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考量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0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对财务报表可比性要求的日益增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我国会计准则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历程,在会计国际趋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初步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对它的政治地位影响以及经济后果做出浅层次的分析阐述。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政治地位;经济利益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市场不断完善,各国的经济不断涌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国经济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也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准则国际趋同的内在需求显得尤为迫切,需要真实的反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为资本流通或者国际贸易往来有效降低沟通上的障碍和成本。因此,国际经济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迫切,这也是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所在。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会计准则趋同发展需要经过国际比较、国际协调、国际趋同三个阶段。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会计体系的异同,并且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条件;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的差异,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惯例或准则;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成为大势所趋。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开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1979年至1992年)

随着全球化经济方向的演变,我国在1978年到1992年间的变革路线主要是探索和不断地寻求目标,借鉴他国的经验,探索市场经济制度,其间的会计制度和信息主要进行的是繁与简的变化而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财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财政部于1979年就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草拟了《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6年又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凡是与国际会计惯例相类似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尽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也为我国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它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重要开端,由此开始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

(二)局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1992年至1997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与之相适应,财务会计实务规范的改革也逐渐深化。在此期间,我国实现了两大会计改革:
一是《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1992年5月,财政部和国际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模式,在诸多方面借鉴了会计的国际惯例,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合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并被誉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前奏。
二是“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1992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简称“两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制”)。“两则”“两制”标志着我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通过这一阶段的会计改革,我国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根本转变,也大大推进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三)较为广泛地借鉴国际会计准则(1997年至2006年)

1997年,财政部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发布了15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2002年,财政部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自2002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被认为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这一阶段,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的步伐不断加大,而且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世界银行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6年至今)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套庞大的会计准则体系被誉为“中国会计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内容上、标准上实现了全面接轨,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发布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通过上述对我国会计准则发展二十余年来重要历程的回顾,可以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我国会计准则一方面在关键环节和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环节又保持了我国特色,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我国利益的一种体现。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政治地位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后果的直接延伸,就是行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体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生成机制中,美英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是扎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中的会计准则。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格局正在重新调整,新兴经济体的意见和建议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组织日益重视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互动,以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更多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进步,是大势所趋。趋同并不是完全的等同,趋同是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行动”,这是我们会计趋同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有所借鉴,为我所用,注重实质的趋同原则,而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该是在差异中寻求建设性、双双接受的、多赢性的方案,实现国际趋同。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利益考量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一点早已由西方实证会计学派所证明。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转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后果。按照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否有利可分为正面的经济后果和负面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经济后果

1.吸收外资的能力增强。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分析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会下降。另外,外国投资者税收负担减少,利润增加,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增强我国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
2.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度及相关性,使企业的资本成本有所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直接经济后果。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条件,如果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那么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会带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40页)有助于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4.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那些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或者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尤其是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信状况,为这些企业融资和再融资提供便利,激励这些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负面经济后果

我国会计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着较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二者的碰撞必然损害各方主体的利益,导致负面的经济后果。
1.带来较大的制度成本。一方面是制度变革的成本增加。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况,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有不小的差距,趋同必然给我国带来很高的制度变革成本。另一方面是是制定成本的增加。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引起与其他经济社会制度的不配套,而这种不配套成本有时也是很高的。
2.税收收入的减少。采纳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对我国政府最明显的经济后果是税收。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会计收益低估导致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中国政府在新会计规则下税收减少,但是他们愿意牺牲税收收益以换取外国投资。
3.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新的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加大企业的制度变革成本、学习成本、执行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情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得到的利润将普遍下降,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和筹资能力随之受到损害。
4.对投资者、债权人的影响,企业在准则转变后财务信息与准则转变前生成的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在近几年,投资者、债权人难以从财务数据的变化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变好还是变差了,另外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理解新会计准则同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生成机制中,美英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是扎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中的会计准则。认清形势,趋利避害,这是我们在当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新形势下应有的谨慎和决策的原则。
参考文献
刘玉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0(6):18-19.
李荣锦,董菊芳.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11(6):20-21.
[3]刘玉,张霞,张承良.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思考[J].财务会计,2008(5):56-58.
[4]潘晓梅.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障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4):34-36.
[5]卜星.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考量[J].中国证券期货,2012(6):42-43.
[6]杨倩.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J].财会研究,2012(4):67-70.
[7]朱美燕.浅议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政治地位和国家利益[J].商业会计,2011(22):23-24.
[8]周立保.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