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预算管理关于高校预算管理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12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预算管理的改革也刻不容缓。本文从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预算管理 绩效评价
高校预算是指高校年度内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流的总体计划,它规定了高校收入的来源和数量、支出的各项用途和数量,反映了高校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并将各种经济活动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财务收支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如何通过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观念守旧

目前高校的经费收入80%至90%来源生均定额拨款和学费收入,而且大部分资金纳入国库集中统一支付。长期以来高校缺乏预算管理意识,没有自主理财的积极性,按照上级财政部门批准的财务计划编制收入预算,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的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编制支出预算,导致预算编制松弛,缺乏科学性和战略性。在高校预算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财务部门和财务主管领导等极少数人参与,各学院、各部门、教职工等预算执行部门很少参与预算管理过程。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对影响学校预算的关联因素进行系统、广泛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很难得到缜密、可靠的预算编制依据;预算决策部门缺乏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对于下属部门提出的预算认为可行就批准报财务部门立项,很少考虑轻重缓急和学校的总体战略发展;预算执行部门缺乏统筹规划,盲目开支预算经费,很少考虑预算经费的使用绩效;教职工更是很少问津学校预算,很少关心和监督学校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

(二)预算编制不全面,缺乏科学性

高校实行的是“大收大支”与“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综合预算管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资金的来源趋向多元化,一些非财政收入没有纳入学校进行统一预算管理,导致预算不能全面包括学校的经济事项,没有客观地反映学校资金收支的全貌,不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普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增量预算法,没有真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来编制综合预算。增量预算法是以往年预算数据为基数,按照一定增长比例来安排当年的预算,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容易滋生平均主义,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不能从高校战略发展上科学地控制成本和提高资金效率。

(三)预算执行不力,监督缺失

高校普遍存在重预算、轻执行的情况,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和弹性较大,“超支”、“乱支”现象严重,出了问题无人问责,缺乏完善的预算执行和监督机制。首先,高校一般在学校财务会议后审批、下达预算指标(三四月左右),造成很多部门、学院经济业务已经发生,财务部门不得不先给予预支,造成前期预算控制和监督完全失效。其次,有些高校只要校领导审批,报财务部门同意后,就可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和追加预算,不完全执行甚至不执行预算,或强行追加预算,严重影响了预算的权威性。最后,由于高校预算不够精细化,在经费过程中无明确的预算执行标准,有些部门为了完成当年预算突击花钱,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高校在预算监督过程中,缺乏全过程监督,很难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及时向预算决策部门反馈信息和科学调整预算。会计专业论文网

(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由于高校支出、产出和成果等指标的复杂性和非经济性,导致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对预算绩效评价缺乏足够认识,还停留在以“投入为主”的传统观念上,只注重预算编制和执行方面的管理,很少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总结,有些高校即便有考核,也限于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而往往忽视预算的投入产出比,不重视预算执行的绩效,这必然会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高校对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难调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各部门、学院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使得预算编制和调整缺乏来自基层预算单位的群众性基础,预算的编制缺乏公开性、公正性和性。

(二)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会计事务所论文

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使得部分资金项目无法纳入到高校预算编制范围之内,影响了预算的完整性。如科研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基建财政拨款的政策影响和突发多变性,使这部分资金无法及时纳入专项预算;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校办产业收入、后勤服务收入、下属部门的创收等其他收入日益增多,而这部分资金也经常未纳入学校预算。

(三)考虑因素不全面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影响预算管理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增多。在预算分配时,预算编制部门仅考虑各部门、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因素,很少考虑到各部门、学院的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重投入,轻产出。许多部门、学院一味地要求增加预算,在学生生源不足、师资力量欠缺、专业水平不够的情况下,盲目购置先进设备,造成大量资产闲置浪费,不能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缺乏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普遍缺乏预算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配套的奖罚措施,预算考核往往只会流于形式,导致预算指标丧失约束作用,甚至使整个预算管理失去应有的功效。在没有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各部门、学院热衷于追加资金争夺经费,预算批多少用多少,完全不能自觉地调整、约束自己的行为;财务部门过分注重资金平衡,而对划拨资金的考核评价不太重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加快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条件,现行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财务制度改革应当明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高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校绩效成本核算与绩效成本管理制度,明确绩效成本范围、核算规程和核算方法。会计制度改革要将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基础;改革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反映绩效成本核算和对办学支出进行分期摊销的会计科目;改变会计报告体系,增加反映高校办学绩效及成本情况的报表。

(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

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对预算部门进行监督、控制、考核的基本依据。高校应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部门预算编制、分析、考核制度,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把高校有限的财政性资金和其他收入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确保年度预算的收支平衡,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高速运转,更好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了使预算能够有效执行和控制,高校应设立一个具有专业性、战略性和权威性的预算管理工作委员会来负责预算的协调、控制和考评工作,下设管理办公室、预算执行部门、预算管理专员等。预算工作委员会是高校最高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确定学校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审议学校预算草案,审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调整方案,审核绩效考评结果和奖惩方案,监督预算执行。

(三)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高校应淘汰增量预算法,实行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是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高校发展需要与可支配资金,测算编制支出预算。高校在编制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法。滚动预算法是将高校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特别适用于按照高校战略发展规划的中长期专项预算。

(四)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全额性、全程性特点,高校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既要保证学校正常的日常运转,也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全员性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预算管理,真正理解预算管理对学校运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在预算管理中的角色,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全额性是指学校预算管理范畴应包括全部资金来源和经费收支,不仅包括日常经济活动和经费收支,还包括科研收入预算、其他收入预算、长期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等;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流程整合了预算编制、审批、公布、调整、控制、分析、考评等全过程,既要重视预算编制和汇总的科学性、预算指标下达的通畅透明性、预算管理的权威性,还要加强预算的执行、监督、分析、调整、考核与评价。

(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是指通过科学的考评方法,对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和绩效做出综合性评价。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应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公开性原则,建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资金使用效率高、取得好的成果的单位,评定为优秀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预算执行情况一般、取得的成果不显著的单位,评定为合格等级;对于预算执行情况差、资金浪费严重的单位评定为不合格等级,预算决策机构应责令其整改,并视情况给予警告和处罚。通过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各预算部门的积极性,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