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职素质培养过程中高职会计学生个性进展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无论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还是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都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维护学生的个性尊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高职会计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
关键词:素质培养 高职会计 个性发展

一、 构建素质培养过程中高职会计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背景会计班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才”,即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会计教学实施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是当务之急。
由于当今高职会计学生生源上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在教学质量上,存在不可比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今高职会计学生具有各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个性心理品质也有极大差异,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教学工作正是促使学生由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成为有个性的主体;只有重视学生个性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桃战。

二、构建素质培养过程中高职会计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高职会计教学应把全面提高基本素质作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成为具备一定管理知识背景的技能型会计实务人才,能从事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毕业后能立即胜任企业的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具备会计专业处理能力、人际沟通协作能力;具备爱岗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会计专业论文提纲

三、构建高职会计学生个性化教学模式基本思路

尊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课程设计模块化、课堂教学分层化、宽专业选修制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拓展个性化思维能力为目标,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引入学分制,使学生学习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适当放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新机制,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素质培养过程中高职会计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框架

(一) 构筑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运行机制的平台

在教学中树立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改传统单向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方式,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应“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学内容上强调“用”,在培养能力上实现“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应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动手能力转变。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专业化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会计本专业不一定有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建立以选修制、学分化、多课程、宽学科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有较多选择的空间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改以专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为跨专业、跨系部地以培养学生总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会计论文写作
1.人文素质模块。按基本人文素质、专业人文素质、创新人文素质来设置课程,其中基本人文素质和专业人文素质类为必修课,创新人文素质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开设,课程多而广。
2.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按层次和岗位进行设置,层次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为必修课程,中、高级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为选修类课程。
3.素质拓展模块。以跨专业、跨学科为主,进行多种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在会计类专业中,开设文秘模块、新闻模块、投资理财模块、国际贸易模块、导游模块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选修课,可以进行跨专业学习。专业间可以进行课程和学分互认,学生通过考核获得专业所需学分,可以获得双专业甚至多专业的文凭。

(二)制定差异性目标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

1.创设课堂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以人为本”是教学的灵魂,课程学习的全程体验正是这一灵魂的体现。为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课程素养,须将课程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孩子知识技能逐步建构的过程性体验,更尤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可使学生积极介入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通过设置一个场景或角色,让学生扮演会计、出纳、采购人员、经理或审计人员,模拟各种角色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将繁琐、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方式对获取新知识的活动过程进行真实体验,发现、提出并解决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本着从生活中学习,再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思想,从而体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树立学好课程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2.讲授分层,因层因人而异即“合分结合”。在同一班内,结合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考试成绩,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把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B类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C类为能力差的学生。对这三类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相应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然后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分组时,教师要尽量使组与组之间保持同质。每组内学生轮流担任组长,主要负责督促其他组员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