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视角“免疫系统”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理念革新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审计“免疫系统”视角下,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的理念创新是当前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论,提出高校内部审计应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监督与服务并重、“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加速推进中国高校教育内部审计转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等院校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视角;内部审计;高校;理念创新
1673-291X(2012)36-0103-02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不但在中国审计理论层面上是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同时在实践上对中国审计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不仅适用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包括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也有应用价值。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高等学校建设和运行资金需求增加,银行贷款规模扩大,资金风险显著增大;另一方面,科研师资力量增强,学术水平提升,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中资金风险和合同风险也随之加大,对高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中国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审计“免疫系统”论,探索和推进教育内部审计理念创新,更好地发挥审计功能,是当前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范文

一、“免疫系统”视角下的内部审计

刘家义提出审计“免疫系统论”,最初阶段审计指的是国家审计。随着审计“审计免疫系统”内涵的不断丰富,审计的范围也涵盖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也成为该单位“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该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保障企事业单位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为促进中国各企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加快发展保驾护航服务[1~2]。
在“免疫系统”论视角下,内部审计除了具有经济监督、评价、认证和咨询等四项原有的基本功能外,内部审计还必须具备以下四种功能:防御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监视与制约功能、建设性修复功能。
“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这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转型的基本内容为:内部审计思路由监督转向服务,由微观转向宏观;审计重点由真实合法转向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转向利用信息技术;审计结果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内部审计应以此在转型实践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并将转型成果在审计实践中落实、检验,从而推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在内部审计转型中,以下三个观点必须一以贯之:(1)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运行的“免疫系统”;(2)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治理中必不可少的基石;(3)内部审计能从根本上增加一个组织的价值[3]。

二、审计理念滞后,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决定有什么样的审计行为。
中国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虽然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再加之内部审计执业环境不够理想,人们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深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滞后。高校内部审计在理论、工作方法、管理机制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滞后。主要表现是,认为学校教育经费是定额资金、定额支出、资金缺乏,不会出现大的违纪违法行为,教育单位没有审计的必要,内审作用不大,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内审工作无足轻重;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就是监督而非服务等落后观念,内审工作就是专找岔子整人;认为审计就是针对已经发现了的问题而审计的,这就使审计处于被动的地位;还有的领导把审计监督与开放、改革对立起来,认为内部审计是专找单位毛病、挑刺等等[4]。会计类毕业论文范文
这些对高校内部审计认识存在一些落后观念、认识偏差甚至误区在高校是普遍现象,甚至一些主要领导也抱有这些观念,严重制约着学校内部审计的发展。会计学科论文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理念创新

(一)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

“免疫系统”论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所以,内部审计就是“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同样,内部审计就理所当然地成为HPU大学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免疫系统”,在规范组织管理、促进组织持续、有效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看到,在当代,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经济活动以及内部管理的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地预警和防范风险,实现组织价值增值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追求。内部审计只有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要求,切实转变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防御功能、清除功能和修补功能。面对变幻莫测的内务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及时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信息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或者使损失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维护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实现“免疫系统”的功能。
高等院校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需要广大的教职员工有以下两方面获得认知:首先,从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同样具备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即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其次,从审计作用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批判性和建设性三大作用。高校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是对高校内部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与创新,是引领中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发展、开创中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二)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指出: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是对其经济、管理等方面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主要是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通过评估组织内在的风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改善管理、防范风险的效果,从而协助组织实现其既定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经济运营状况。因此,HPU大学树立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是内审“免疫系统”论的本质要求。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开的,但是HPU大学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当中,往往只注重内部审计监督,而忽视内部审计服务,这种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片面认识,不利于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工作。HPU大学内审应服务学校整个教学及科研工作,寓监督于服务,以监督促管理,以服务增效益。
具体来说,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就是通过对内部审计所查出的相关问题的处理、处罚和整改,最终促进学校改进和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廉政建设。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即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同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是一致的。内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是“免疫系统”功能在审计实践中的具体效应。树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自我“免疫力”,只要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内部审计与中国高等学校一致价值取向的目标。

(三)树立“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

传统内部审计观念认为,“审计的基本功能是经济监督”。从传统的内部审计实践做法来看,内部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发现并揭示问题,而且也是针对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和审计项目,偏重于微观,较少在宏观方面提出建议。
国家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就是“管理+效益”。 要实现内部审计转型,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从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的方向全面转型与发展,强调内部审计要树立“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更加突出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在“免疫系统”论视野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已超出传统的经济监督和纠错查弊,它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来协助学校管理者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责,促进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高效有序运行,不断提高高校各种经费的使用效益和办学效果。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其实是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再管理,是对其组织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这种活动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使得内部审计也成为一种增值型审计。所以,高校必须树立“管理+效益”的内部审计理念。这既是大学内部审计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又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校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审计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审计一个组织的全局性工作,需要全体组织内的人员提高对审计的认识,清除对审计的错误观念,从而便于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更好的发挥组织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大学审计处应该对审计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学校内部对审计的认识,这一点其实对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审计部门来讲,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抱着积极工作的态度,不断地做出成绩,给学校带来直接的利益,这样学校领导才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在防范组织管理风险及提高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能在人力物力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审计提出的意见予以采纳,从而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结语
要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审计“免疫系统”论指导下,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监督与服务并重、“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推进中国高校教育内部审计转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等院校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4):2-4.
阎银泉.对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35-38.
[3] 王小芳.高校内部审计探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4):209-212.
[4] 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83-185.[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