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中国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实证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6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在我国,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我国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而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提升其盈利能力。革新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银行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活与进展面对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盈利水平,壮大自身实力。由此,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我国整个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情况,也有利于指导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以及实现更有效的内部管理。本论文首先主要介绍选题背景、探讨目的和作用以及国内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探讨成果。接着在论述方面,本论文以商业银行概念和经营原则两方面阐述商业银行,以盈利能力界定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方式角度介绍了盈利能力的相关论述,最后对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作了规范浅析,并相应地提出了7个论述假设—假设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联系;假设2: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其盈利能力之间有着正相关联系;假设3:非利息费用/平均资产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假设4:我国商业银行有着规模经济现象,即银行规模与盈利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联系;假设5:税收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联系;假设6: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汇率波动与盈利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联系;假设7:金融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实证部分,本论文首先结合我国情况构建了包括一个被解释变量和十三个解释变量的指标系统,数据选取的是我国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银行2003年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然后,在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关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后,分别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十四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线性回归。结论显示,资本充足率、营运效率、资产质量、存款占比、银行规模、GDP增加率、通货膨胀、汇率波动以及银行在我国的地位与银行盈利性正相关;税收与利率银行盈利性负相关;另外,银行垄断程度对不利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减,却有利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加。在前文实证浅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在第四部分结合国内外经济进展形势,提出旨在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对策和倡议,具体包括:提升贷款质量;增强金融革新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制约系统;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参股;降低银行集中度,推动银行有效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等。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论文盈利能力论文影响因素论文
本论文由http://www.328tibet.cn整理提供,需要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6
ABSTRACT6-10
1 绪论10-19

1.1 探讨背景10-11

1.2 探讨目的和作用11-12

1.3 国内外探讨近况12-15

1.3.1 银行自身因素12-14

1.3.2 宏观经济环境14-15

1.3.3 金融结构变量15

1.4 探讨策略和主要内容15-16

1.4.1 探讨策略15-16

1.4.2 探讨内容16

1.5 探讨框架16-17

1.6 本论文的革新17-19

2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论述19-26

2.1 商业银行概述19-20

2.

1.1 商业银行的概念19

2.

1.2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9-20

2.2 盈利能力概述20-23

2.1 盈利能力的界定20-21

2.2 商业银行盈利方式21-23

2.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规范浅析23-26

2.3.1 内部因素23-24

2.3.2 外部因素24-26

3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浅析26-40

3.1 指标选择26-28

3.2 数据说明和模型选择28-29

3.

2.1 数据说明28-29

3.

2.2 模型选择29

3.3 模型估计29-34

3.1 描述性统计29-32

3.2 模型估计32-34

3.4 实证结果解释34-40

3.4.1 内部因素34-36

3.4.2 外部因素36-40

4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对策40-43

4.1 提升资产质量40

4.2 增强金融革新能力40-41

4.3 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制约系统41

4.4 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参股41-42

4.5 降低银行集中度,推动银行有效竞争42

4.6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42-43

5 结论与展望43-46

5.1 结论43-44

5.2 展望44-46

参考文献46-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9-50
致谢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