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探讨——基于国内外综述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文章对国内外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比较,发现国内外探讨重点有所不同:国外主要以内部制约缺陷的角度进行探讨,对其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国内则偏重于探讨内控信息总体披露近况及改善倡议,并于近年逐步关注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必要性和国内外近况比较。为以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系统和情况,今后应加强内部制约缺陷披露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和内控信息披露格式及内容系统等方面的具体探讨。
【关键词】 内部制约; 信息披露; 文献综述
这里所指的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是管理当局自愿或者按照既定的披露要求将企业内部制约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作出合理决策的一种行为。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第302条款与第906条款的颁布,标志着上市公司的内部制约信息开始纳入强制性披露范围,并赋予了严厉的法律责任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我国2009年实施的《企业内部制约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制约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制约审计指引》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制约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制约审计历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制约的重大缺陷,在内部制约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制约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控制约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作用。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是内部制约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其改善有助于内控系统的健全、执行并发挥应有职能,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本论文对相关学者就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探讨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一、国外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探讨的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探讨主要以内控信息披露中最为重要、最具实质性的方面——内部制约缺陷披露为切入点,并以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探讨

国外学者主要以制约风险与内部制约缺陷的正相关联系为前提,以企业制约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出发,进而探讨影响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因素专科会计论文。学者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企业具体交易层面的影响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如,Ge 和McVay(2005) 浅析得出内控缺陷披露的内容往往是与较复杂的账户(如衍生金融工具和所得税费用账户)有关;McVay(2005)探讨了披露至少一个重大漏洞以上的 261 家公司。结果发现,内部制约实质性缺陷通常与资源分配不充分的会计制约有关。
2.企业整体特点层面的影响。如,Bryan(2005)探讨发现,披露重大漏洞的公司通常比同行规模小,业绩也比较差,风险系数较高。同样,Doyle(2007)证实了一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财务情况差的公司有着缺陷的可能性更大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下载。Petrovits(2011)以非营利组织为探讨对象得到和上面陈述的一致的探讨结论。Ge 和McVay(2005)探讨发现公司规模和公司盈利能力对内控披露的作用具有上面陈述的一致的结论。除此之外,也有相反的观点,如,McVay(2005)认为内部制约缺陷披露与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无关。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前述学者在探讨中对内控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不同,以而使不同的学者即使针对同一主体公司,对于其是否有着重大漏洞或是否为内控重大缺陷公司也有不同的观点。
3.公司特殊时期或变化时期的影响。如,Leone (2007)通过对在年报中披露了内部制约缺陷的上市公司进行探讨,发现影响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因素有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及报告期重要的组织变化等。Hill和Short(2009)发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相比,对内控信息缺陷及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较少财务会计的论文。Ashbaugh-Skaife等(2007)认为重组并购的企业披露内部制约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4.制约环境和内控活动执行特点的影响。如,Christopher S. Armstrong等(2011)实证发现具有监督激励措源于:毕业论文财务会计hTTp://www.328TiBET.cn
施的公司,其经受外部监管执法机构管制和披露内部制约重大缺陷的可能性较小。Felo(2007)证实高管层对职业道德的管理可以提升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Lin等 (2011)以内部审计的机构(包括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及组织对内部审计的投资力度)和内部审计执行(包括对审计质量制约的要求、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相互协调、内部审计对缺陷内控的后续审计)两个方面阐述内部审计与内控缺陷披露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要素中,只有审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与内控缺陷披露呈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执行的相关运转特性中,质量审计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活动范围、对以前发现的内控不足的追踪与内控披露呈负相关。另外,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相互协调与内控缺陷披露呈正相关。

5.外部审计主体特点和报表重述的影响会计系毕业论文范文。如:Ashbaugh

-Skaife等(2007)发现更换事务所和聘请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倾向于披露内部制约缺陷。这与现任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前任事务所进行沟通后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四大事务所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品牌诉讼风险有关。Richardson等(2003)则发现进行报表重述的企业,更会披露内部制约缺陷。
6.公司治理的影响。如,Brown和Caylor(2004)发现企业有着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其持股数的增加会更趋向于披露企业内部制约缺陷。机构投资者相对于分散的个体投资者有更多的专业经验及更高的监督实力,且其“用脚”的几率较小,能更有效地维护投资方的权益。
7.不同内部制约法规的影响专科会计毕业论文。如:Hoitash等(2009 )探讨了在比较严格的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而非萨班斯法案第302条款)规定之下,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特点与内控信息披露间的联系:他们的会计及财务监督能力越高则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越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总体实力越强,其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也越小。在美国,对于符合第407条款公认财务管理资格的专家,其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仍会较低;而符合第407条款公认监督资格的专家,相对于没有公认监督资格的专家而言,则更倾向于披露内控缺陷。在遵循第404条款的规定时,重大缺陷披露与董事会层面的公司治理质量呈负相关联系,而这种相关性在执行第302条款时则不有着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另外还有学者以信息技术、社会关注、注册会计师受管理层说服对策等软性影响因素角度,探讨了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如:Morris ( 2011)实证得出ERP系统的利用可以减少财务报告中有关内控缺陷的披露,且在企业整体和基本账户两个层面均有体现。Petrovits等(2011)发现政府补助、个人捐助及企业捐助的后续增加与公益性慈善事业的内部制约缺陷披露情况呈负相关财会专业论文。Wolfe等(2009)将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对策区分为承认对策和抵赖对策,分别探讨这两种对策是否影响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制约偏差和人工制约偏差所形成的内部制约缺陷的判断。根据实验数据统计浅析发现:在信息化制约偏差下,管理层采取承认对策时会降低审计人员对内部制约缺陷评价的严格性并提升对管理层解释的接受程度;在人工制约偏差下,管理层无论是采取承认对策还是抵赖对策,审计人员对内部制约缺陷评价的严格性及对管理层解释的接受程度都无显著差别。

(二)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探讨

国外学者对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引起的市场反应主要以股票市场反应和资本成本变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会计毕业设计范文。
1.对于股票市场反应的探讨。如,Beneish 等(2008)实证得出企业的市场股价与内控缺陷报告情况呈负相关,在缺陷为重要缺陷时,这种负相关性会更显著。Kim等(2009)实证也发现,当公司披露其内部制约缺陷时,股票超额收益与市场不确定性变化幅度(用日股票收益标准方差的变化来衡量)呈负相关联系。
2.对于资本成本的探讨。如,Ogneva(2006)探讨了重大漏洞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披露重大漏洞的公司的资本成本相对稍高关于会计论文。Ashbaugh-Skaife(2009)认为,披露内部制约缺陷的公司有显著高的公司特定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并且审计师对内部制约有效性评价意见的变化也会影响资本成本的变化,如:前期报告的内部制约缺陷本期得以修正时,权益资本成本也会发生显著变化。Dhaliwal等(2011)和Kim等(2011)发现在制约其他债务契约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债权人会给内控缺陷披露单位相对于未披露单位更长的债务延期,且该现象在其进行贷后管理监控的企业更为显著。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内控信息披露情况能反映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等。投资者面对披露的内部制约缺陷会重新评价公司管理层披露财务报告的质量,或者调整自己对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质量的评估(Ham等,2008)以而作出最终的投资决策。
国外学者对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内控信息披露中最具有信息含量的内容——内部制约缺陷的披露。内部制约缺陷披露作为内控信息披露中的关键内容,其改善可以以根本上改善内控信息披露。国外对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的深入探讨,可以推进实务中审计师对企业内部制约缺陷的有效认定,进而采取对应的内控审计程序、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出具内控信息披露完备的审计报告;便于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或潜在债权人以披露的内部制约信息为依据合理地参照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特点等,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虽然,国外学者在内部制约缺陷披露方面的探讨比较深入,但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系统,也没有针对内部制约缺陷披露或者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倡议。

二、国内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探讨的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已经具有一定的探讨成果,主要包括: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近况浅析及改善倡议、内控信息披露必要性、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比较等。

(一)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近况浅析及改善倡议

由于金融业与其他类型企业业务性质和运转机制的区别较大,我国学者对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近况分金融类和非金融两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倡议。
1.金融类探讨。学者们对上市银行的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近况进行浅析,发现有着以下不足:(1)披露过于原则化,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如:李明辉、王学军(2004),黄秋敏(2008);(2)披露格式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性,如:李明辉、王学军(2004),倪惠萍(2006)。
其根本理由在于政策法规制度层面的疏漏(倪惠萍,2006)。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善倡议,主要包括:(1)以改善上市银行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外部边界入手,规范上市银行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在年报中披露财务报告内部制约评价报告,以提升和改善其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质量(黄秋敏,2008);(2)修改有关规定,规范商业银行的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行为(李明辉、王学军,2004;倪惠萍,2006)。
2.非金融类探讨。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近况主要以内控总体披露和内控单项披露两个角度进行了浅析会计岗位毕业论文。发现主要有着以下不足:(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性内容(李明辉等,2003;杨有红、陈凌云,2009);(2)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不够强(李明辉等,2003;王惠芳,2011);(3)年报中披露的内部制约审计,意见名称不一致、意见表述方式有差别、审核依据不统一(袁敏,2008);(4)年报中披露的内部制约自我评估报告内源于:大学生会计论文hTTp://www.328TiBET.cn
容不能实现对内部制约基本目标完成情况的判定(方红星等,2009)。
3.还有学者以被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为探讨对象进行了探讨。张立民等(2003)对2001 年和2002 年A 股的ST 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作了统计浅析,发现尽管ST 公司2002 年比2001年度披露情况有所转变, 但不少公司年报中披露前后矛盾,以说“好话”为主。
学者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有着的不足以披露主体、披露信息内容、监管执行和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规范的制定原则四个方面提出了倡议。
一是强制要求特定主体进行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如:张立民等(2003)倡议对ST 公司必须强制披露标准的内部制约报告,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 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制约报告的外部监督和管理;蔡吉甫(2005)提出,应对负债比率超过一定限制的上市公司的内部制约信息披露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尤其应关注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情况,甚至可以针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强制要求其披露一些特定内容;孟焰、张军(2010)指出应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处理,先强制要求大型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内部制约审核信息,开展提升注册会计师效率和监管效率的一系列评估项目,降低上市公司遵循成本。二是内部制约缺陷披露至少应包含特定的信息内容,并以特定的格式进行披露。如:杨有红、李宇立(2011)提出内部制约缺陷的信息应至少披露以下内容:内部制约缺陷的认定标准;缺陷对外披露的标准;按认定标准和披露标准确定的应对外披露的内部制约缺陷;采取的缺陷整改措施;采取整改措施后的剩余风险。王惠芳(2011)提出明确内控缺陷的披露格式,并采取详细披露和摘要披露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披露倡议。
三是加强监管的严厉执行。如:王奇杰(2011)认为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大违规披露内部制约信息的损失、降低内部制约信息违规披露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改善稽查质量、降低监管的稽查成本。
四是对于内部制约缺陷的披露规则实行规则式的制定思路。如:王惠芳(2011)通过对我国内部制约近况浅析,提出企业对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自愿性低,在制定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规范对负面的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时,应实行规则式的制定思路财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自愿性动机不强、披露不规范,内容及格式不一致等不足普遍有着,应根据公司特质制定对应的披露机制及外部监管政策,建立系统的披露系统并明确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二)内控信息披露必要性探讨

我国学者主要以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反应角度进行浅析。如,黄寿昌等(2010)发现自愿披露内部制约报告的上市公司有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波动,意味着内部制约报告的自愿披露确实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了市场效率。邱冬阳等(2010)则以微观角度印证了上面陈述的观点,通过实证得出IPO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对于明确的内控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并倡议上市公司和监管层以IPO开始规范内控信息披露、推动内制约度建设。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阐述企业内部成本和盈余管理与内部制约信息披露间的联系,探讨其必要性专科会计专业论文。杨玉凤等(2010)通过经验探讨得出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对显性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但对隐性成本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 年度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探讨对象,发现披露内部制约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尤其是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制约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也有学者以内控评价系统构建的角度探讨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如:杨雄胜等(2010)提出中国企业内部制约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对企业内部制约有关信息实行强制性披露为前提。

(三)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探讨

我国学者主要对内部制约信息的总体披露改善和内部制约缺陷披露两方面先后进行影响因素浅析。
由于初期(2010年以前)我国内部制约信息为年报中的自愿性披露内容,尚无内控信息的披露标准,我国学者以披露信息的详略情况作为内控披露改善的标准,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部分学者探讨发现公司治理对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具有一定影响。虽然在探讨中学者们利用了不同的变量来衡量公司治理,如: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总人数的百分比、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方红星等,2009)、是否设置了内审部门(林斌、饶静,2009)等,但形成了“公司治理越改善则内部制约信息披露也越改善”的一致观点。
我国学者还以财务、经营情况等公司整体层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经营业绩越好、财务报告质量越高、资产总规模越大、负债规模越小、内部制约资源越充裕、成长速度越快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内部制约信息。如:贾宗武、夏勇(2011),方红星等(2009),林斌、饶静(2009)均论证了上面陈述的观点,这也与国外学者的探讨结论基本一致。 方红星等(2009)还探讨了在海外交叉上市、聘请“四大”进行外部审计、再融资对内控信息披露的影响,发现上面陈述的三个因素均与内控信息披露呈正相关。
后期,随着相关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规章制度的颁布,以及内部制约缺陷对于内部制约整体的重要影响,同国外一样,我国学者渐渐将内部制约缺陷作为重要的探讨对象,探讨了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
1.外部审计师及审计意见的影响探讨会计函授毕业论文。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制约缺陷。如:田高良等(2010),刘亚莉、马晓燕(2010)。另外,田高良等(2010)还发现聘请的审计师质量越高,披露内部制约缺陷的可能性越小,与外国的探讨结论刚好相反。这可能与我国的外部监管市场及资本市场相对于国外尚不改善有联系。
2.公司治理的影响探讨。公司治理越改善,企业披露的内部制约缺陷越少。如:刘亚莉等(2011)发现当年才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报告内部制约缺陷的可能性更大;贾宗武、夏勇(2011)发现,外部股权集中度与内部制约缺陷披露的可能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3.公司总体特点的影响探讨。如,蔡丛光(2010)提出报告年度的分部数目、公司的规模会影响内部制约缺陷的披露。
4.管理层沟通对策的影响探讨。与外国学者相同,郑石桥、任华(2011)将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对策区分为承认对策和抵赖对策,分别探讨这两种对策是否影响审计人员对信息制约偏差和人工制约偏差所形成的内部制约缺陷的判断,并得出了与Christopher J. Wolfe等(2009)相同的结摘自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http://www.328tiBEt.cn
论。
可见,我国学者主要针对较客观的公司特质及外部监管力度对内部制约信息总体披露情况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内控信息披露有效执行制度灵活性、针对性地制定。虽然,我国也对内部制约缺陷的披露影响因素开始探讨,但由于对制约环境、内部制约运转及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因素,与国外相比探讨仍相对贫乏,我国应明确内部制约缺陷探讨的重要量,并作深入的探讨。

(四)国内外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比较探讨

我国学者通过对国内外制度、制度背景、制度进展演变以及制度的具体运转情况的解读,为我国内部制约信息披露的改善提供指导和意见。摘自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http://www.328tiBEt.cn
[13] 邱冬阳,陈林,孟卫东. 内部制约信息披露与IPO抑价——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实证探讨[J].会计探讨, 2010(10):34-39.
[14]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 内部制约信息披露质量与成本相关性探讨——基于沪市2007 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探讨, 2010(1):82-88.
[15] 陈汉文,吴益兵,李荣,等.萨班斯法案404条款: 后续进展[J].会计探讨,2005(2):82-86.
[16] 孟焰,张军.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执行效果及借鉴[J].审计探讨, 2010(3):96-100.
[17] 袁敏.上市公司内部制约审计不足与改善——来自2007 年年报的证据[J].审计探讨, 2008(5):90-96.
[18] 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制约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论述的实证探讨[J].会计探讨, 2009(2):45-52.
[19] 李明辉,王学军.上市商业银行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探讨[J].金融探讨, 2004(5):53-63.
[20] 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情况浅析——以2001-2006年度报告为探讨对象[J].审计探讨, 2008(1):82-89.
[21] 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情况的浅析[J].审计探讨, 2003(1):38-43.
[22] 缪艳娟.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迪[J].会计探讨, 2007(9):67-73.
[23] 陈汉文,李荣.财务呈报内部制约审计准则的国际进展[J].审计与经济探讨, 2007(22):5-11.
[24] 贾宗武,夏勇.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1(26):44-50.
[25] 王奇杰.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内部制约信息披露探讨[J].财务会计, 2011(6):62-65.
[26] 董召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制约探讨综述[J].市场论坛, 2010(7):24-26.
[27] 蔡丛光.内部制约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浅析[J].财务与金融,2010(8):33-38.
[28] 刘亚莉,马晓燕.内部制约缺陷的披露: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的作用[C].中国会计学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29] 郑石桥,任华.管理层沟通对策对内部制约偏差的判断影响探讨[J].财会月刊,2011(7):77-80.
[30] Udi Hoitash, Rani Hoitash, Jean C. Bedard.2009.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 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Regim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 Vol. 84, No. 3: 839-867.
[31] Christopher J. Wolfe, Elaine G. Mauldin, Michelle Chandler Diaz.2009.Concede or Deny: Do Management Persuasion Tactics Affect Auditor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Deviations? THE ACCOUNTING REVIEW , Vol. 84, No. 6 : 2013-2037.
[32] Shu Lin, Mina Pizzini, Mark Vargus, Indranil R. Bardhan.2011.The Role of the InternalAudit Function in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6, No. 1.10 : 287-323.
[33] Christine Petrovits, Catherine Shakespeare, Aimee Shih. 2011.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ACCOUNTING REVIEW , Vol. 86, No. 1 .10: 325-357.
[34] Jean C. Bedard, Lynford Graham.2011.Detection and Severity Classifications of 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6, No. 3 .10: 825-855.
[35] Beng Wee Goh, Dan Li.2011. 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6, No. 3 .10:975-1005.
[36] Jeong-Bon Kim,Byron Y. Song,Liandong Zhang.2011.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6, N源于:会计专业论文范文http://www.328tiBEt.cn
o. 4: 1157-1188.[37] Sandra K. Fleak, Keith E. Harrison, and Laurie A. Turner.2010.Sunshine Center: An Instructional Case Evaluating Internal Controls in a Small Organization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Vol. 25,No.4: 709-720.
[38] John J. Morris.2011.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 System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s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Vol.25, No.1.Spring: 129-157.
[39] Dan Dhaliwal, Chris Hogan, Robert Trezevant, Michael Wilkins.2011.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s, Monitoring, and the Cost of Debt.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6, No. 4: 1131-1156.
[40] Weili Ge, Sarah McVay.2005.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Accounting Horizon,Vol.19,No.

3.Aug: 137-158.

[41] Beng Wee Goh, Dan Li.2011.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6, No. 3 .10: 975-1005.
[42] Bonnie K. Klamm, Marcia Weidenmier Watson.2009.SOX 404 Reporte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 Test of COSO Framework Compon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23, No.

2.Fall: 1-23

[43] K. Raghunandan and Dasaratha V. Rama .2006.SOX Section 404 Material Weakness Disclosures and Audit Fees. AUDITING. Vol. 25, No.

1.May:99-114

[44] Jeong-Bon Kim,Byron Y. Song源于:会计论文题目http://www.328tiBEt.cn
, Liandong Zhang. 2011.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6, No. 4: 1157-1188.
[45] Richardson, S., Tuna, I., Wu, M., 2003. Predi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earnings restatemen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School.
[46] 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Kinney, W., 2007. 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Iowa,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