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实证《决定会计准则实证论述》评述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26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实证会计的里程碑,《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一文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与思考的价值。认真分析了其理论构建、模型构建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的巧妙结合及认真考察的精神两方面做出评述。
关键词:
会计准则;实证;评述
16723198(2013)17013002
1文章主体

1.1理论构建

(1)严谨的理论铺垫。
《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中第二、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影响管理者财富的因素,并深入分析了各群体根据会计准则变化进行调整的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明确该部分提出的直接及间接因素对管理者财富影响的反向关系,是理解之后模型含义的关键。比如,如果某项准则的采用使得会计利润上升,则管理者薪酬就会随之上升,而政治成本就会下降;如果某项准则的采用使得会计利润下降,则两方面影响均与上述情况相反。管理者会权衡两方面影响的大小,从而表示对该项准则的态度(支持或反对)。两位作者于1990年发表了《实证会计理论:十年回顾》(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A Ten Year Perspective)一文。该文中指出1978年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即本文,有助于实证会计的产生,实证会计文献对实践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契约成本的重要性。而前面提到的那种“权衡”就是“契约观”的主要体现。
对于各群体根据会计准则变化进行调整的动机,作者强调,基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及其导致的资本化途径的缺失使得政客针对会计准则的变化做出非充分的调整。并将这作为本文模型构建及预测的基础。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政客的非充分调整”是管理者具有游说动机的基础。
(2)精彩清晰的模型构建。
前面提到,管理者会权衡两方面因素影响的大小,从而表示对该项准则的态度。那么管理者是基于什么来权衡影响大小的呢?在模型构建部分,作者指出,公司规模是影响这两方面因素的重要原因,从而也是影响管理者态度的重要原因。作者详细阐述了准则变动导致盈余下降和盈余上升两种情况下的模型,现以准则变动导致盈余下降模型为例进行解释,如图1所示。
图中,GB代表准则变动对管理者的总收益现值(包括税收、监管、政治及薪酬等方面)的影响。其作为公司规模的一个函数:
(1)对于规模小于E的公司,本身没有太多政治压力,盈余下降所致的政治成本现值降低较少,不能弥补由盈余降低导致的管理者财富降低的损失,所以管理层倾向于反对这一会计准则变动。
(2)对于规模大于E的公司,盈余降低所减少的政治、监管及税收成本促使其放弃奖金所得,即政治、监管及税收因素比奖金因素重要。所以管理层倾向于支持这一会计准则变动。
IC代表信息成本,也是公司规模的一个函数。因为大公司有更庞大、更复杂的会计系统。总收益GB与信息成本IC之间的差为净收益曲线NB。
此外,作者还考虑了表态为自身带来的价值。在公司表示态度之前,管理者会考虑在公司表示反对及没有表示时,FASB采用该准则的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之间的差就是管理者的否定态度对准则采用可能性的影响。比如,用原文中的一个例子:如果准则采用,某公司的净现值为-100000,预期采用可能性为60%,如果他们表示反对,采用的可能性将下降到59%。那么,此项表态的净现值为1000(100000*1%)。加入这一影中专毕业论文http://www.328tibet.cn
响后的预期净现值为曲线ENB。
最后,如果表态成本以管理者丧失时间的机会成本表示,为CS。则总的预期净收益为:ENB-CS。当ENB-CS为正时,公司将表态。这发生在DA区间和(表示否定)C以上的区间(表示肯定)。而在OD区间和AC区间,管理者不会表态。
准则变动导致盈余上升情况文中也有详述,道理类似。在此省略。

1.2实证检验及结论

(1)描述性统计检验。
作者指出,以上的理论分析仅考虑了间接因素与作为代表直接因素的净收益对管理者财富及态度的影响。其中假设间接因素的影响与净收益反向相关。而对于一些公共事业单位而言,间接成本与经营收益更相关。而有时经营收益与净收益的变动是相反的(比如可能受到营业外收支等情况影响),这就可能导致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对管理者财富的影响是同向的。这便无法在模型中应用“契约观”的观点,为分析带来困难。鉴于此,作者将描述性统计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检验。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考虑净收益变动但不考虑受监管公司;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考虑所有公司但不考虑净收益的变动。两步检验的结果基本符合管理层对会计准则游说模型中所作的预测,并证实了企业规模与管理层对准则变动态度的相关性。
(2)回归分析及实证结论。
本文作者旨在通过判别分析对先前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证实,作者分别构建了7个回归模型逐步解释。虽然回归方法的阐述欠详,但总体实证结论清晰确凿。作者得出的实证检验的总体结论是:
判别方程与理论检验一致,所有的判别方程均显著。导致这一结论的中间变量是公司规模。在第7个回归模型中,公司规模解释了管理者态度方差的一半以上。
判别方程显示,在影响管理者态度上,政治成本比税收因素重要。
(3)文章总结。
最后,作者对文章做出总结为:
①解释管理者影响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规模。大公司更喜欢GPLA(如果收益下降)。因为大公司更可能受到政府干预,因此会比小公司损失更多(政治成本更大)。所以倾向于将会计收益降低而减少政府关注度。
②只要会计准则会影响企业未来流量,像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 Board)、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这些准则制定主体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就会受到公司的游说。
2关于模型中的曲线形状——两个隐含假设
有必要说明的是对文章模型构建中的两个隐含假设的个人观点。
作者对于模型中曲线的形状并没有给予解释。为什么管理层游说以后,NB曲线原来小于0的部分可以达到0以上?而原来大于0部分均下降?对此,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隐含的假设。

2.1小规模公司游说动机强,影响足够大

之所以原来小于0的部分经过管理层游说后都可以实现大于0,其实是假设该部分小规模公司的影响足够大。因为收益降低对小规模公司管理层来说损失较大,所以游说动机强。

2.2大规模公司管理层的“搭便车”行为

大规模公司管理层会在收益下降中获利。管理层会认识到,即使其不表态,准则制定主体也倾向于实行该准则。而这正是他们希望的结果。这样其表态价值就比小公司低。而且,即使自己不表态,也定会有其他大公司表示支持。再加上表态成本的考虑,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层会选择“搭便车”,坐等准则实行以获利。这样便降低了大规模公司的总体效率,同时由于小规模公司的游说动机强,使得大规模公司管理层的现值在表态后降低。
3对本文的评价
第一,本文应用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方面对管理层与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及证实。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佐证,为作者的结论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第二,在文中,作者对于非主线的结论仍然保持着认真考察的精神。比如,作者得出了“公司不表态不是因为收益变动幅度小”以及“大多数表态的公司均是大规模公司”等一系列分支结论。虽然这些结论最终并不影响文章的结果,但作者仍然细致考察以减少可能的偏差,精益求精。可以说,严谨的学术态度是本文作者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