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家基于国家治理目标国家审计定位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国家治理概述

(一)国家治理的涵义 关于国家治理的涵义有不同的观点,目前学术界尚没有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是在一个既定范围内维系秩序运转的所有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对于这个定义,笔者较为赞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协调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相互关系,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全面、均衡发展,从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相比以往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政策,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和综合的分析视角。
(二)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进行批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政府管理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针对以往政府干预范围过宽、政府职能范围过广以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和政府运行过程缺乏透明,“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理想的政府行政改革应该朝着有限政府、有效政府、分权政府和透明政府转变。有关于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国家治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运用于政府部门,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国家治理主要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法治、回应和有效等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实现良好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我国政府体制也在朝着关注公共服务效果,强调财政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新公共管理的目标改变。
(三)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价值取向:实现善治 实现善治是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因为实现善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和建立一个有限、负责、法治、高效、廉洁和人本政府的过程。服务行政是一种新兴的政府治理机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服务的治理机制是各国政府改革实践的最终选择,它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及“以政府为中心”向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顺应这种趋势,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的转变。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向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方面转变,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为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当前,我国应该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能力提升,在国家治理的推动下,建设责任、高效、廉洁、透明和法治的政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走向国家善治。

二、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一)国家治理的主体 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国家治理”能够得以存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具有成熟的多元管理主体,该主体包括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二是各主体之间具备、协作和妥协的精神。然而,上述两个条件目前在我国尚不成熟。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理所当然成为核心治理者或管理者,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在政府主导下的国家治理模式中,政府作为唯一合法的强制主体,它所提供的法律和各种博弈规则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平稳有效运行创建了一个基本的制度环境。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
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政源于:电大毕业论文http://www.328tibet.cn
府行政机关系列,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经济监督职权,是整个国家机器组织系统的一部分,是国家机器组织内在监督检查机制。因此,国家审计作为确保国家机器自身动作有效与稳定均衡的机制,在国家治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采用恰当的监察与控制方式,监督政府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偏差行为,辅助政府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因此,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治理的法定主体、当然主体。但是,必须强调一点,实现国家良治目标模式下,国家治理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除了强力的政府外,还应包括市场、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
(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 “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对西方公共部门管理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促进了国家审计尤其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治理的思想在西方国家审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治理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得到了实践,国家审计成为国家善治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有学者认为,现代政府应是法治、高效、廉洁、服务型的政府,在此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国家审计也应调整自身的职责,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逐步迈向法治化,进而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外,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动因也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通过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应对风险策略的确定以及对新风险的环境、策略以及相应控制措施进行监控等,达到监控政府活动整体风险的目的。由此可见,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是通过“风险监控”和提供“控制确认”这两项基本活动达成的。

三、基于国家治理目标的国家审计定位

(一)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架构要求国家审计分权和合作

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契合了公共管理分权和合作的理念,形成各权力主体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实践证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分权与合作。多元化的国家治理主体的分权与合作,势必要求国家审计进行分权化变革,不仅要发挥国家审计署的作用,也需要更加重视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的共同参与,改变单一利用本级国家审计机关资源,转向整合各级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共同营造国家治理框架下分权和协作的国家审计监督新局面,提高国家审计监督绩效。首先,整合各级审计机关资源,提升国家审计合力。目前,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主要承担各自辖区内监管的责任,为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推动地方审计机关加大审计力度,扩大审计覆盖面,国家审计署需要动员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形成合力,同时,通过风险指标来考核地方审计机关,实施全国范围大局的把握。其次,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源,降低国家审计监管成本。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补充。如果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审计和绩效审计都由政府审计直接实施,容易导致监管成本过高,而且国家审计机关易陷入日常琐事中,影响宏观任务的完成。因此,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作用,让其承担部分财务收支审计和工程审计的任务,有利于降低国家审计监管成本。再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内部审计寄生于组织内部,是建立在组织内部自我免疫机制,保障和监督组织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互补于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外部监督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审计应共享内部审计成果和内部审计资源,实现内部审计效应最大化。源于:毕业论文致谢http://www.328tib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