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撒切尔撒切尔主义,道路选择及其成本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0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87年6月8日,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出席新闻发布会更危险的“敌人”
1984年6月,在约克郡、苏格兰、肯特东北部等地的英国煤矿区,矿井下的停工已经持续了3个月。这次罢工的直接起因是政府决定关闭约克郡的20个矿井,同时不按以前的惯例把失业矿工转移安置到其他矿井。这只是一个开始。撒切尔政府的计划是在3年内裁减

4.4万名矿工,使煤矿业在1988年达到收支平衡。

罢工从3月12日开始。3天后,全国174个煤矿有145个生产停顿,占全国煤矿总数的83%,罢工人数超过12万。18日,在约克郡奥格里夫炼焦厂发生了1920年以来最严重的和工会纠察队员的暴力冲突。6000名矿工纠察队同3000多名对垒了10多个小时,28名和51名工人受伤,93名工人被捕。5月29日,冲突再次发生,69人受伤。
当有人问及罢工还会持续多长时间时,撒切尔首相说她“看不到很快结束的迹象”,“如果被煤矿矿工罢工击败,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撒切尔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
5年前,英国刚刚经历了一个“不满的冬天”。从1978年底开始,由于工党卡拉汉政府决定压低工会提高工人工资的要求,英国爆发了20年代以来最大的全国性罢工,150万工人停工。包括伦敦、卡迪夫、爱丁堡和贝尔法斯特在内的主要城市爆发游行。铁路运输陷入瘫痪,学校和机场都已经缺乏劳动力关闭。在医疗系统内,救护车司机罢工,最紧急的病人也得不到救助。到了1979年1月,环卫工人加入了战斗。各个城市的政府为处理垃圾焦头烂额。在伦敦市中心,就在威斯敏斯特市政厅后面,地标性的莱斯特广场成了垃圾场,老鼠四处乱窜。
卡拉汉在1979年的大选中毫无悬念地输给了撒切尔。他不是因为和工会的斗争的第一位英国首相。70年代初,撒切尔在保守党的前辈首相希思迫于工会的压力,180度调转了自己就任后的政策方向。1974年,正是矿业工人的罢工直接推他。
事实上,自“二战”以来,不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政府,都从未能在与工会的对抗中获胜。运输与普通工人工会总干事杰克·琼斯在其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权势:他提出的意见会变成法律,政府会拉拢他,要他当大臣或晋封爵位,达官贵人对他侧目而视,女王及各国元首都会与他谈笑风生。
撒切尔面对的“全国矿工联合会”是英国公认的最具影响力和斗争性的工会组织。在60年代,首相麦克米伦曾感慨道:“我们不能碰的机构有三个:皇家禁卫旅,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全国矿工联合会。”
尽管社会陷入持续动荡,国家能源生产极度萎缩,但撒切尔拿定了主意。“我们必须与福克兰群岛之外的另一个敌人作战。”6月19日,首相宣称,“我们一直意识到有内部的敌人,它更难对付,对自由也更具危险性。”撒切尔为何冒着断送政治前途的风险与工会宣战?她将如何赢得这场政府从未赢过的战争?英国工党前领袖卡拉汉(摄于1980年)英国病财务毕业论文范本
1975年,希思的失败让保守党内部以撒切尔为首的取得了党内的主导地位。在作为党首的第一次演讲中,撒切尔表态说:“我们要么沿着老路走下去,继续沉迷下去,要么我们就此止步,毅然决然地说声‘够了’。”
撒切尔决定抛弃的“老路”是战后英国一以贯之的“共识政治”及其造就的政治经济局面。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战后重建的问题。在经济上,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西方多数国家政府开始信奉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二战”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在战争中,国家干预保证了工业生产的合理化,物价得到控制,生产必需品得到保障。
在社会政策方面,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给西方国家造成了很大压力,西方各国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在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时纷纷把实现充分就业放在首位,并以建立福利国家为目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下载
1945年7月,艾德礼率领的工党秉持这样的执政观,在大选中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刚刚领导英国获得战争胜利的丘吉尔。为求迅速恢复和重建英国的经济,工党政府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其核心内容为工业国有化。从1945到1951年,艾德礼政府先后通过八个国有化法令,使国有企业在英国的煤炭、钢铁、燃料、电力和运输等基础部门占据绝对支配地位。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为挽救一批私人企业,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到1979年,在煤炭、造船、电力、煤气、铁路、邮政和电讯等部门,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100%,钢铁和航空部门达到75%,汽车制造和石油工业部门也分别达到50%和25%。
在“二战”结束后的30年里,保守党政府数次上台执政,但并没有挑战工党的国有化路线。作为英国实现“日不落帝国”的主要支柱产业,钢铁、铁路运输和煤炭产业到20世纪上半叶已处于日渐衰退。这些行业要求大规模投资才能进行技术更新换代,这是企业本身无力承担的。
由此,战后,保守党和工党形成了以凯恩斯主义、国有化政策和福利国家为三大支柱的共识政治。
但在共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曾说,要搞好英国经济,必须有辛奎瓦利的技巧。辛奎瓦利是一位著名杂技演员,能使四个球同时在空中旋转而不坠地。麦克米伦所指的四个球是: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和英镑。
但在凯恩斯主义的要求下,充分就业与其他三个目标往往无法取得一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需要政府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刺激消费、刺激出口。这样,促使经济逐渐增长,市场也繁荣起来,从而带来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但是也就不可避免的上升,又带动工人工资的上升。工资的提高却相应增加了商品成本,必然使出口竞争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此时,即使再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也无助于缓和已经发生的国际收支危机,因为通货紧缩使出口商得不到信贷的扶植,扩大商品出口受到更大的限制,由此可能带来的萧条也使失业增多、波动频繁、经济增长放慢。1984年6月7日,参加罢工的矿工与在英国国会大厦外发生决定冲突
与西方其他国家一样,英国不可避免地陷入“滞胀”:每当经济步入繁荣,就业增加时,国际收支便很快出现赤字,英镑受到压力,通货膨胀抬头。政府就只能采取紧缩措施使经济“停”下来。“走走停停”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频繁,“停”时间变得越来越长。1955年发生第一次走走停停时,英国国际收支出现1.55亿英镑赤字;1960年,国际收支赤字达2.55亿英镑;1964年发生了第三次走走停停,英国国际收支赤字达到最高点,为

3.89亿英镑。

同时社会福利开支导致政府公共开支急剧膨胀。统计资料显示,社会福利开支在英国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1961年的18%上升到1975年的29%。
在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普遍陷入“滞胀危机”。但“英国病”却因为国有化政策的失误表现得格外严重。
在国有化之初,英国两党都未将其作为一项长远的经济战略。在艾德礼执政期间,政府只是想通过国有企业来承担非赢利的社会事务,以取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环境。工党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国有化计划。70年代,希思政府把国有化作为反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通过限制物价指数的上涨,使大部分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使得企业内部的刺激机制和创造力逐渐丧失,根本未能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根据统计,上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国有企业在1950到1952年、1955到1962年和整个70年代期间都是亏损的。其余年份在扣除津贴后,利润率也只有1%到2%。1976年,英国的经济发展署首次公布了有关1960到1975年国有企业状况的全面报告,国有工业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1%,低于整个制造业年均2.7%的水平,一些国有企业,如煤炭、钢铁、公共运输的增长率在这一时期不断下降。由于国有企业垄断着控制经济命脉的行业,它们的糟糕表现直接限制了其他企业的发展。
但为了保持充分就业的目标,政府必须维持国有企业的运营。在1973到1980年,政府以贷款、赠予、注销债务等形式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累计高达205亿英镑。公共开支的扩大导致巨额的财政赤字,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5年,英国通货膨胀率达到2

4.2%;英镑的购买力从1949到1979年下降85%。情况远比其他西方国家恶劣。

“英国病”的另一个复杂之处在于国有化改变了劳资关系甚至国家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权力结构。
“二战”后的国有化政策使英国工会会员的数量和实力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英国最大的几个工会如运输和通用工人工会、全国矿工联合会和钢铁工人联合会等都是国有垄断行业。在这些行业,工人入职时就将同时加入工会。此后,英国工会的权利不断扩大。到70年代,工会拥有集体谈判权,如果谈判是在全行业层次上进行的,行业工会与各大企业主之间所达成协议就将在全行业范围内执行,那些并未参加集体谈判的中小企业主也必须履行达成的行业协议。工会成员及其行动享有充分的法律保护,在劳资冲突中工会享有普遍的法律豁免权。有学者称这种豁免权的适用范围,“比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甚至是皇室都要广”。
1975年,一份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有52%的英国人认为当时最大的运输和通用工会领袖杰克·琼斯是英国最强有力的人物,而只有34%的人认为是首相。保守党政治家诺曼·斯蒂瓦斯也无奈地承认:“得不到工会的支持,目前任何一个政府也不能指望成功。”
在60年代末以前,英国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劳资关系相对比较平稳。然而,随着经济陷入“滞胀”,劳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工会用罢工来胁迫资方大幅度增加工资以抵消通货膨胀;可劳动生产率无法跟上工资的增长,工资增长的结果是生产力成本激增,带动物价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助长通货膨胀,成为新一轮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起点。讨价还价的结果是,要么政府和工会达成妥协,继续对经济实行小修小补,等待下一轮机会;要么引爆政治危机,导致政府。
1976年吉姆·卡拉汉就任首相时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用撒切尔的话来说,历史留给了卡拉汉“一手坏牌”,“他像一个玩的好手,运用技术、玩牌人的风度以及简单的吹嘘,尽量推迟失败的到来,以便等待时机,突然变出一张或两张王牌”。通货膨胀率在1975年达到26.9%,卡拉汉政府希望每个年收入8500英镑以下的工人的周薪涨幅不要超过6英镑。1978年,通货膨胀再次严重化,政府限制薪水涨幅不得超过5%,这个决策遭到了工会的反对。运输工人工会和总工会最终提出了涨薪35%,周工作35小时的要求。接下来,谈判破裂,罢工开始,政府。另一条道路
1976年秋工党年会上,刚刚出任首相的卡拉汉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说:“我们一向以为,只要增加支出就能走出衰退,只要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开支就能增加就业。我老实告诉你们,这个办法已经失效了,执行现行政策只能刺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越高,失业人数越多。这就是战后20年来的历史。”这篇演说实际已经宣告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效。人们普遍感到大政府的实践实际上将国家引向了无政府状态。70年代是“自我怀疑和衰落的10年”。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1979年当选后,撒切尔在谈到政府的任务时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是要重新创造一个伟大的帝国,但时代要求我们结束衰落,和丘吉尔所说的那种死气沉沉自暴自弃的阴沉潮流对立。”
与卡拉汉不同,撒切尔找到了替代凯恩斯主义的工具。1984年10月,几名矿工为赚钱贴补生活去卖废金属,长时间的罢工使他们生活窘困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自由派经济哲学家冯·哈耶克和瑞典的冈纳·缪尔达尔共同分享。冯·哈耶克早年曾经与凯恩斯在20世纪早期就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有过激烈的辩论交锋。那时,哈耶克铩羽而归,凯恩斯则受到了全面的推崇。
据撒切尔60年代在英国下议院工作时的朋友说,她当时就爱看哈耶克写的东西。阿兰·艾博斯坦在《哈耶克传》里记载,在撒切尔担任党主席后,一次一位保守党研究部工作人员“准备了一篇文章,提出‘中间道路’是保守党应该采取的最可行的路线,可以避免左翼和右翼的极端。他还没有说完,新当选的党主席就把手伸进了她的提包,拿出一本书,那是哈耶克的《自由宪章》。她……举着这本书让大家看个究竟,‘这本书’,她斩钉截铁地说‘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并把哈耶克的书啪地掷到了桌子上。”
1989年哈耶克90岁华诞的时候,撒切尔写信给哈耶克:“到本周,我荣任首相已达10年。如果没有那些价值和信念将我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我们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您对我们居功至伟。”
哈耶克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批评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国家的主要角色应该是维持法治,并且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介入其他领域。社会经济领域的计划性不能替代竞争占据经济调节手段中的主导地位。
在哈耶克看来,工会作为一种“强制性”组织,把工资抬到远远高于市场水平,同时通过限制劳工的流动来垄断劳动力市场,进而降低效率。他发出警告:“工会作为公开的敌人威胁到我们的自由社会的所有基础。”他甚至断言如果不能解决工会问题,英国经济的复兴就是“不可能的”。
基于对国家经济社会局面的观察,撒切尔成为哈耶克的“热烈崇拜者”。在自传里,撒切尔说:“经济上之所以出了差错是因为思想上和哲学原则上的其他方面出了差错。经济危机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危机。”1983年,她在电视谈话里给出了药方:“维多利亚价值观是我国强势时期的价值。”
“维多利亚价值观”是指英国在维多利亚中期形成社会价值体系。那时正值英国资本主义鼎盛时期,其核心内容是“自由放任”和个人主义,强调工作、节俭、自尊、勤奋和自助。它信奉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思想,认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个人只要勤奋工作就能避免贫困的命运。
与大多数保守党领袖的贵族背景不用,撒切尔的父亲出身于鞋匠家庭。在自传里,她曾得意地写道:“许多年以后,当我在下议院回答质询时,工党左翼议员埃里克·赫弗是我的老对手。他为了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便说他的父亲曾经在欧德尔学校当木匠。但当我反击说,我的父亲曾在那座学校的食品店工作过时,他就无言相对了。”会计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撒切尔一家是凭借个人努力实现改变命运的典范。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13岁即为生活所迫辍学谋生业。他省吃俭用、努力工作,到“一战”前用节省下的钱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后来成为一名拥有两家杂货店资产的中产阶级。在撒切尔2岁时,他以无党派商会候选人身份当选了格兰瑟姆市议会议员,并最终成为该市市长。
撒切尔回忆,在家里,母亲不但料理杂货店的生意,还包揽一切家务。“父亲在花钱方面,手一直很紧,不是非花不可的钱,一分也不多花。家里没有自来热水,没有洗澡间,没有室内厕所。”
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是这个家庭的基本原则。“我很幸运我是由一位维多利亚式的祖母带大的。她教育我们勤奋工作,教育我们要自我实现,教育我们要自尊,教育我们要量入为出。”
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对撒切尔管理国家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2年11月,在庆祝马岛之战胜利的宴会上,撒切尔说:“有人说我念念不忘勤俭持家的信条和铺张浪费的教训,我并不后悔。假如过去人们能够以此为训的话,许多金融家不至于破产,许多国家不至于面临危机。”决定性战役
如何让国家走上哈耶克倡导的自由主义之路,回归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在1979年上台时,撒切尔也许并没有完备的计划。皮特·里德尔在《撒切尔时代及其遗产》一书中写到,左派会容易认为撒切尔主义一心想扭转战后的社会共识,创造一个以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精神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现实。但对撒切尔来说,意识形态并不是首要问题,她和她的同侪们的最大关切是英国的衰落。他们并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走多远,许多重要的经济措施都是为了应对最初一些不成功政策而采取的办法。
上任伊始,撒切尔的第一目标是通过减少货币量遏制猖獗的通货膨胀。政府大幅度将短期利率由12%提高到历史的最高点16%;同时采取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将第一年公共部门借款需求削减5亿英镑。这种简单货币政策的结果是:居高不下的英镑汇率使进口更便宜而出口更昂贵,英国制造商品的竞争力再次降低。在撒切尔夫人的第一任期中,就业机会减少近25%。到1982年,国民经济总产量已经跌到自1931年之后的最低点,工业总产值降到1921年之后的最低点。而且由于失业率的上升,福利开支的加大,政府的公共开支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下降。
改变政策的压力是巨大的。1981年底,撒切尔的支持率跌至25%。这是有史以来英国首相的最低支持率。这年3月,以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弗兰克·汉恩和罗伯特·尼尔德为首364名经济学家联名在《泰晤士报》发表公开信,批评政府的决策“没有理论基础”,货币试验将“深化衰退,侵蚀工业基础,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这如他们所说,英国的一些地区开始陆续出现骚乱。
经济学家迈克尔·布林塞这样评论:对于货币主义幻想的破灭,确实导致政府在其他方面寻求新的替代者,突出的两项就是出售国有资产和劳资关系立法。
撒切尔决定彻底改变英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提倡私有化对她来说有许多好处:除了私营企业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外,私有化可以使得国家迅速摆脱大批亏损国有企业的负担,有力削减公共借款和开支。一旦公共支出得到削减,减税就成为可能,利率能够下调,最终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在政治上,出售国有资产也比削减公共支出要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但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并不能自己说了算。对垄断国有企业的所有改革都会激起工会的反应。即使工会同意政府出卖国有资产,由于他们在集体谈判中过高的要价和频繁的罢工,也会阻碍影响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国有企业和工会是一枚贬值的硬币的两面。”撒切尔必须打破这种权力结构。
撒切尔在执政伊始就开始停止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关于收入方面的政策协商,执政的第一年,政府15次主动与工会联系,到1983和1984年只有6次。她着手立法,开始重新规范工会的权利。
一开始,政府依然在较量中处于下风。1981年,撒切尔着手改造英国钢铁公司。在过去5年,它得到政府30亿英镑财政拨款,但其利润还不够支付工人工资。撒切尔决定要关闭北威尔士的修顿钢铁厂,裁员2.5万。英国钢铁工人工会在1980年1月举行罢工。他们不但不同意裁员和关闭工厂,还要求增加8%的工资。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政府除答应工会给英国钢铁公司员工增加16%的工资,还向英国钢铁公司追加贷款

4.5亿英镑。撒切尔愈发认识到“改革劳工市场”是“进行其他所有改革的先决条件”。

“除非你非常理智地自信能打赢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否则就不要发动针对它的战争。”在回忆录里,撒切尔这样写道。1984年,当政府决定关闭20个矿区时,撒切尔显然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1981年,矿工工会一次酝酿中的罢工因为政府的让步而取消。从那时起,撒切尔政府就开始为未来打算:政府制订出煤炭储藏计划,英国发电站的煤炭储藏量从1982年3月到1983年11月增加了大约1500万吨。政府要求,所有存煤必须堆置在发电厂,不能放置在矿坑入口,以免工会纠察阻挠其运送。撒切尔盘算:“电力公司属下有些电厂是燃油发电。通常,这些电厂只是某些时段运转,以应付尖峰需求,但如有必要,也可以持续运转以协助供应电力需求的基本承载。燃油发电较为昂贵,但对增加电力体系应付罢工的能力却大有助益。至于供应14%电力的核发电厂大多距离煤矿矿场相当遥远,而其主要的燃料来源也很稳定。再过几年,更多的新型汽冷式反应器也将加入运转,可使我们对燃煤发电的依赖度持续降低。”
1984年7月18日,矿工工会的罢工已经持续4个月,这一天政府与工会的谈判宣告破裂。撒切尔的感受是:“我得承认我如释重负。”她早就拿定主意一战到底。
“防暴盾牌向我们严阵以对,防暴装备对我们凌强,骑在马背上的对我们的人大打出手,我们的人被警棍击中,被踢到地上。”工会领导人阿瑟·斯卡吉尔说,“政府显示出来的恐吓和暴行简直堪比拉美国家。”而政府也对矿工进行猛烈的攻击,称其为破坏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暴徒,罢工行为是“国家脸上的一道伤疤”。
工会内部的分裂变得越来越明显。一些矿工并不赞同工会持续罢工的政策。由于撒切尔完全放弃了充分就业的政策,当时英国失业人数已经超过300万,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限制了人们选择。
随着罢工的持续,公众舆论越来越倾向政府。盖洛普1984年7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同情雇主,33%的人同情矿工。1984年12月5日再问同样问题时,51%的人同情雇主,只有26%的人同情矿工。但不论什么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赞同罢工的形式。
与1981年的处境截然不同,矿工工会遭遇的已是“二战”后权力最稳固的政府:福克兰战争(阿根廷称马岛战争)在糟糕的经济局面中拯救了撒切尔政府。1982年战争开始后,保守党的支持率就上升到41.5%,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民意支持率上升到了51%。战争的胜利使她获得了前所未闻的权力基础,保守党在1983年的大选中获得了144个席位的绝对多数。这种结局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撒切尔夫人能够没有阻碍地在政府中推行她的政策。
1985年的春天,罢工持续了359天。经过全体矿工的表决,矿工联合会宣布无条件结束罢工。
“这场罢工绝不仅是为不具经济价值的矿坑而争。这是一场政治性罢工。因此其结果具有远超过经济领域的意义。”撒切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从1972到1985年,传统想法总以为没有工会的同意,谁也别想统治英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对抗、更不用说战胜一场大罢工,特别是由矿工工会主导的罢工。即使我们已经着手修改《工会法》,并已克服钢铁罢工等规模较小的劳资纠纷,许多左派人士及其分子仍相信矿工握有最后否决权,而且总有一天会用上。那天已经来过,而且成为过去。”改革与争议
为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世界资本的竞争结构,撒切尔决意减少英国资本的赋税、薪资负担和成本。在击败工会后,她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撒切尔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目标,采取了多达22种不同的方式推行私有化。到1991年初,接近80%的国有部门已经转移到私人手中,65万工人转移到私营部门,出售总金额达到450亿英镑。这一数额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排第二位,仅次于日本。至1987年中期,持有股份的英国成年人已达850万之多,而在1979年以前,拥有股份的人还不到100万。1987年,撒切尔宣布,私有化“无禁区”。
保守党政府1979年上台伊始就把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为30%,最高税率从83%降为60%,增值税率统一提高为15%。税制调整后,所得税在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而消费税所占比重上升。这种税收调整符合企业家和资本投资者的要求,进一步调动他们经营企业和追加投资的积极性,在此后的10年里,这一直是政府税收改革的方向。
撒切尔对英国的福利制度的不满由来已久。她晚年回忆说,1945年她在格兰瑟姆成为保守党候选人时在当地发表演讲。“一位老人在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它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我对福利的看法,我记得他说:‘就因为我节省了一点自己的钱,就不给我援助。如果我把钱都花光,他们就会帮助我了。’”
撒切尔改变以往的福利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直接降低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尽量减少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在教育领域,她大力削减教育预算,把高等院校的助学金制度改革为贷学金制度。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医疗保健服务当中,要求病人也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而以前国民健康服务几乎是免费的。在住房领域,政府大量出售政府公房,并通过各种优惠条件鼓励私人购买住房,以减少政府在住房领域的财政与管理上的负担,使英国政府基本上摆脱了住房供应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