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风险植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经济责任审计及其审计风险

其实,一切审计都可以归结为经济责任审计,因为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由于我国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对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的履行情况,其结果能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审计风险伴随着审计的产生而产生,受财产所有者委托评价经营管理者履职情况就是一种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具备常规审计的所有风险外,还具有其独到之面:一是不可选择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受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无论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本次审计将承担多大的审计风险,都不能选择放弃审计。二是组织分配风险。对干部的监督、考核、管理、任用是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用人得当与否的风险是组织人事部门的内在属性,将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交与审计部门审计,对其经济责任作出评价,为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参考,是将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三是责任界定风险。常规审计事项有现成的法律法规作评判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界定难度大、不易量化,特别是对领导人没有事先约定的、明确的经济责任,一些不可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管理能力等更难界定,而审计人员又不能作出“保留、无法表示意见”等结论,必须作出“有或没有”的结论。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及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进行的审计,又称经营风险审计,其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与传统的风险模型相比,其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及外延却扩大了。其主要优点是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弊端。一是风险模型更合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尽管审计人员在计划中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对该三个风险期望的评价基本上是主观的,只有大体上的可信性。二是更符合系统理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它只关心企业的内部控制,认为审计人员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没有充分关注企业(部门)与外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部门)内部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几乎为零。三是审计资源分配更优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在审计资源上面面俱到,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扩大了对被审单位的分析范围,加深了分析深度,可以更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在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审计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就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其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部门)所处的政治环境、商业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控制因素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着重于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二是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来评估审计风险,其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经营失败带来审计失败;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管理舞弊可能性就越大;经营风险反映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有可能失真。三是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为中心,不仅分析报表和财务数据,也分析政治、经营环境和非财务数据,分析工具也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四是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可以克服很多有财务、审计、或者长期与审计打交道经验的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五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重心转移,即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向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为中心。六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审计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效率。七是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

三、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植入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理由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地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业务比较复杂、领导任期时间长、经济责任界定难度大,特别是审计对象一般都拥有较大的政治或经济权力,其违规行为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加上人事变动有时具有批量性,比如任期、换届等,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多、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这些因素都会增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是运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从被审单位的经营环境、经营风险和战略管理分析入手,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和范围,进而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做出实质性的判断,从而确定相关的审计程序;其次,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重要性判断的原则,对审计结果进行取证。最后,再结合自下而上的思路对财务报表的整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其重点由控制测试向风险评估转移,提出了审计人员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有利于揭露和发现被审单位的财务舞弊现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将风险导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有利于事先确定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据此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四、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等展开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对单位资金多、领导干部权力大、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近期有信件的单位或个人列为重点,从而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经济责任事项,从而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前移,在审前调查注重发现审计工作的起点和重心,关注被审计对象与外部大环境的关联,关注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因此,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植入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事先确定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据此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1.审计计划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审前的调查了解工作,将审计风险重心前移。审计人员应通过设立电话、信箱、个别走访、座谈、实地观察检查等多种形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被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情况等,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中“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责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上级审计及管理机关的检查力度;平级的审计及管理机关的监督力度;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权力大小、外部环境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等。根据重大错报风险事项,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调配审计资源,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到实施方案个性化。财务会计毕业论文

2.审计实施及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结合实际情况对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实际,如审计的期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审计人员有限、素质参差不齐、组织人事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需求较急等确定总体审计措施。比如:审计人员应当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将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分派到重要事项的调查中,或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注意采取一些被审计人员及其相关的部门不能预见或事先了解的审计程序,如个别谈话等;坚持账面审计和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从各个渠道广泛收集领导干部主要业绩和问题的资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在涉及到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事项时,应注意收集较多的证据,必要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要十分重视其相关事项的调查了解,以证实是否真正存在重大错报,在可控的检查风险范围内将重大错报风险降至最低。

3.审计评价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荣辱升迁,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所以审计评价要谨慎,有针对性,责权分清。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在完成上述工作步骤后,全面总结前几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一些追加的测试,以便在审计风险水平限度内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从发现弊端到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机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国家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绩效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