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稳健会计稳健性变化经济后果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分别提供了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水平的制度因素的良好机会,本文以高级管理人员的契约为例检验稳健性水平的这些变化对契约安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的报酬和会计收益的关系强度与会计稳健性的程度正相关;但当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提高时,公司的薪酬委员会或董事会并未相应地降低高管的报酬对会计收益不对称的敏感性;当财务报告的稳健性降低时,公司也并未相应的对未实现利得施加更为严格的确认标准。
关键词:制度变迁 稳健性 薪酬契约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1993年、1998年、2001年和2006年等四次大的变革。前三次会计制度改革都以强化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为主要基调(毛新述和戴德明,2008);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大多数资产减值准备都不能被冲回,并把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大量的研究分别从规范和实证的角度讨论了会计制度变迁对我国财务信息稳健性的影响。宋歌(2009)通过准则内容的对比指出了从1985年《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实施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中体现出的稳健性原则的渐强变化。钱春海(2009)以1992年至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种方式度量稳健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1998年相关会计法规和证券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在1998年后显著增加。迟旭升和洪庆彬(2009)利用2005年至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2006年新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毛新述和戴德明(2008)从经济等制度层面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强化的原因。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单纯的会计制度变迁并不一定会提高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如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正如Watts(1993,2003)指出的那样,会计稳健性是一系列企业契约的产物,并受管制和法律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指出会计稳健性有助于企业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协调。当前研究着重分析影响稳健性的因素或者说研究契约、管制等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LaFond(2006)和Wu(2006)等研究了股权结构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Bushman和Piotroski(2004)研究了法律和制度因素的影响;Qiang(2007)则进一步从制度、契约、税收和法律风险等四方面展开。国内的研究方面,董红星(2009)的研究显示,大股东控制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赵德武、曾力和谭莉川(2008)发现独立董事监督力对盈余稳健性有显著正向影响;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发现国家控股上市公司对应着更低的会计稳健性。孙铮、刘凤委和汪辉(2005)指出公司债务能够显著提高会计稳健性;江伟(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出现“坏消息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对会计业绩的敏感度要比出现“好消息”时强。但是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分析稳健性变化的经济后果,即:既然会计稳健性受契约等因素的影响,那么会计稳健性的变化会反作用于契约安排等方面吗?本文以我国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改革为背景,研究强制性制度变迁引起的会计报表稳健性水平的变化是否会促使企业改变契约安排。因而,本文选取1998年到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以2001年和2006年为分界点,以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契约为例来考察会计稳健性与薪酬契约关系,即考察1998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08年三个时间段间会计稳健性的变化对契约安排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随着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分离,如何促使两者的利益函数尽可能一致是长期以来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企业利用会计盈余作为确定高管薪酬的重要依据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重要途径之一。从Marris(1963)、Williamson(1964)、Baumol(1967)以来,大多数的研究表明会计盈余数据与管理人员的报酬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Murphy(1998)进行的调查中也证实了企业在制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契约时明确使用会计利润参数。对于国外的相关研究,Bushman和Smith(2001)做了比较好的归类和分析。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在我国会计利润与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显著正相关。比如,张俊瑞、赵进文、张健(2003)使用2001年的数据表明,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与经营业绩有显著正向关系。周嘉南、黄登仕(2006)以2002年至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利用会计盈余作为制定报酬的参数存在一个问题:由于会计的应计性质和会计政策的多样性,使得会计盈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未实现的利得,因此,使得管理层有可能因未实现的利得而获得报酬,这也就导致了所谓的“事后解决难题”(ex post settling up problem),即这些未实现的利得在以后的期间内——至少在该管理者任职期间内——没有实现。由于事后很难证明这些利得之所以未实现是因为管理层不可控和不可预料的因素导致的还是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并且事后调查的成本很高,所以如果管理层因未实现的利得获得报酬,而该利得在以后的期间内并未实现,那么管理者可以辞职并仅负有限责任。因而,股东很难追回这部分过度的报酬,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报酬的机会主义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远大于管理层所得到的报酬。Watts(2003 a)认为会计稳健性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未实现的利得施加相对严格的确认标准,降低了出现“事后问题”的可能性,从而防患于未然。那么一个实证问题就是,会计稳健性的提高(降低)会不会使得企业在制定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时增加(降低)会计收益的参考价值呢?因而,本文假设:会计毕业设计范文
假设1:高管的报酬和会计收益的关系强度与会计稳健性的程度正相关会计学论文范文
由于企业在选择稳健性程度时需要考虑其他契约、管制等因素,因而会计盈余不可能把所有未实现利得都剔除,但Leone、Wu和Zimmerman(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现实中的报酬契约确实呈现出稳健性——相对于股票收益为正的情形,当股票收益为负时,管理层的报酬对会计收益更敏感。江伟(2007)针对我国A股市场的研究结论也与此类似。诚如Leone、Wu和Zimmerman(2006)指出的那样,正是由于财务报表中不可避免地反映未实现利得才使得报酬对会计收益的敏感性呈现非对称的特征,当财务报表中只反映坏消息而不反映好消息时,这种不对称性便消失。那么,财务报表的稳健性程度与这种不对称程度的关系如何呢?换言之,如果财务报表的稳健性程度提高(或降低)了,那么这种不对称性是否也会相应的降低(或提高)呢?因而,本文假设:假设2:报酬对会计收益敏感性的不对称程度与会计稳健性的强度负相关
(二)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首先,利用Basu(1997)的模型来检验2001年和2006年会计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影响。根据孙铮、刘凤委和汪辉(2005),本文控制了资产负债率、投资机会、公司风险和上市年限;Watts和Zimmerman(1978)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指出,公司的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用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来降低政治成本,因而本文也控制了公司规模;同时,根据LaFond(2006)、Wu(2006)、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以及杜兴强和王丽华(2007,2009),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相应的公司治理变量。综上,得到模型1: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CCER数据库中关于管理者的报酬数据最早记录为1998年,因而本文选取了1998年至2008年在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但剔除了公司IPO当年的观测值和金融行业的公司,并删除了关键变量缺失的观测值,最后得到9766个观测值。其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数据来自CCER,其余数据来自CAR。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1)给出了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之间的皮尔森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EPS/P的均值为0.011。Compen的均值为12.758,标准差为0.992。在样本期间,ROA的均值为2.5%,中值为2.9%;资产负债率均值为67.6%,75%的分位数就得到了100%。上市公司的平均上市年限为7年,托宾Q的均值为0.679。国有股平均比重达到3

1.5%,管理层的持股比重仅为0.1%。

(二)回归分析 表(3)首先给出了我国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改革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影响。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收益具有较强的会计稳健性,在不同的控制变量下,对坏消息的增量反映系数分别为0.055、0.095、1.038和1.015。从RET*D*D2001的系数中可以看到,2001年的会计改革提高了财务报表的会计稳健性,但是该结果在第三列和第四列中并不显著。RET*D*D2006的系数都为负且显著,说明2006年的会计改革降低了财务报表的会计稳健性。会计基础论文
(1)假设1检验。表(4)是对假设1的检验。从第二列可以看出,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会计收益显著相关。第三列把样本分为1998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08年三个时间段,来检查强制性制度变迁引起的稳健性的变化对企业薪酬契约的影响。经过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财务报告信息稳健性的提高(表3)使得企业把ROA作为制定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2007年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以强化稳健性原则运用的思路、强调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计量利润时贯彻资产负债观和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使得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下降(表3),因而根据ROA对高管报酬的影响系数由5.124(11.702-

6.488)下降为0.92(7.408-488),这与假设1的论断是一致的。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什么1998年至2000年间会计收益与高管报酬的关系系数为-6.488,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1998年到2000年间,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的制定并不以会计业绩作为参照有关。魏刚、杨乃鸽(2000)和李增泉(2000)以1998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斌、刘星、李世新和何顺文(2003)利用1999年至2000的90个样本的研究结果虽表明CEO薪酬与会计业绩有一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却并不稳定:决定CEO 薪酬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营业利润率变动, 决定CEO 薪酬下降的因素则主要是总资产净利率变动;张俊瑞、赵进文、张健(2003)使用2001年的数据表明,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与经营业绩有显著正向关系;周嘉南、黄登仕(2006)以2002年至2004年的数据位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表(5)检验了不同年度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会计业绩的关系。表(5)中可以看出,1998年到2000年间,ROA与高管报酬并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而2001年至2006和2007年至2008年间则显著正相关。
(2)假设2的检验。表(6)是对假设2的检验结果。与假设2的论断相反,当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提高时,公司的薪酬委员会或董事会并未相应地降低高官的报酬对会计收益不对称的敏感性;而当财务报告的稳健性降低时,公司也并未相应的对未实现利得施加更为严格的确认标准。本文认为,导致这种现象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相应的薪酬契约可能在会计改革变迁之前就已确定,准则变迁后的短时期内更改契约内容的成本会很高;二是结合前述回归检验结果,企业可能根据会计收源于:党校毕业论文http://www.328tibet.cn
益的稳健性程度直接调整会计收益在确定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时的比重,而不会试图根据稳健性程度来干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标准等。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以资产负债率的符号作为判断公司盈亏的标准,来检验表(3)中的稳健性是否是由亏损公司的“洗大澡”行为引起的(李若鹏、李元山,2005),结果表明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改革确实显著影响财务报表的稳健性水平:对于盈利公司,2001年的会计改革提高了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但是幅度很小(增量反映系数为0.0005);2006年的会计改革降低了盈利公司会计收益的稳健性水平,增量反应系数为-0.061。(2)周嘉南和黄登仕(2006)等研究指出公司风险影响稳健性水平以及报酬与会计收益的关系。本文加入观测值前5年ROA的标准差来控制风险来考察2006年的会计改革对报酬契约安排的影响——由于加入这一控制变量后样本中2001前的观测值过少(16个),所以没有检验2001年会计改革的影响——结果类似。(3)利用ROE(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会计收益变量时,发现样本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并不与ROE显著正相关;当用净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计量公司规模、用流通股市值加上每股净资产与非流通股股数之积来计算市值进而计算TOBIN Q时, 结果都类似。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http://www.328tib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