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温州温州民间信贷危机题目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0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政府职责与监管、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和企业信用等多个角度对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在金融体制创新、信贷政策施行、现有金融体制监管方面责任的缺失,以及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升级、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投机猖獗等问题,为深入分析此次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字:信贷危机政府职责与监管企业信用企业融资会计毕业论文范本
温州是我国市场经济诞生最早、发育最快、成熟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温州经济曾经作为先进模式被广泛推广和运用。具不完全统计,温州民间流动资金总额至少有8000亿。充足的资金,发达的商业,使得民间信贷在温州得以发展兴盛。然而2011年温州信贷危机的爆发,连续出现的老板“跑路”事件给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忧患。

一、从政府职责与监管的角度看温州民间信贷危机

(一)金融体制改革屡不落实,阻碍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长期以来,温州经济面临两难境地:中小企业没有钱,融资难;民间资本不差钱,投资难。利率管制导致资金扭曲和官民借贷双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长期存在断层,民间借贷、尤其是因此盛行。
早在30年前,温州人便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破冰之旅。那时的温州,银行利率过低,农民存款积极性不高,导致从信用社无钱可贷,月息五六分的成了唯一的融资渠道。1980年10月,温州市金乡信用社在全国率先实行浮动利率。存贷款利率从最初的4厘2分和7厘6分别上浮到1分和1分5。结果在利率浮动前的1979年,金乡信用社的居民存款只有380元,到1981年存款迅速增至54万元,贷款量也随之增加。正规融资渠道的畅通直接遏制了当时盛行的地下钱庄。在此基础上,央行于1987年批准率先在温州实行利率改革,但因种种原因改革未能得以深化。
2002年,温州开始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成为了全国惟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改革内容共有6项:国有银行小额贷款营销“三包一挂钩”;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农信社;改造温州城市商业银行;推动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比如推出个人委托贷款);政府组建两家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随后又在2003年提出建立温州金融港的设想,却都鲜有实质性突破,最终搁浅。原因归结为在新形势下金融体制的全国同质化、一体化在加强,地方要实融体制的新突破并不现实。
2011年11月8日,温州市政府高调抛出以“民间资本‘阳光化’”为目标的地方金融改革“1+8”行动方案。“1”是指温州市政府起草并上报的《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8”是指在前述《总体方案》的框架下,配套8个地方性专项具体子方案,包括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提出要打造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此外温州市计划,允许各类贷款利率在法定贷款利率4倍以内自由浮动,具体利率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从而缩小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利率双轨制差距。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此次温州再提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实是2011年民间借贷危机背景下的无奈选择,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不匹配的被迫之举。并且时至今日,这项“1+8”行动方案才刚刚获批,何时成为现实更是未知数。三十年来的温州经济运行一直疾呼的金融体制改革迟迟未能落实,最终导致了市场的畸形发展,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信贷政策朝令夕改,无视实体经济运行规律

举个鲜明的例子:温州最大眼镜企业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2011年9月21日被传“跑路”,2011年10月10日从美国回归温州。信贷危机的严重性因“眼镜大王”胡福林的跑路被广为传播,他本人也成了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的标志性人物。
事实上,信泰集团的情况属于债权危机,而非资不抵债导致的破产,胡福林“跑路”的根本原因是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发生矛盾。2009年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增值税,在政府倡导企业转型的大好环境下,很多企业大量贷款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如信泰集团的太阳能生产设备线投资)。当企业仍在基础投资阶段,尚未将投资转换成产品并且进一步变成利润时,银行开始抽贷(像胡福林投资的太阳能行业,从投资到产生盈利,能在四年内收回成本并有所盈利已是奇迹。从2008年银行放贷到2011年银行抽贷,仅过去三年时间)。此时企业的资金还困在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上,没有还贷,只能转向民间借贷。通过民间资金短期借贷的方式还贷之后,银行继续新一轮放贷,企业就可以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http://www.328tibet.cn
将银行贷款用于偿还短期的民间借贷资金,如此便可平稳运行。然而2011年连续的紧缩银根政策使得银行拒绝再次发放贷款,直接导致像信泰这样的企业资金链崩断。沉重的还债压力加之当地民间金融组织部分带有黑社会背景,最终导致大量温州老板“跑路”,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爆发。
2009年的四万亿投资带来了全面通胀,与此配套的工程放款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资金层面受到更多的挤压。为抑制通胀压力,2011年人民银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每一轮政策压缩对中小企业的边沿影响都要大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政府的信贷政策过于短期,而实业投资是长期性的,短期信贷政策和实业投资的长期性错位,最终拖垮了企业。信贷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无视产业发展规律,不得不归结为政府职责缺失的一种表现。

(三)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大量资金注入,为民间市场推波助澜

近年来,商业银行连续推出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标榜高额的回报率,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更是成为变相的,国有控股企业则利用信贷优势成为资金掮客。另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兴起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在特定阶段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差异化考核背景下,中小银行贷款利率远高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前者当前贷款利率已达年利率18%,后者仅为12%)。前者的高息揽储又迫使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走上了同样的高成本揽储之路。除了上述问题,担保公司也成为资金注入民间信贷市场的途径之一。中间业务市场化使得担保公司存入银行的自有资金可获得《担保法》允许的10倍信用额度,促发了银行员工的寻租行为。他们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与人合伙开担保公司的方式以投资实业的名义贷款,转手翻倍贷出,获取高额利差。
国家金融监管不到位,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混乱,导致需要资金的企业贷不到款,而银行自己利用私权参与借贷,牟取暴利。国有企业手中掌握的大批资金成了民间信贷的资金来源,促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现存的金融体制监管不力、屡出漏洞,成了危机爆发的又一催化剂。

二、从温州中小企业经营现状的角度看温州民间信贷危机

(一)产业结构失去竞争力,亟待升级

在此次信贷危机引发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中,温州化工行业一枝独秀,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温州大规模的化工企业有330家,销售收入为240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行业生产总值与上一年相比,仍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温州化工经济运行保持正常,未出现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亏损、倒闭等现象。近些年来,温州化工业在大环境倒逼机制作用下,经过了一系列的整合、优化。最终,落后的、规模较小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企业总数锐减,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与温州其他行业相比,化工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资金优势,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对市场的判断能力也相对较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发生信贷危机的温州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眼镜、鞋业、电器等轻工行业。“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成就了温州的崛起,可是十几年过去,温州现在的产业结构同上世纪80年代相比并无大异,依旧是皮革、服装、打火机、电气等当家。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成升级,其竞争力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后,很多技术门槛不高的低端制造企业便失去了利润空间,举步维艰。
前文所提胡福林“跑路”一例中,同样暴漏了这个问题,眼镜行业的翘楚贸然投资资金需求较大的太阳能行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笔者认为,温州中小企业既需加快产业升级,又应深耕主业,慎重转型。具体而言,先重组同类小企业,在本业中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制造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创立自主品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确定清晰的战略发展目标,最终完成企业转型。

(三)投机现象严重,实体经济空心化

比起产业结构问题,更为明显和严重的是投机现象的猖獗。通过原始积累而富裕起来的温州人面对民间信贷高额利润的诱惑,纷纷放弃了实业,做起了钱赚钱的生意。2000年开始,温州民间资本注入上海、杭州两地房地产市场,2001年进入房地产领域的温州资本达到2000亿元。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走高,这些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温州炒房团”一时名扬全国。逐利的天性使得一部分温州老板离开利润日薄的传统制造业,开始投资房地产、金融等高利润、高回报的行业。渐渐地,中小企业主、普通居民,甚至政府公务员在高息的诱惑下纷纷加入放贷队伍,渴望通过投机一夜暴富,温州进入全民“炒钱”时代。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
此次信贷危机中,更多的企业倒闭即是归咎于企业主的疯狂投机行为。很多中小企业主一面对外筹资、一面通过企业抵押贷款,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放贷,这甚至成为一部分企业赚钱的重要途径。除抵押贷款外,还有企业通过企业互保、联保以及票据业务等方式融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http://www.328tibet.cn
资。
从资金需求来看,巨额的民间资金早已超出温州本地经济增长需要,开始大量转出温州,进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炒房、炒矿、炒黄金、炒艺术品,温州人追求短期暴利,实体经济早已空心化。房地产、金融等产业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制造业,投机流行、资本绑架实业现象日趋严重。手上有钱的人都不愿意投到实业上去,而更愿意在投机市场上牟取暴利,温州制造业严重失血,无力完成技术升级。
2011年爆发并延续至今的温州民间信贷危机可以说是政府职责与监管、企业信用双缺失的必然结果。落后的金融体制直接导致了利率管制下的资金扭曲、官民借贷双轨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主体缺位,再加之中国制造业遇到发展瓶颈亟待产业结构升级,这是温州民间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国有企业商业银行等机构的金融监管缺位、投机兴盛导致的乱局、实体经济的日益空心化,这是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因素;而2011年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过度使用导致的信贷紧缩则成了压垮温州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终引致整个危机的爆发。解铃还须系铃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快沿海地带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才是化解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翁仕友,杨中旭,袁满.温州钱殇[EB/OL]. 财经2011—10—08
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改试验区[EB/OL].证券时报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