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条件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质量成本决策不足研究封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内蒙古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研究”(71162014);内蒙古自治区应用技术研发资金计划项目“乳制品供应链控制区质量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0426)
作者简介:白宝光(1962-),男,内蒙古锡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质量管理和政府规制等方面研究。Email:baibg90@163com
摘要: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由于未能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造成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市场竞争中现实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约束条件,提出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现实中传统质量成本理论无法说明的假冒伪劣产品现象,从产品质量水平与质量成本的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给出了尚未界定的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的适应条件。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非对称信息;决策模型会计毕业论文财务会计
1000176X(2013)08010206
一、引言
朱兰与费根堡姆提出的传统质量成本理论一直作为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然而,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由于未能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使其在应用中暴露出许多固有的局限性。传统质量成本理论隐含着“信息完全”的假设条件,显然这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即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然而,国内外有关质量成本研究却很少,代表性的研究有, Miller 和Morris提出一种新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该模型质疑传统质量成本理论,认为传统质量成本理论在确定最优质量成本水平时忽略了应该考虑的利润这一个最重因素;但是,该项研究也未能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我国学者朱曦等、张翠华和黄小原[3]研究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决策问题。然而,他们的研究只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质量成本的客观影响,而对称信息约束条件下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未能涉及。此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传统理论表现出来的其它缺陷,在其学术论文中有所提及,但是,对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的决策问题一直没能给出公认有效的解决方法。
由于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一直未能给出合理的解释,造成企业在质量成本决策方面经常产生难以避免的错误,极大地制约了传统理论在质量成本决策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试图在考虑市场竞争中现实存在的非对称信息这一约束条件下,研究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及其最优决策问题,为推进企业有效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毕业生会计论文
确定最优质量成本的思路与理论方法是:对于函数式C(Q)= A(Q)+ L(Q)求偏导数,当偏导数dC(Q)/dQ为零时,即可确定所要寻找的最佳质量水平Q*,从而求得最低质量成本C(Q*)。朱兰认为,Q*点就是企业所追求的质量目标。该理论就是企业在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起指导作用的传统最优质量成本决策理论。
1第一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会计类论文
对于第一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设立如下三个假设:
假设1:生产厂商只支付质量总成本中的部分内部故障成本,比如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出厂;以及生产厂商不支付质量总成本中的外部故障成本,或者也只支付一部分,比如产品进入消费环节而出现质量问题的索赔损失等。
在识别产品最优质量成本时,朱兰的质量成本模型(传统理论)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假设前提:企业承担质量总成本中的全部内部与外部质量故障成本。该假设前提在一般的市场类型中是得不到满足的,尤其在我国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期,一些生产厂商为了获取暴利而粗制滥造,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图1所示,按照传统质量成本模型的决策逻辑,企业一般会选择在质量总成本的最小处Q*点组织生产,同时,认为最优质量水平就是该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劣质商品的生产厂商并非选择在Q*点组织生产,而是选择在另一处质量水平低于Q*点的Q点组织生产。但问题是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的Q点所对应的质量总成本C(Qn),要大于质量水平相对较高的Q*点所对应的质量总成本C(Q*)。传统理论对这种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为直观而言,这种情况违背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理由是,Q点处内外部故障成本的边际成本要大于预防和鉴定成本的边际成本(Q点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的斜率绝对值大于预防和鉴定成本曲线A(Q)的斜率)。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只要少量增加预防和鉴定成本,就能使内外部故障成本的降低幅度远远高于预防和鉴定成本的增加幅度,进而可使质量总成本降低。
但是如果引入假设1时,对上述现象就可以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质量总成本曲线C(Q)是 A(Q)与L(Q) 的合成,因此,现实情况并非是企业面对的C(Q)曲线,而应该是另外一条曲线C(Q1),而且,在该曲线的Q点处应该取得质量总成本最小值。由于预防和鉴定成本是企业可控的,可以将其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可以认为预防与鉴定成本曲线此时保持不变。因此,企业面对的实际质量总成本曲线C(Q1)只能是由保持不变的预防与鉴定成本曲线与另一条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的合成,如图2所示。 在图2中,Q点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1)与预防和鉴定成本曲线A(Q)的斜率相等,即在Q点处内外部故障成本的边际成本与预防和鉴定成本相等,此时,在该点质量总成本最低。此外,因图1中Q点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的斜率大于预防和鉴定成本曲线A(Q)的斜率,故图2中Q点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1)斜率要小于图1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的斜率,就是说图1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更为陡峭,而图2的相对平缓。
其实,通过简单分析就能够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我们执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还存在许多制度上的缺陷,尤其是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的执法主体和查处力度,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实际情况一般是,当购买的商品发生质量问题而对顾客造成损失时,损失的大部分是得不到赔偿的。或者说,相对于劣质品生产厂商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而言,其生产的劣质品对顾客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这体现在图2中,就是一条更为平缓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1)。而L(Q1)曲线与A(Q)曲线累加,就会使企业的实际质量总成本曲线产生移动,其趋势是向左下方移动。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面对这条曲线的企业自然会选择质量总成本最低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Q点去进行生产,此时,企业最优产品质量水平,相对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所要求的水平而言要低得多,因此,社会福利损失现象必然发生。
假设2:生产厂商对产品质量拥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劣质品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虽然如假设1所述,企业可能不支付内外部故障成本,或者只支付部分内外部故障成本,而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顾客承担。但是,如果顾客对产品质量拥有完全信息,就能够对质量水平的高低做出判断,此时,厂家还是会把有利于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最低质量成本所对应的Q*点作为组织生产的决策点。考虑到企业的收入,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再提出该模型的一条假设。
假设3: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会影响其销售收入。即提高产品质量不会产生上升、市场份额增加等现象,产品的收入与利润仅与质量成本有关。
在该假设条件下,如果顾客拥有产品质量的完全信息,就可以正确判断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自然会对质量水平较低的产品做出符合性差的评价,愿意给出的也是相对低的购买,企业的收入自然会减少。如果市场上有比较多的同类低质产品的生产企业,他们之间的竞争,就会使得企业减少的收入量逐渐逼近甚至等于厂商对内外部故障成本少支付的部分。如图3所示。
在图3中,S1是企业承担全部内外部故障成本时的收入曲线。如果只承担部分内外部故障成本,企业所面对的就是一条新的收入曲线S2。如果顾客对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做出正确判断,那么,对于劣质商品就会给出比较低的评价,厂商的收入曲线就会相应地向下移动。收入曲线S1与S2之间的差额,与内外部故障成本L(Q) 曲线和L(Q1) 曲线之间的差额相等。由于S1与C(Q)曲线间的相对距离,以及S2与C(Q1)间的相对距离没有发生改变,因此,S2在Q*点质量水平的斜率等于质量总成本C(Q1)在该点质量水平的斜率。这时企业所面对的最优产品质量水平依然在Q*水平处。
2第二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的适应条件
由于传统质量成本理论没有考虑现实存在的非对称信息因素,因此,传统质量成本理论应该有它自己特定的适用条件。但是,就目前所检索的国内外文献来看,未见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为了分离出传统理论的应用条件,以前文分析为基础,再提出一组假设条件,并构建相应的第二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该模型的构成依然有如下三个假设条件:
假设4:企业承担全部内部故障成本以及全部外部故障成本。其中,内部与外部故障成本不仅包括企业主动承担的消费者索赔的实际故障成本支出,而且还包括由于产品的外部效应等原因而造成顾客损失的那部分故障成本。
假设5:企业对产品质量拥有完全信息,而顾客缺乏信息,即两者对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
假设6: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会影响企业的收入,企业收入只与质量成本的大小有关。
消费者无法正确判断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各种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均有可能被选择。企业支付质量成本中的全部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http://www.328tibet.cn
内外部故障成本,所以,质量水平Q*点所对应的就是质量成本最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不受产品质量水平高低的影响,收入曲线S平行于质量水平X轴。因此,质量水平的Q*点是最优质量水平点,在该点处企业的利润最大。如图4所示。
如果消费者与企业的信息对称,就有能力判断产品的质量水平,企业自然会选择在Q*点组织生产。现实情况虽然是信息不对称,但由于企业承担全部内外部故障成本,其质量成本最低点依然是Q*点,企业自然还是在该点(最优质量水平点)组织生产。而且,该点处的产品质量水平对于顾客来讲也是满意的,因此,对企业的销售不会造成影响。这反映了在现实条件中即使不符合假设5,依然可以使用该方法。就是说,如果企业能够支付产品的全部内外部故障成本,那么,顾客对产品质量所拥有的信息无论与商家是否一样完全,厂商都会考虑在最低质量成本所对应的质量水平点组织生产。或许这种情况在我国难以见到,但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存在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健全,并且执法严格。企业如果由于生产劣质商品而对消费者造成损害,必然要对损害进行赔偿,而且还会受到惩罚。因此,商家自然会主动选择质量成本最低的Q*点进行生产。这与传统质量成本理论识别产品最优质量水平的决策结果相同。
3第三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决策问题
(1)第三种非对称信息及其正淘汰和逆淘汰现象。商品社会中的市场竞争会导致大量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共处同一市场,而且,知名品牌的商品往往只有少数几种,杂牌商品占据绝大多数。顾客对杂牌商品的质量情况缺乏了解,而对知名品牌商品有接近完全的信息。顾客与企业如果对知名品牌商品的质量情况均具有完全信息,而对杂牌商品的质量信息顾客与企业是不对称的,本文则称这种情况为第三种非对称信息。 源于:论文http://www.328tibet.cn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http://www.328tibet.cn
作者简介:白宝光(1962-),男,内蒙古锡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质量管理和政府规制等方面研究。Email:baibg90@163com
摘要: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由于未能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造成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市场竞争中现实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约束条件,提出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现实中传统质量成本理论无法说明的假冒伪劣产品现象,从产品质量水平与质量成本的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给出了尚未界定的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的适应条件。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非对称信息;决策模型会计毕业论文财务会计
1000176X(2013)08010206
一、引言
朱兰与费根堡姆提出的传统质量成本理论一直作为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然而,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由于未能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使其在应用中暴露出许多固有的局限性。传统质量成本理论隐含着“信息完全”的假设条件,显然这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即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然而,国内外有关质量成本研究却很少,代表性的研究有, Miller 和Morris提出一种新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该模型质疑传统质量成本理论,认为传统质量成本理论在确定最优质量成本水平时忽略了应该考虑的利润这一个最重因素;但是,该项研究也未能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我国学者朱曦等、张翠华和黄小原[3]研究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决策问题。然而,他们的研究只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质量成本的客观影响,而对称信息约束条件下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未能涉及。此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传统理论表现出来的其它缺陷,在其学术论文中有所提及,但是,对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的决策问题一直没能给出公认有效的解决方法。
由于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一直未能给出合理的解释,造成企业在质量成本决策方面经常产生难以避免的错误,极大地制约了传统理论在质量成本决策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试图在考虑市场竞争中现实存在的非对称信息这一约束条件下,研究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及其最优决策问题,为推进企业有效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毕业生会计论文
二、传统质量成本理论
朱兰与费根堡姆的传统质量成本理论,核心内容是最优质量成本模型。如图1所示[4]。该模型中C(Q)为质量总成本,由预防与鉴定成本A(Q)以及内外部故障成本L(Q)构成。模型显示:随着质量水平Q的提高,预防与鉴定成本A(Q)呈现由低向高的上升趋势,而内外故障成本L(Q)则呈现由高向低的下降趋势。即这两类质量成本中,前者是质量水平的递增函数,后者是质量水平的递减函数,而质量总成本C(Q)则是由两者叠加而成的下凸函数,该函数(曲线)的极小值C(Q*),即为最佳质量成本,所对应的质量水平Q*恰好是两类质量成本函数A(Q)与L(Q)交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确定最优质量成本的思路与理论方法是:对于函数式C(Q)= A(Q)+ L(Q)求偏导数,当偏导数dC(Q)/dQ为零时,即可确定所要寻找的最佳质量水平Q*,从而求得最低质量成本C(Q*)。朱兰认为,Q*点就是企业所追求的质量目标。该理论就是企业在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起指导作用的传统最优质量成本决策理论。
三、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决策问题
鉴于传统最优质量成本决策理论未考虑非对称信息的缺陷,本文将与产品质量相关的非对称信息分为三种情况,分别讨论所对应的质量成本决策问题。1第一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会计类论文
对于第一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设立如下三个假设:
假设1:生产厂商只支付质量总成本中的部分内部故障成本,比如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出厂;以及生产厂商不支付质量总成本中的外部故障成本,或者也只支付一部分,比如产品进入消费环节而出现质量问题的索赔损失等。
在识别产品最优质量成本时,朱兰的质量成本模型(传统理论)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假设前提:企业承担质量总成本中的全部内部与外部质量故障成本。该假设前提在一般的市场类型中是得不到满足的,尤其在我国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期,一些生产厂商为了获取暴利而粗制滥造,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图1所示,按照传统质量成本模型的决策逻辑,企业一般会选择在质量总成本的最小处Q*点组织生产,同时,认为最优质量水平就是该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劣质商品的生产厂商并非选择在Q*点组织生产,而是选择在另一处质量水平低于Q*点的Q点组织生产。但问题是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的Q点所对应的质量总成本C(Qn),要大于质量水平相对较高的Q*点所对应的质量总成本C(Q*)。传统理论对这种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为直观而言,这种情况违背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理由是,Q点处内外部故障成本的边际成本要大于预防和鉴定成本的边际成本(Q点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的斜率绝对值大于预防和鉴定成本曲线A(Q)的斜率)。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只要少量增加预防和鉴定成本,就能使内外部故障成本的降低幅度远远高于预防和鉴定成本的增加幅度,进而可使质量总成本降低。
但是如果引入假设1时,对上述现象就可以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质量总成本曲线C(Q)是 A(Q)与L(Q) 的合成,因此,现实情况并非是企业面对的C(Q)曲线,而应该是另外一条曲线C(Q1),而且,在该曲线的Q点处应该取得质量总成本最小值。由于预防和鉴定成本是企业可控的,可以将其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可以认为预防与鉴定成本曲线此时保持不变。因此,企业面对的实际质量总成本曲线C(Q1)只能是由保持不变的预防与鉴定成本曲线与另一条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的合成,如图2所示。 在图2中,Q点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1)与预防和鉴定成本曲线A(Q)的斜率相等,即在Q点处内外部故障成本的边际成本与预防和鉴定成本相等,此时,在该点质量总成本最低。此外,因图1中Q点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的斜率大于预防和鉴定成本曲线A(Q)的斜率,故图2中Q点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1)斜率要小于图1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的斜率,就是说图1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更为陡峭,而图2的相对平缓。
其实,通过简单分析就能够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我们执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还存在许多制度上的缺陷,尤其是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的执法主体和查处力度,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实际情况一般是,当购买的商品发生质量问题而对顾客造成损失时,损失的大部分是得不到赔偿的。或者说,相对于劣质品生产厂商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而言,其生产的劣质品对顾客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这体现在图2中,就是一条更为平缓的内外部故障成本曲线L(Q1)。而L(Q1)曲线与A(Q)曲线累加,就会使企业的实际质量总成本曲线产生移动,其趋势是向左下方移动。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面对这条曲线的企业自然会选择质量总成本最低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Q点去进行生产,此时,企业最优产品质量水平,相对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所要求的水平而言要低得多,因此,社会福利损失现象必然发生。
假设2:生产厂商对产品质量拥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劣质品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虽然如假设1所述,企业可能不支付内外部故障成本,或者只支付部分内外部故障成本,而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顾客承担。但是,如果顾客对产品质量拥有完全信息,就能够对质量水平的高低做出判断,此时,厂家还是会把有利于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最低质量成本所对应的Q*点作为组织生产的决策点。考虑到企业的收入,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再提出该模型的一条假设。
假设3: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会影响其销售收入。即提高产品质量不会产生上升、市场份额增加等现象,产品的收入与利润仅与质量成本有关。
在该假设条件下,如果顾客拥有产品质量的完全信息,就可以正确判断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自然会对质量水平较低的产品做出符合性差的评价,愿意给出的也是相对低的购买,企业的收入自然会减少。如果市场上有比较多的同类低质产品的生产企业,他们之间的竞争,就会使得企业减少的收入量逐渐逼近甚至等于厂商对内外部故障成本少支付的部分。如图3所示。
在图3中,S1是企业承担全部内外部故障成本时的收入曲线。如果只承担部分内外部故障成本,企业所面对的就是一条新的收入曲线S2。如果顾客对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做出正确判断,那么,对于劣质商品就会给出比较低的评价,厂商的收入曲线就会相应地向下移动。收入曲线S1与S2之间的差额,与内外部故障成本L(Q) 曲线和L(Q1) 曲线之间的差额相等。由于S1与C(Q)曲线间的相对距离,以及S2与C(Q1)间的相对距离没有发生改变,因此,S2在Q*点质量水平的斜率等于质量总成本C(Q1)在该点质量水平的斜率。这时企业所面对的最优产品质量水平依然在Q*水平处。
2第二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传统质量成本理论的适应条件
由于传统质量成本理论没有考虑现实存在的非对称信息因素,因此,传统质量成本理论应该有它自己特定的适用条件。但是,就目前所检索的国内外文献来看,未见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为了分离出传统理论的应用条件,以前文分析为基础,再提出一组假设条件,并构建相应的第二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成本决策模型。该模型的构成依然有如下三个假设条件:
假设4:企业承担全部内部故障成本以及全部外部故障成本。其中,内部与外部故障成本不仅包括企业主动承担的消费者索赔的实际故障成本支出,而且还包括由于产品的外部效应等原因而造成顾客损失的那部分故障成本。
假设5:企业对产品质量拥有完全信息,而顾客缺乏信息,即两者对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
假设6: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会影响企业的收入,企业收入只与质量成本的大小有关。
消费者无法正确判断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各种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均有可能被选择。企业支付质量成本中的全部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http://www.328tibet.cn
内外部故障成本,所以,质量水平Q*点所对应的就是质量成本最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不受产品质量水平高低的影响,收入曲线S平行于质量水平X轴。因此,质量水平的Q*点是最优质量水平点,在该点处企业的利润最大。如图4所示。
如果消费者与企业的信息对称,就有能力判断产品的质量水平,企业自然会选择在Q*点组织生产。现实情况虽然是信息不对称,但由于企业承担全部内外部故障成本,其质量成本最低点依然是Q*点,企业自然还是在该点(最优质量水平点)组织生产。而且,该点处的产品质量水平对于顾客来讲也是满意的,因此,对企业的销售不会造成影响。这反映了在现实条件中即使不符合假设5,依然可以使用该方法。就是说,如果企业能够支付产品的全部内外部故障成本,那么,顾客对产品质量所拥有的信息无论与商家是否一样完全,厂商都会考虑在最低质量成本所对应的质量水平点组织生产。或许这种情况在我国难以见到,但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存在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健全,并且执法严格。企业如果由于生产劣质商品而对消费者造成损害,必然要对损害进行赔偿,而且还会受到惩罚。因此,商家自然会主动选择质量成本最低的Q*点进行生产。这与传统质量成本理论识别产品最优质量水平的决策结果相同。
3第三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成本决策问题
(1)第三种非对称信息及其正淘汰和逆淘汰现象。商品社会中的市场竞争会导致大量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共处同一市场,而且,知名品牌的商品往往只有少数几种,杂牌商品占据绝大多数。顾客对杂牌商品的质量情况缺乏了解,而对知名品牌商品有接近完全的信息。顾客与企业如果对知名品牌商品的质量情况均具有完全信息,而对杂牌商品的质量信息顾客与企业是不对称的,本文则称这种情况为第三种非对称信息。 源于:论文http://www.328tibet.cn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http://www.328tib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