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背景下粮食安全理由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内容摘要: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情,农业生产损失惨重,部分地区米价显著上涨,粮食安全不足再次引起关注。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探讨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同时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倾向有加重的走势,已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如何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值得仔细深思。
关键词:西南大旱;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倡议
:A
以2009年冬季开始,我国西南五省市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粗略估计,如果受旱区粮食减产10%,全国粮食减产预计在1.8%左右中专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据媒体报道,目前上摘自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http://www.328tiBEt.cn
海等地已出现粮食上涨,粮食安全不足再次被广泛关注。

一、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量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总量将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将会下降,粮食供给偏紧、适当进口成为我国相当长时期的总体格局。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起又能买得到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本质是指国家在其工业化历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个中不测事件的能力。我国粮食生产自1990年起,产量不断增加,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51229.5万吨。而以1999年起,粮食产量开始下滑,2003年跌至谷底,年产量仅为43069.5万吨。虽然以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重新开始上升,但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而且进口量逐年加大。因《谁来养活中国》一举成名的美国地球政策探讨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以养活其不断增加的富裕人口”,对中国粮食安全不足表示了担忧。

二、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首先,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耕地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国土资源公报,2008年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是18.2574亿亩,在世界排名第四,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太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由此可知,我国的耕地还是十分稀缺的。我国以1996年到2008年的13年里,耕地面积已以19.51亿亩减少到了18.2574亿亩,专家根据我国的人口增加走势预测我国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份报告显示我国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巨大,占耕地减少的比例最大,其中生态退耕由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退耕还林力度,其压力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耕地减少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城镇化急速进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种粮的经济效益不高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这种情况在土地流转以后更加突出。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背景下,水稻等粮食作物由于生长周期长,产量不高且单价较低,与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相比较自然处于劣势。据调查,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在135天左右,种植一亩水稻的产量大概有1200斤,而一斤水稻能产出7两米,按每斤大米收购价1元计算,再加每亩30元的水稻种植补贴、56元的农资综合补贴,一年种植两季水稻只能带给农民1850元左右的收入。这点微不足道的收入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最终的纯收入只有不到1000元。近年国家在农村土地经营利用权流转方面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各地方政府在实践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土地流转确实能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提升农民的收入,但目前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倾向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通过流转集中以后,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导向下,绝大部分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再次,近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在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在劳动力输出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粮收入,加之种地的几乎都是妇女和老人受体力限制,出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另外我国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受自然变化影响较大,机械化程度低,投入和产出的比值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也是我国粮食生产进展的瓶颈之一。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倡议措施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将耕地保护落到实处,严厉惩罚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进展的同时优化城市进展规划,尽量少占用良田,提升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掘现有土地的潜力。退耕还林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这一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充分发挥森林在水土保持和预防土地沙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已经沙漠化的地区植树造林,推广治理沙化的先进经验,变沙漠为绿洲。另外要重视近年我国出现了耕地肥力下降,局部地区土壤盐碱化的不足,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措施是提升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升种植粮食的经济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尊重价值规律,尊重供求联系,种植粮食的收入不高是农民不愿意种粮的根本理由,我们必须抓住这一主要矛盾。首先需要政府在宏观上进行正确引导,加大对种粮的值补,目前每亩30元的补贴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参照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是非常巨大的,工业反哺农业已成常态,如果能加大对种粮的值补,并将规则细化改善落实,定能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其次政府需要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明白粮食安全的重要量,让种粮的农民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对种粮大户进行精神上的褒奖,并且积极引导与粮食相关的深度加工产业的进展,提升种植粮食的附加值,这样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收益也能产生种粮有利可图的示范效应。另外在土地流转的历程中政府在尊重市场的同时要加大监控力度,必须保证最优质的耕地必须用来种植粮食,同时推广成功的大规模粮食种植的经验,比如金健米业在成都就集中了大量土地以事粮食生产加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不足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刘湘奇.基于耕地保护的我国粮食安全不足探讨[J].大众商务,2010,2
作者介绍:
尹韬(1986- ),男,四川广元人,西南交通大学行政管理硕士探讨生,探讨方向: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