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审计提升审计质量再深思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2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制约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随着国内、国际职业环境日趋复杂及审计组织机关的日益繁多,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直接因素——审计程序的适当性。

审计质量,顾名思义是审计过程中的活动效率及成绩的情况,审计质量问题也就是审计风险,审计过程中的相关程序的适当与否是造成审计风险的直接因素。审计程序的问题主要是内在审计次序的颠倒及缺失问题,最集中的表现是工作底稿问题。在很多审计实务当中,审计人员往往先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最后根据己经实施的测试填写审计程序。这样,审计程序成了审计人员手中的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审计质量无从谈起。

二、主观因素——审计专业化建设情况。

审计人员是审计程序的执行者、监督者和协助落实者,无疑是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员工方面的因素比较繁多,主要有个人素质、职业谨慎、时间精力、人力资源流动问题等方面。个人素质方面是胜任能力问题,如果缺乏胜任能力的人参加或主持特定审计项目肯定会影响审计质量,导致审计风险;职业谨慎方面事关职业道德,缺乏职业谨慎容易出现故意为之的审计风险;时间和精力问题主要存在于旺季,在季报、年报和赶上工PO的时候,审计项目应接不暇是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容易导致无效率的审计工作,影响审计质量;人力资源流动问题主要存在于外部审计组织,往往出现一个项目先后有多个人暂时负责的情况,反复地熟悉、融入会降低审计效率及质量的。

三、利益导向——成本效益分析及落实情况。

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程序的实施都需要以一定的成本为前提,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审计组织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要考虑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成本效益等因素,为了降低成本以便最大化地追求利益,容易偏向于使用资质缺乏但廉价的审计人员,压缩审计时间或程序,不惜牺牲审计质量。国家审计或企业内审虽然没有明确的盈利责任,但鉴于有限资源及相对繁多的审计项目任务,也存在成本考虑因素,往往进入追求所谓量化意义上的任务完成,而忽视审计质量的高低。

四、宏观背景因素——审计环境。

独木不成林,全面确保、提升审计质量还需要营造适当的审计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其实是微观层面的审计环境,制约着特定单位的审计工作质量水平。此外,与审计紧密相关的还有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从经济环境来看,真正的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形成,审计人员常常处处碰壁,往往带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自行减少测试范围和获得必要的审计证据,最终牺牲审计质量;从法律环境来看,我国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等等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一个与国际接轨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法规系,但远不健全,实践层面的落实更是惨淡不够,往往流失于文本档案之中。

二、管控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

如上诸多因素导致了系列审计项目质量的惨淡,甚至出现了监守自盗这样的审计舞弊行为,影响了世人对审计工作的信任和信心。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在不同角度管控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

一、创新审计方法。

审计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展和境遇的变迁不断变化的,僵化的经验不仅不能有效管控,反而容易滋生新的风险。对此,一方面要顺应时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引进一些高效实用的审计软件,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比重,实行业务质量控制的自动化、计算机化,实现系列风险的事前、事中防范,提升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坚持多种审计类型和方式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审计方法,满足审计程序的多方面需求,从多角度管控审计风险。

二、厉行全质量控制全流程地管控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风险管控同样也具备相应的体系特征,应当按照这种体系厉行全质量控制全流程地管控。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明确获取审计证据的权限和程序,规范取证的方法,明确取证的责任,强化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此外,编制审计底稿、信息报送、报告的出具、决定的下达等审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也都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全方面地管控审计风险。

三、强化审计独立性。

审计工作的核心在于其独立性及由此产生的客观性,只有成功地做到确保审计独立性,从能从根基上杜绝绝大多数审计风险。对于企业,审计委员会、审计部门要切实确董事会充分支持审计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形成确保其独立性的权威机制,为防止管理层或其他职能部门干预审计工作提供足够支持;对于社会审计组织,要坚守职业审慎,杜绝出现基于利润考虑而为争取审计服务项目不惜牺牲审计质量现象的出现,自觉保持第三方独立性的职业操守;对于国家审计机关,应该适当进行体制改革,把归属权由行政部门转移到人大系列,形成独立于行政机关的态势。

四、重视跟踪和监控。

审计工作本身带有部分监督的成分,不过对他者的监督同样也需要其他他者的监督,审计工作同样也需要相应部门、机构或人员的监督。对于企业内审而言,这种监督有如下几种表现方式,一是审计人员或相关管理者的自我跟踪评估,根据确认整改情况倒逼总结审计质量的高低及相关经验;二是董事会及相关人员现场或即时监督审计工作的过程,事后检查和审核审计报告;三是外部审计机关及社会审计组织的相关审计及监管活动,以交叉审计的方式来确提升保审计质量。这些,需要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好机制,以内控体系的整体有效性确保审计质量。

三、提升审计质量的几点原则

众所周知,风险管理不等于绝对化地消灭所有风险,审计质量控制也不等于绝对化地管控所有的审计风险,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故此,在提升审计质量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系列重要原则。
第一,资源共享原则。审计风险的管控和审计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某个单位审计项目的问题,更是审计领域的普遍宏观问题,需要整个审计领域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对此,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内审、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专业协会等系列组织携手合作,在不断丰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经验和信息积淀,以同类被审计单位的参考资料、相关行业背景知识、风险评估信息、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信息为主体内容构成,构建行业信息数据库,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提供相关信息,避免审计失误或审计浪费,提升审计质量。
第二,成本效益原则。审计风险的管控和审计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其中轴线就是以组织目标为指向的最低成本促成最优效益,即成本效益原则。在特定审计项目中,如果管控、规避部分审计风险需要付出的代价多于接受审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完全可以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权衡利弊,采取适当接受部分审计风险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绝对化地管控审计风险。
第三,人才创新原则。审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精干审计团队的存在,审计的素质、经历和道德等问题是制约审计质量的短板之一。打造精干审计团队要有创新的精神,要坚持人才创新原则。在专业知识吸纳方面要开阔视野,敢于、善于创造性地汲取、运用业内最新理念及萌芽中的未来理念;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习惯克服过去经验的拖累,以创造性地思维借鉴新工具,开发新的方法和模型应对新的实践;在理论提升方面,要敢于、勇于研究新课题,善于推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全方位地提升审计质量。
第四,责任追问原则。审计项目的终结不等于审计质量的盖棺论定,还应该强化责任追究原则,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到约束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持续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利用威慑的硬性力量及惩戒工具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关于会计学毕业论文
(作者单位:佛山顺德农村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