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评析产业内贸易与劳动力调整成本联系论述回顾与评析前言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2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A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SAH平滑调整,即劳动力调整成本会随产业内贸易发展而降低这一假说,对该模型中产业内贸易、劳动力调整成本、平滑调整假说三大核心概念进行了理论回顾。全文通过分析指出,基于行业整体或个体层面数据计算的劳动力调整成本难以保证SAH检验的可靠性,而文章通过以同一岗位上的劳动力数量为单位计算而得的总就业变动指数可以克服这一困难。
关键词:平滑调整假说(SAH) 产业内贸易 劳动力调整成本
引言
加入WTO十几年以来,我国贸易自由化水平快速提高,进出口占GDP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高达18398.4亿美元,同比上涨8.0%。贸易自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贸易带来的调整成本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平滑调整假说(Smooth Adjustment Hypothesis)于1966年由Balassa首次提出。作为贸易调整成本的理论之一,该假设认为在各行业存在明确分工和劳动力所需生产技能明显不同的情况下,由于产业内贸易相比于产业间贸易带来的更多是产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所以劳动力的调整周期和调整难度都相对较小(Elliott,R.& Lindley,J.,2006)。而Lloyd(1975)、Brulhart(2002)与Cabral(2006)等经济学家也通过对葡萄牙、美国、欧盟等地的实证分析,证明了SAH模型的正确性。
SAH模型主要包含两大基本概念,其一是作为产业内贸易,其二是劳动力调整成本。基于这两大基本概念,SAH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关注点:如何选取合理指标衡量产业内贸易;如何理解并量化贸易引致劳动力调整成本;如何构建模型研究产业内贸易与劳动力调整成本之间的关系。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衡量指标研究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在同一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同类商品的贸易现象。为解释这一贸易现象,Krugman(1979)与Helpman(1987)在规模效益、垄断竞争两大理论假设下证明了即使贸易双方不存在比较优势,国家间同一产业内的贸易仍然存在,而且在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福利会随着产品的差异化上升。作为产业内贸易的核心理论,克鲁格曼的理论在弥补赫克歇尔-俄林的传统竞争优势理论不足的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产品差异化可以提高消费者福利。Brander(1981)与Bernhofen(1999)则证明,即使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同一类商品的双向流动依然存在。作为理论补充,以Grubel(1975)、Greenaway(1994)、Brulhart(2000)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数理分析的角度,发展了GL指数等多种产业内贸易的计算公式,使产业内贸易最终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系统(郭东杰、邵琼燕,2012)。

(二)产业内贸易的量化指标

已有的SAH模型实证分析中,多数学者采用了由Grubel & Lloyd(1975)提出的GL指数。但是GL指标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对该指数衡量产业内贸易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Hamilton与Kniest(1991)提出,根据某一时间跨度计算出来的GL指数并不足以反映贸易模式的变化;作为补充,Brulhart(1994,2002)指出传统的GL指数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变量,不能够反映贸易模式调整这一动态的过程,并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标(MIIT)。而通过对英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Elliott(2002)也证明使用MIITi指数时,研究结论显然更支持SAH模型。
GL指数与MIIT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与Mi代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行业i的进口、出口数量,公式中△代表差值,两指标可以取0到1之间的任意数值,且数值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理论与衡量指标的回顾,可以看出,在现有的SAH模型研究中,产业内贸易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系统,其衡量指标MIITi的引入克服了GL指数的静态特征,使SAH检验更为可靠。
劳动力调整成本理论及其演化研究

(一)劳动力调整成本理论

劳动力调整成本是指在贸易模式或贸易量改变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由于短暂性失业或劳动资源重置形成的成本。萨米尔森通过特定要素模型对其产生原因做出了理论解释,如图1所示。
该模型中,假设一国有X、Y两个行业,Lx和Ly代表两个行业所需劳动力数量。Lx和Ly的交点a代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此时0xe、0ye分别为均衡时X、Y所需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为w1。现在假设贸易发展使产品Y的下降,那么行业Y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会从Ly下移到Ly*,市场的均衡点变为b点,X行业内劳动力上升,Y行业内劳动力下降,劳动力由Y流向X。
基于特定要素模型,Ney(1985)提出了劳动力调整成本的两个来源:短期名义工资刚性和部门间劳动力的非完全替代性。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工资在短期内具有刚性,Y产品下降之后,企业不能迅速地将名义工资下调至w2,因此Y中的企业解雇工人,造成图1中e到g之间的工人失业,从而产生劳动力调整成本。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假设工资为弹性,Y中的剩余劳动力会流向X,但是,由于各部门对工人的劳动素质及技能要求不同,Y行业中转移的劳动力必须经过特定的培训、学习才能获得进入X的资格,这种培训、学习费用也会产生调整成本。毕业论文财务会计

(二)劳动力调整成本的量化指标

在SAH的实证研究中,早期的学者主要应用行业整体就业变动指数△Lj及其绝对值|△Lj|作为调整成本的反向变量(Hinetal,1994;Costa,1999)。但是,Kletzer(1998)指出,行业整体就业变动指数无法衡量行业内劳动力结构变化造成的调整成本;Milner(1986)也认为,由于忽略了产业内劳动力流动造成调整成本,该指标严重低估了劳动力调整成本,因此使用该指标进行的SAH检验结果会有偏向性。针对△Lj的缺陷,Lindley(2003)与Brulhart(2004)使用个体层面数据重新衡量了劳动力调整成本,在其回归模型中,Brulhart引入了行业间就业变动指数与行业内的岗位间变动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了行业内部调整带来的调整成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层面数据在完善调整成本度量的同时,也使得研究的数据搜集难度加大,且受到了更多变量如员工个体特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研究中,现有文献主要是借助特定要素模型解释调整成本产生的原因。而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量化问题上,利用个体层面数据使得调整成本的度量更加全面。但是,对于如何在引入个体数据的同时克服个体数据搜集的困难和消除员工个体特征的影响,理论界尚未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产业内贸易与劳动力调整成本关系实证研究
在量化了产业内贸易与劳动力调整成本后,学者们对不同国家内SAH模型的适用性做出了检验。而综合已有文献可得,在SAH实证研究过程中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所示:
该公式中,|△Li|是产业间就业变动,作为劳动力调整成本的反向变量,|△Li|越高,行业间劳动力调整越大,劳动调整成本越高;CONCi指行业集中程度,即样本企业的产值在行业总产值中的占比,Brulhart(2000,2004)提出CONCi的系数为正,即行业集中程度越高,产业内的劳动力流动越小;OTi指对外依存度,是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带来的竞争压力会使企业不断调整劳动力,所以OTi系数预期为正(Cabral & Silva,2006);根据SAH的基本假设,MIITi作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指标,其系数预期为负,同时,Faustino(2009)、郭东杰(2012)提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劳动力调整成本有长期、滞后的影响,因此MIITi-j作为MIITi的滞后变量对|△Li|的影响为负,而对于MIITi-j滞后期的确定,Brulhart(2000)与郭东杰(2012)在对制造业面板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指出MIITi的影响在短期内最为显著,即MIITi-j的滞后期一般应在3年以内;△ADi代表了行业显性需求的变化,根据Brulhart(2000)的研究,由于显性需求的增加会使企业扩大雇佣量,所以△ADi的系数显著为正;Cabral(2005)在模型中首次引入了OTi*MIIT,即开放度与边际产业内指数的交叉项,其研究表明由于贸易发展会促进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所以交叉项系数预期为负;最后,对于WAGEi即行业内工资,已有研究表明高工资水平会降低员工向行业外流动的意愿,所以其系数预计为负(Faustino,2005)。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本文SAH的实证研究方面,已有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如何确定MIITi以外的解释变量、怎样研究MIITi的持续影响以及确定合理的MIITi滞后期(Llindley,2006;郭东杰、邵琼燕2012)。除此之外,现有研究表明SAH的正确性与因变量的选取有关:绝大多数采用整体层面的就业变动量度量劳动力调整成本的研究不支持SAH模型(Greenway 2002;Ferto,2006等),而当少数学者通过个体层面更细化地度量劳动力成本时,其结果均支持平滑调整假说(Cabral,2006;Brulhart&Elliott,2002等)。因此,从实证研究角度,SAH的正确性尚未确定,而劳动力调整成本衡量指标是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结论及评析
本文通过对平滑调整假说中两大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与劳动力调整成本以及现有SAH模型实证研究的理论回顾,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平滑调整模型(SAH)的研究方面,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以及指标衡量(MIITi)较为完善;但是对于劳动力调整成本,个体层面数据虽然考虑了行业内劳动力调整成本,但是由于个体层面数据较难获得,SAH研究难度加大且受到了个体层面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http://www.328tibet.cn
因素的影响,而因变量劳动力调整成本衡量指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各学者在SAH的适应性检验结果上的分歧。
可以说,以行业总体或个人作为劳动力调整成本的衡量单位是SAH分析过程中的两个极端,所以本文认为以行业内岗位相同的某一特定人群为研究单位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Lfjk 与Lijk 代表期末与期初行业j内属于k岗位上的劳动力数量,TE代表总就业变动,SE代表行业间变动,OE代表岗位间变动,利用传统行业整体就业变动指数可得,SE等于 ,OE等于 ,所以总就业变动公式如下所示:
作为行业总体与员工个体两个极端的中点,以同一岗位的群体作为劳动力调整成本的计算单位既可以考虑行业内就业变动带来的调整成本,又可以克服个体数据搜集难度大的障碍,使个体因素对调整成本的影响最小化。综上,基于同一岗位劳动力数量计算得出的TE指数可以弥补现有指标的不足。
参考文献:
1.Elliott,R.& Lindley,J.(2006)Trade,Skills and Adjustment Costs:A Study of Intra-sectoral Labor Mobility.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0
2. Brulhart,M..(1999).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rade-induced Adjustment.The European Experience
3.郭东杰,邵琼燕.产业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SAH检验.经贸论坛,2012(6)会计毕业设计
4.王福重,白雪.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之间关系的理论综述及评价.经济研究导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