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审计绩效评价风险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1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审计工作的普及和深入,审计成果的广泛利用,审计责任与风险日显突出。对于审计的绩效评价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目前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企业和政府,对于部队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评价几乎是空白。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审计绩效的评价,促进审计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其审计绩效评价的风险成因入手,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地应对措施
关键词:审计;绩效评价;风险分析
所谓风险分析,是一种识别和测算风险,开发、选择和管理方案来解决这些风险的有组织的手段。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三方面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目的,一是揭示项目潜在的风险因素;二是针对影响项目的关键因素,制定风险对策,消除或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三是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改进项目前期工作;四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信息,以做出客观、科学的决策。

一、审计绩效评价的风险成因

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审计绩效评价的风险,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而才能从中找出薄弱的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方法。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1静态评价体系缺乏时效性

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以组织的实际指标数值与标准数值进行比较,在得到相对数值后与该指标占的权重值相乘,最后将所有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出最终综合评价结果。制约评价体系时效性的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标准值的确定滞后。确定标准值的现行方法是在获取全部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手段确定出平均值作为标准值。由于年度报表不能在本年度结束时马上报出,再加上数据统计处理需要时间,这就决定了标准值往往要在下一年度才能产生,因而绩测效评价的时效性就难以保证。

1.2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性

1.2.1绩效评价机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规范性

尽管部队绩效评价工作近年来已经逐步展开,评价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缺乏评价规范化和制度化,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审计绩效评价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制度。现有的绩效评价缺乏规范性,绩效评价真正的功能难以发挥,绩效评价实施的结果也自然打上了很大的折扣。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1.2.2审计绩效评价难以摆脱主观片面性

由于审计产生的效果与影响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甚至有些可能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这就很难构建出一套统一的、普遍适用的指标评价体系。到目前为止,审计还没有建立合适的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采用的测度标准也不一样,而且评价资料不足。所以,选择何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何种方法就不可避免地受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影响。

1.2.3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反馈

审计的绩效评价结果无反馈机制,通常都只有各单位的领导或是主管人员知道绩效评价结果,而一般的人员对此不知或是知之甚少。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便会失去其有效性,员工就会认为绩效评价只是走过程,因而就不会再积极配合。

1.3评价方法的固有弱点

1.3.1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设置不完善

由于绩效评估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不统一,在学术界未有定论,导致设置绩效评估的指标时没有统一标准,因此使绩效评估的评价体系缺乏权威性,没有标准的评估模式。

1.3.2实施成本较高

我们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即平衡计分卡要求从组织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立体化、全方位的评估组织绩效,它需要组织全体人员的参加,要求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平衡计分卡,因此,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成本的增加。

1.3.3审计绩效评价流于形式财务论文模板

要求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涉及部门较为宽泛,要求每个环节必须协调在现实中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沟通之间的障碍,很容易导致绩效评估流于形式。

1.3.4管理评估系统不够全面

平衡记分卡是较为先进的绩效评估工具,是基于组织使命、愿景与战略而形成绩效评估体系,既可为组织提供一个更加平衡、更加全面的战略发展观,又是各部门有效沟通的工具,但它并非能包含所有指标。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它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它的应用必须考虑现实条件,应具有动态适应性。

1.4审计绩效评价观念滞后

许多单位的领导层以及审计人员没有意识到绩效评价对于组织发展的作用,不加以重视,有些人甚至对审计为什么要向企业那样采取绩效评价表示不理解。这些单位的领导层和审计人员不愿意推行绩效评价制度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绩效评价的含义和作用,认为进行绩效评价必然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精力,如果不能正确施行就会得不偿失。他们因害怕失败而不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审计部门都是服务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无形服务一般都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和检测工具来度量,通常都带有很多主观因素,所以要对审计人员提供的服务进行绩效评价就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样可能引起它们对评价标准的误解,认为是不公平的评价而产生抵触,而领导阶层为了充当“好人”也不愿意付出成本和代价去认真做得不到回报的事。

1.5缺乏对审计工作发展的关注和指导

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促进审计部门的工作水平的持续性的改善和提升,一方面通过绩效考评,使优秀审计工作者的成绩得到认可与肯定,同时也要使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的回报,总之就是要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者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评价定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审计成果的评价当作一种对审计工作的测量和鉴定,把审计成果的评价当作一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手段,缺乏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目标及职业发展的关注,更不用说部门领导对审计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这种忽视审计人员的个人职业发展的做法,难以调动全体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难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无疑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对审计工作的激励作用。

二、审计绩效评价的风险应对

针对以上我们对审计绩效评价的风险的成因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应对的措施,为下一部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一些理论上的准备。

2.1增强现行评价体系的时效性

一是采用预测值代替时机统计值作为标准值。这样可以解决利用实际统计方法获得平均值带来的延迟。采用预测值作为标准值的关键,在于如何保障确定的预测值能够做到较为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平均状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选择一种较为完备的预测方法。
二是采用连环替价标准值。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临近月份的实际统计平均值作为本月份的标准值,开展评价工作。

2.2加强机构建设

推进评价事业发展、提高绩效评价水平的重要落脚点是加强机构建设。没有相应的评价机构,就无法开展评价工作,评价机构能力的大小决定着评价的效果,因此,要不断加强评价机构的建设,提高整体的评价能力。同时,人才的培养是开展绩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审计绩效评价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评价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相当高的,绩效评价能否科学、客观、有效, 人才是关键;因此,审计部门还需要建立吸取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科学机制,使审计部门拥有一批高素质的评价人员队伍,提高部队内部及相关单位对审计绩效评价的认识水平、评价能力,推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的不断发展。

2.3完善评价方法

2.3.1号召全体人员参与

审计评价部门必须向各个部门传达评价方法的目标、使命、制度,让有关人员能够及时的、准确的了解本部门绩效评估的目标,从而科学合理的制定自己本部门的目标与任务。没有全体的支持和对评价方法的了解与支持,再好的评价方法也不可能有效的执行。

2.3.2不断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组织、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适当变更,合理设置评估维度、相关指标及权重。

2.3.3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使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4定期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全体人员学习与成长能力是驱动审计部门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组织才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一个组织在推行新的制度过程中,总是会经过反反复复的过程。我们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2.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对审计绩效评价的认识

审计绩效评价不仅关系到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向,还直接影响部队经济协调的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宣传,让各部门特别是与审计部门相关的组织和人员认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让相关机构和审计部门内部成员明确认识到绩效评价是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审计内在功能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到审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2.5注重审计职业未来的发展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审计部门的水平,没有审计人员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审计的发展,因此审计绩效评价要把审计人员的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并通过审计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获得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工作的发展:

2.5.1坚持以审计人员发展为本,特别关注在职培训和考核

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评价,明确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了解领导和同事的评价,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也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查找原因,共同解决不利于绩效实现的各种因素,促使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同时也应该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培训计划,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2.5.2尊重审计人员的个体差异,关注个性化的发展

审计人员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历、年龄的审计人员在工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要以审计人员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能力、专长和兴趣进行绩效评价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特性潜质自身因素的作用,并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培训,努力弘扬他们的个性、发挥其特长并寻找审计岗位和个人能力、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强调发展审计人员的个性特长,用好他们的特长。
参考文献:
曹文辉.浅析平衡计分卡[J].财会月刊(会计),2001(4).
王卫星,赵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会计基础论文
[3]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审计研究,2007(3).
[4]柳秋红,林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5).
[5]吴迎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
[6]胡杨成.基于BSC的非营利组织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4).
[7]潘焕喜.平衡计分卡在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中的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8]欧阳程,陈莉.国家审计机关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军队审计系.4300.
(作者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13队,陕西 西安 7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