宽泛的绩效评估概念框架,需要非营利组织必须建立一个以完成使命为宗旨,以服务客户为目的,全面提高组织运营绩效和提高社会影响力或公信力的运营和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而对这个体系的绩效评价恰恰是满足客户需要,建立一个链接“使命——服务——结果”的绩效管理模式,这个模式能够使组织自省和自我改善,能够清醒地认识组织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将内部管理绩效和社会效益绩效最大限度的融合。
从会计系统的构建而言,绩效会计控制系统是一个可以使组织和外界进行互动的端口,一方面是基于会计控制研究绩效信息的生产与披露,另一方面研究基于资金流动产生的绩效信息的搜集处理与披露问题。更为全面的说法就是在会计所涉猎的领域内基于绩效为核心的信息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可以把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和运营结果链接起来,可以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首尾相接的管理系统,将资源、制度和行为予以统一,将组织的运营管理和外部环境予以统一,形成良好的互动,可以弥补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模式存在的弊端,使会计的本质、目标、核算和披露相统一,对内提供对组织绩效进行控制的信息,对外披露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绩效会计信息。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透明绩效信息的内容组成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系统可以生成和披露全面回答这五个著名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按照绩效维度披露组织的信息,需要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事项重新分类,以“资源、负债、资源剩余、投入、产出、效果”为会计要素,重新设计绩效财务会计报表,按照财务会计的准则规范披露可计量的绩效信息。而可计量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组织的绩效,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组织绩效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信息披露环节需要对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进行整合。披露的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的概况。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http://www.328tibet.cn
包括组织使命定位、业务领域与分类以及服务对象的确认标准或认定范畴。(2)组织资源的配置与治理结构信息。包括组织的年度预决算信息;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运营机构的责权关系信息。(3)组织绩效基础信息。包括:不同业务类型的投入信息、产出信息、结果信息以及资源与存量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是可计量的信息,通过绩效会计系统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披露。(4)组织绩效整合信息。包括根据绩效基础信息设计一系列指标计算分析组织的绩效信息,用于不同组织之间、组织内部不同期间的比较与分析;还包括对组织绩效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信息,对组织成长性和组织使命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信息等。这部分信息用于弥补可计量信息的不足,旨在全面披露非营利组织绩效信息,用于社会公众全面评价组织绩效,促进非营利组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社会公信力。
五、结论
非营利组织应该改革现行的会计体系,构建绩效会计控制系统,按照上述内容完整地披露组织各项绩效信息,这样才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赢得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和支持,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公信力的建设,这样公众才能放心地捐赠资金供组织使用,组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而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趋势下,非营利组织以信息透明去建立社会公信力已是必行的路径。但是,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信息透明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完善制度的同时,更需要转变观念,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非营利组织类型与绩效管理会计信息整合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1CK41;主持人:姜宏青)
参考文献:
1.陈荞.民政部:郭美美事件后7月全国社会捐赠额减半[N].京华时报,2011-09-14.
2.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姜宏青.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5.李建发,张增莲.基于财务视角的政府绩效报告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