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商誉会计综述与探讨展望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8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的风起云涌,并购也在我国悄然兴起,并在推动会计论文范文我国企业改制、资产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使得无形资产在企业地位,而商誉“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回顾了商誉会计研究文献,总结了商誉的本质、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会计处理负商誉等的研究成果,简要评价了商誉会计的研究近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以期探索未来商誉会计的研究方向。

一、商誉的本质

杨汝梅(1926)将商誉的经济性质归纳为:“商誉为企业中特殊亲善之结果”、“商誉之持久性”、“商誉必有转让之可能性”“商誉必货币衡量”。自此,有关商誉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1965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Eldon S. Hendriksen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总结了前人对商誉本质的研究成果,了“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和总计价账户论。
(一)好感价值论 好感价值论商誉产生于融洽的商业关系,企业与雇员的良好关系顾客对企业的好感。好感可能起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汤有为、钱逢胜,1997)。早在1888年,Bourne就商誉是“企业其顾客所拥有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的利益和好处”,也销售功能的商誉。杨汝梅(1926)从企业环境发展变化的角度了浅析【会计论文】,有“销售之商誉”,还有“制造之商誉”、“理财之商誉”,并从“工人之友爱,投资家之融洽,与顾客之爱护”等对商誉了广义解说。好感价值论的合理性“对企业的印象的确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企业论文范文是企业超额收益的因素”。不过,对企业好感的价值用货币计量,会计实务中对这些因素核算。好感价值论对商誉本质的描述性认识穷尽形成企业优势的因素,也解释企业商誉的共性因素。因此,好感价值论只是商誉的表面现象,而揭示其本质。
(二)超额收益价值论该理论,商誉是使企业超额收益的能力,被定义为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Paton,1922;葛家澍,1996;赵宇龙,1997)。杨汝梅(1926)“盖商誉之性质,究其终极,仍不失为一种优越利益”。Gorge R.Calett和Norman O.Olson(1968)在《商誉会计》一书中支持了这一并归纳了商誉的15项构成因素。Haim Falk和 L. A. Gordon(1977)以创造超额利润为,实证研究将商誉的构成因素归纳为四类17项商誉的构成因素。阎德玉(1997)超额收益能力论的科学性,把握了商誉资产的条件,并主张以“超额收益能力论”为基石重构商誉会计理论的框架。徐泓等(1998)也表示以超额收益的能力确定商誉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石抓住了商誉的本质。罗飞(1997)对商誉“超额收益能力观”和“无形资源观”浅析【会计论文】,“两种并无冲突,超额收益能力了商誉的性质,无形资源则是对超额收益能力的补充和充实”,并上“商誉是指企业拥有的,能使企业超额收益的未入帐的无形资源”。不过,超额收益的计算和折现中涉及参数估计,所以,超额收益价值论可能会给商誉估价偏误,使商誉的会计计量具有操作性。
(三)总计价账户论总计价账户论也叫“剩余价值观”,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Jone B. canning,1927;Miller,1973)。Jone B. canning(1927)曾“对任何企业商誉的组成饶有兴趣的推究,但它的总额才能在统计上”。总计价账户论从间接计量的角度阐明了商誉的性质,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也被会计实务界广泛接受。,将商誉“总计价账户”,揭示商誉的本质内容,也有违财务会计框架的层次性。,商誉的价值还受未入账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估计误差并购双方谈判技巧等因素的影响。
(四)关于商誉本质的其他理论除了亨氏“三元理论”之外,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商誉的本质了研究和探索。如“协同效应观”商誉本质上是企业各项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Miller,1973;邓小洋,2001;崔静,2010)。张鸣、王虎(1998)商誉最本质的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人才。于越冬(2000)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商誉的来源。汤湘希(2000)商誉是一种组合无形资产,是早期对企业产生超额收益的诸多因素分割为无形资产形式时的一种认识,商誉命名之。朱国泓、周波(2000)否定了商誉“无形资产观”,商誉“管理整合效率观”。董必荣(2004)、张婷、余玉苗(2008)等从资源理论出发,合并商誉的实质是被并购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加入并购企业所的商誉增值。李玉菊(2010)从市场和企业互动对商誉深入浅析【会计论文】,商誉的核心要素是市场所密切的企业可持续的商业履约能力。

二、商誉的确认

来源不同,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其实是被并购企业自创商誉的市场表现形式(赵宇龙,1997;董必荣,2003;李玉菊,2006)。
(一)外购商誉确认确认外购商誉,会计界理论界是一致认同的(葛家澍,1996;罗飞,1997;赵宇龙,1997;徐泓、朱小平、杨万贵,1998;刘健、黄菊珊,1999等)。国际会计实务界也对外购商誉的确认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二)自创商誉确认国际会计惯例,一般不对自创商誉确认。不过,理论界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会计论文】则争议。不主张确认自创商誉基于理由。一,商誉的形成具有不确定性(罗飞,1997),认定哪些支出形成商誉,也很难确定这些支出形成多大商誉(阎德玉,1998)。因此,确定自创商誉的历史成本。另一,自创商誉的收益也具有的不确定性,可靠计量。葛家澍(1996):“确认自创商誉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可靠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因而,考虑到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对自创商誉的确认持慎重态度,今后长一段时间内不易确认、计量和入账(方荣义,1996;张鸣、王虎,1998;裘宗舜,2008;崔静,2010),若一定要对自创商誉确认计量,则避开主观随意性(刘健、黄菊珊,1999)。论文范文,经济环境的变化,自创商誉的价值越来越大,性也。不确认自创商誉,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性,使得会计信息既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又与企业(是被收购企业)害关系各方正确决策的(葛家澍,1994)。,只对外购商誉确认入账,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的做法,不会计一致性原则(白云霞,1999;邓小洋,2003)。并购业务发生后,收购方所确认的外购商誉只被收购方自创商誉,而对收购方的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也完整地并购后并购企业的商誉(白云霞, 1999)。另外,在企业购买、合并和改组时确认基于自创商誉而形成的外购商誉似乎背离了权责发生制,至少,它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中执行着双重的确认(葛家澍,1996)。,学者都主张对自创商誉确认,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于越冬,2000;蒋基路,2003;张秋生,2010;李玉菊,2010)。阎德玉(1997)和徐泓等(1998)应将有无超额收益能力商誉确认的标准。葛家澍(1996)在主张确认自创商誉的上,应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先在表外确认,再在表内确认。邓小洋(2003)主张采取三步走的战略,有、 分阶段、按行业对自创商誉的披露规范,先对高科技行业的自创商誉确认,并在表外披露,然后,条件的成熟,逐渐推广到高科技行业以外的行业,,待条件成熟后,将自创商誉在表内披露。


(三)商誉的要素归属对于商誉确认时的要素归属【会计论文】,学者了不同的。杜兴强(2010),“预期未来超额盈利(能力)的折现值”,商誉,至少是并购的商誉,应在财务报表上确一项资产。崔静(2010)企业并购合并价差应确一项资产,不过不主张确认自创商誉。冯卫东(2010)商誉来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外在表现,应将商誉确一项独立资产。张鸣、王虎(1998)浅析【会计论文】了企业的并购动机,并购企业在并购被并购企业时所支付的超过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的价款,应递延资产处理,而论文格式范文确商誉。白云霞(1999)倡议摒弃负商誉,不论是外购商誉还是自创商誉都不予确认,在盈利预测报告中披露商誉的信息,并将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收购与其公允价值之差”计入递延资产。汤湘希(2000)倡议层级浅析【会计论文】法,“优势”对超额收益的贡献将其影响因素分割,使辨认的无形资产凸显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后,纳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于长春(2010)无论是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必须花费一定代价方能,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将商誉的成本确一项费用。李玉菊(2010)则主张将商誉独立会计要素确认。

三、商誉的计量

商誉的计量策略会计专业论文计量法和间接计量法。
(一)计量法计量法立足于商誉“超额收益能力论”,是将企业未来超额收益一定的折现率折现的现值商誉价值的一种计量策略会计专业论文。有学者以企业已的平均超额收益为计算(庄粉荣,1996;徐泓等,1998;汤湘希,2000)。朱德胜(1996)则以过去平均超额收益为计算商誉不预期收益原则,合理预测企业超额获利能力和期限,然后以折现率对未来超额收益折现。计量法不考虑商誉的来源,将企业预期的超额收益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估计商誉的价值,了商誉是一项正面、积极、的指标。,按超额收益的现值估计自创商誉的价值,不易受交易双方谈判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阎德玉(1997)主张将超额收益能力的大小商誉的计量标准,并商誉的计量应以计量法为主。徐泓等(1998)也商誉的定义对商誉价值合理地估计更为。于越冬(2000)则在主张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商誉来源的上,商誉的计量属性应是人力资本超额效用未来收益的现值,应恰当判断商誉的服务期限,合理估计计算期内的超额酬劳,选择的折现率,然后计算商誉的价值。不过,计量法计算出的商誉价值缺乏可验证性。,操作上也有一定的难度。超额收益的大小和存续时间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准确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也争议。
(二)间接计量法间接计量法以“总计价账户论”为,计算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与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对自创商誉计量。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用并购企业支付的收购来代替。,并购交易的情况下,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则要视情况而定。是上市公司,用股票市价总额与其重估价后的净资产对比的策略会计专业论文计算商誉的价值(葛家澍,1996)。是非上市公司,可用未来净流入(或收益)的现值之和公司整体资产价值,也市场调查法、专家组法或找专门的评估机构评估。张敬敏(2010)主张间接计量法计量商誉,并用未来净流量的折现值企业整体价值。并购交易的情况下,间接计量法计算商誉价值易于操作,具有可验证性和相对公平性。不过,并购交易中间接计量法倒挤出的差额可能会受诸如市场环境,资产价值评估误差谈判技巧等非商誉因素的影响,这会使得倒挤出的差额商誉的本质,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也对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作出准确判断(白云霞,1999)。许琼(2010)对间接计量法计算合并商誉了质疑,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并购成本与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差额是合并价差,确商誉,应当在确定企业市场价值的上确认合并商誉。杜兴强(2010)则商誉计量更加干净化,只并购协同效应而产生的商誉和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不过,就如杨汝梅(1926)所浅析【会计论文】的,因素对差额的影响本身就区分。再加上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间接计量法计量外购商誉国际会计实务界的惯用作法。不过,对于控股合并商誉,只核算控股股东的商誉还是核算企业整体的商誉仍是【会计论文】。2005年前,会计实务中只核算控股股东的商誉。2005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联合发布了《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意欲完全商誉法核算外购商誉,将收购方在合并日所转让的对价,加上任何不具有制约权的权益金额的公允价值大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商誉的入账价值。
与计量法和间接计量法不同,李玉菊(2010)从商誉的本质(市场对企业可持续商业履约能力的综合评价)出发,了商誉计量的三种途径,即,对涉及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评估,市场对企业的商业履约能力外部评价,从企业内部对企业能力评价,并了基于商业履约能力的商誉计量策略会计专业论文。

四、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1)冲销法,即将外购商誉收购企业者权益的抵消项目,冲减者权益。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的合理性,并购后商誉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商誉的使用年限和价值损耗都准确确定,将其确资产不稳健性原则。另外,将外购商誉冲销者权益能与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性。曲璐璐(2003)外购商誉代表并购企业的资本损失,绕过收益表调整者权益避开账面上挂有巨额假资产和利润操纵,也解决商誉摊销逻辑矛盾。不过,冲销法会导致者权益缩水,财务比率,筹资成本上升,因此,实务中不具有可行性。赵宇龙(1997)计算并购后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冲销法平均利润,也即并购中商誉的经济实质。会计处理策略会计专业论文曾在早期的国际会计实务中运用。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3年11月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22——企业合并会计》(IAS22)就将冲消法外购商誉会计处理的一种备选策略会计专业论文。(2)系统摊销法,是指将外购商誉一项资产入账,并在估计年限内系统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葛家澍、杜兴强,2004)。葛家澍(1996),把商誉的成本费用逐年摊销,以便从收入中补偿,既配比原则,又了资本保全的要求。许加林(1997)在浅析【会计论文】商誉论文格式范文摊销的上,系统摊销法似较稳妥,并将国内外会计书刊中所讨论的摊销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归纳为四种,即,冲销法,直线摊销法,曲线法和折现法。于越冬(2000)应分情况将商誉摊销,商誉的效用呈递减趋势,应加速折旧等类似策略会计专业论文摊销,每期都有新的商誉不断形成,且商誉新增额比较均衡,可直线法摊销。系统摊销法在过去长一段时间内被国际会计实务界所。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的缺陷,企业商誉的价值不降反升,系统摊销法会使得会计信息不客观真实性;商誉与未来收益的关系无章可循,未来受益期限更是确定,不论何种摊销策略会计专业论文,也不论在多少年内摊销,极其武断的(白云霞,1999);自创商誉形成中发生的各项支出都计入了当期费用,将并购中产生的外购商誉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费用的计列。(3)永久保留法,即将外购商誉一项永久性资产入账,期间不予摊销,除非有证据超额盈利能力不复。策略会计专业论文,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并购对超额收益能力的不断维护和开发,商誉的价值会永久保持,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可能越来越大。赵宇龙(1997)在企业获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将商誉永久性资产商誉的经济性质。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44年发布的《会计研究公报第24号——无形资产》(ARB24)规定将年限不受限制的商誉一直保留在账上。,商誉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将外购商誉永久地挂在账上既不会计谨慎性原则,也与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做法不相一致。于越冬(2000)将商誉一直保留在账面上不予摊销的值得商榷。因为不论是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其现有的人力资本具有超额效用才,并因企业与其人力资本的者——劳动力之间的契约而得以延续,但其延续时间不会太长,的商誉也不会永远发挥作用,即便商誉得以长期保持,硕士论文后期对人力资本效用的保持或开发和的结果。(4)减值测试法,即定期对外购商誉减值测试,一旦商誉再为企业价值,则减值的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将商誉减少的价值予以注销。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的合理性,商誉的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减值测试法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性。张婷、余玉苗(2008)外购商誉为未入账资源和协同效应的商誉增值,应将商誉保留在账上并定期减值测试。近年来,减值测试法逐渐被国际会计界广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IFRS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企业合并》(AS141)、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FRS10)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CAS20)均规定对外购商誉减值测试法后续会计处理。不过,减值测试法也缺陷,,商誉具有辨认性,独立产生流,在论文范文上减值测试困难。冯卫东(2010)商誉减值确认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的【会计论文】, 倡议企业超额盈利能力及因素减值测试。,商誉减值测试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可能违背经济效益原则。再次,商誉减值的判断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公允价值和估值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加大利润操纵的空间。不过,徐玉德、洪金明(2010)研究,对商誉减值测试较好地其实际情况,为报表使用者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可防止企业减值准备的计提利润操控。蔚然(2010),现行会计对商誉摊销减值的处理不商誉价值升值减值的实际变化情况,应逐年重估的办法确定减值和升值,决定计提的减值损失和升值盈余。张敬敏(2010)也持有相同。杜兴强(2010)则会计中计量的外购商誉一论文格式范文商誉,应区别对待不同的商誉组成——计提减值损失,冲销资本公积等。

[1]
(二)自创商誉会计处理 国际会计实务界还确认自创商誉的惯例,因此,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只是理论探讨阶段。不过,会计理论界的一致是摊销(康均,2000;董必荣,2003;邓小洋,2003;陈立军,2003;何海、苏淑敏,2004;张陶勇,2005等),应成本效益原则,在后续会计期间对自创商誉重新评估。,对自创商誉重新评估后的会计处理则分歧,在两个,一是自创商誉的重估增值论文格式范文会计处理,二是对自创商誉的减值如何会计处理。对于自创商誉的重估增值,有学者倡议增加自创商誉的价值和企业的资本公积(徐泓等,1999;董必荣,2003;陈立军,2003等);也有学者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自创商誉的重估增值论文格式范文确认,而只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何海,苏淑敏,2004)。对于自创商誉的重估减值的会计处理,有学者主张调减自创商誉和企业的资本公积(徐泓1999,董必荣,2003;陈立军,2003等);也有学者企业应当设置“自创商誉减值损失”和“自创商誉减值准备”账户,当有迹象企业超额收益能力下降时,计提自创商誉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自创商誉减值准备”,减值迹象已经消除的,以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账面余额为限予以转回(何海、苏淑敏,2004)。

五、负商誉

(一)负商誉的性关于负商誉论文格式范文,会计学界不同的。著名会计学家Eldon S. Hendriksen负商誉在逻辑上能。因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市价高于其售价,那么,企业的业主就会将其资产分开出售,从而其全部公允市价。阎德玉(1997)也除了在会计实务中能之外,负商誉还与资产的性质、商誉定性理论、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相矛盾。李玉菊(2010)不负商誉,因为商誉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可持续的商业履约能力,而履约能力能为负值。论文范文,也有学者负商誉是客观的。被购买企业的辨认消极资产能单独出售,清算时按公允价值出售正常盈利能力的可辨认资产是能的,再加上法律、契约限制和清算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即便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售价,企业仍会选择企业合并,因此与外购商誉的确认时点相同,购买法核算并购业务时可能会出现负商誉(赵宇龙,1997)。张鸣、王虎(1998)和李晓玲(1999)就负商誉可能的理由了浅析【会计论文】,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负商誉确实可能。杜兴强(1999)基于“交易费用学说”对Eldon S. Hendriksen的“负商誉悖论”了重新解读,“负商誉悖论”是在忽略或不考虑交易费用的上的,考虑了净资产单项和整体出售时交易费用的差异,“负商誉悖论”会出现动摇。于越冬(2000)负商誉是市场经济中避开的现象,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低于市场平均值。谢军(2003)企业的化投资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非专业化管理和无效率的内部资本分配损害了企业价值,降低了企业的成长性,导致了负商誉。邓小洋(2003)在商誉是“企业要素有机所形成的协同效应”的上,当要素的极端不好时,便会出现负商誉【会计论文】。
(二)负商誉的性质:(1)负商誉是一种负债。,商誉是一项资产,相应地,负商誉应一项负债,是购买企业替被购企业承担的贬值或收益减少的责任(付雁琛,徐俊杰,1998)。李晓玲(1999)负商誉的是因为被购企业一些账面上的不利因素(隐性成本或隐性负债),这些不利因素将导致企业贬值和经济利益减少。因此,将负商誉一种负债的比较好地了商誉的本质属性,涵盖了负商誉形成的理由。不过,只是较好地揭示了被购企业隐性负债时的合并价差,对其他理由形成的负商誉作出合理解释。另外,负商誉既不将来付出资产或劳务,也无需举借新债偿还债务,因为根本债权人,因此,负商誉不负债的内在规定性(于长春,1996)。(2)负商誉是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负商誉和商誉是统一的,负商誉的本质是收购公司的商誉,之所以表现为负商誉,是因为收购公司的商誉未入账(徐泓等,1998)。也说,收购企业之所以以低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购买被购企业,是因为收购企业具有商誉。不过,李晓玲(1999)值得商榷,因为,形成商誉的理由是多的,并非为了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将并购中形成的负商誉价值收购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入账会造成企业自创商誉价值不会计的客观性原则。(3)负商誉是“递延收益”。,以低于被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收购被购企业,无疑是收购企业的一项“收益”。低价购买成本会使得并购企业各期实际消耗的成本、费用比账面上的成本、费用要少。因此,该项“收益”应被购方经营活动的开展、负债得以清偿递延到各期。于长春(2010)负商誉的本质仍是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能力。张秋生(2010)无论正商誉还是负商誉一种超额“收益”。不过,李晓玲(1999)将负商誉理解为一种“收益”不负商誉形成的客观实际。因为,企业被低价购买后,被购企业隐含的消极因素会使收购企业的未来收益减少而论文格式范文增加,将负商誉确“递延收益”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4)负商誉是一种利得。这一,以低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收购被购企业,购买企业以较少的资金换取了较多的净资产,应将负商誉资本交易一种利得。较好地了交易费用,高超的谈判技巧被购企业急于脱手时回笼资金等因素造成的负商誉。杜兴强(1999)负商誉是在单项出售净资产的交易费用大于整体出售净资产的交易费用的下,理性的企业者为避开过高的交易费用而自愿承受的出售损失。常华兵等(2003)负商誉的本质是交易成本的,企业原者被迫向购买者让渡的价值,是购买者在产权交易中的利益。不过,被购企业愿意以较低的出售企业可辨认净资产是隐性负债(成本)等因素的话,将负商誉单纯地视作本期利得是不恰当的。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负商誉的经济实质了浅析【会计论文】。于越冬(2000)负商誉的决定因素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效应与其使用成本的关系。朱国泓、周波(2000)同商誉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高效整合管理的一种必定一样,负商誉是负效管理的必定结果。程小可(2010)则,实务负商誉为了利润操纵而出现的,是企业盈余管理的结果。
(三)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对负商誉的确认,各国会计准则均予以认可。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7年发布的《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FRS10)规定,当被购买企业的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超过购买成本时,就产生了负商誉,应当予以确认,并在资产负债表的商誉项下予以披露。不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4年发布的《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IFRS3)确认负商誉,只是规定了对购买方在被购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净额权益份额超过成本的会计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 号—— 企业合并》(AS141)明确界定负商誉,对分配到所购资产和所承担负债中去的金额总和超过被购方成本时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CAS20)也给出负商誉的定义,只规定了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的处理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各国会计准则对负商誉是以合并成本小于购买方在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净额权益份额的差额来计量的。2005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联合发布了《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意欲完全商誉法核算外购商誉和负商誉,将收购方在合并日所转让的对价,加上任何不具有制约权的权益金额的公允价值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负商誉会计处理。

[1][2]
(四)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大概为几种策略会计专业论文:(1)确资本公积,即将企业并购视作资本交易,并将负商誉绕过收益表项目者权益的调整。其合理性,的被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公允价值入账,具有较高的性和决策性。,将负商誉确资本公积不会使利润出现波动,也不会增加企业的税负。不过,将负商誉调整企业的者权益负商誉与各会计期间的关系,商誉的经济本质(付雁琛、徐俊杰,1998);也使企业从根本上揭示净资产变动的理由,有悖于经济事实(徐克英,2009)。(2)确递延收益。即将负商誉全部确一项递延收益,并在确定的期限内按系统的策略会计专业论文摊入各期收益。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的优点,所购进的资产、负债均按公允价值计价,不做任何调整,所的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性。另外,将企业并购发生时的好处,与在期间所承担的责任相匹配,配比原则。刘健、黄菊珊(1999)赞同将负商誉摊销,并倡议延长摊销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8年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IAS22)修订稿就规定,负商誉应在期间确收益。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FRS10)规定,负商誉应在所购买的非货币性折旧或出售期间的损益表中予以确认。不过,将负商誉递延收益摊销可能会导致企业负商誉的摊销盈余管理。另外,摊销期限的选择,未摊销递延收益的性质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等【会计论文】都有争议。(3)确当期损益。即将负商誉计入当期损益。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将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以公允价值入账,所的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性。,负商誉的这一会计处理策略会计专业论文被国际会计实务界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IFRS3)、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7年修订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41号——企业合并》(AS14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CAS20)都规定在对所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等的公允价值复核无误的情况下,将负商誉计入损益。,将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对企业财务论文格式范文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的负商誉确当期损益,有悖于配比原则,会使收购企业当期收入过大,为管理层操纵企业利润机会。杜兴强(1999)倡议绕开损益表,将负商誉全面收益中全面收益的项目单独披露。张婷、余玉苗(2008)将负商誉一次性计入收益是不妥当的,应区分不同情况计入非经常损益递延收益。(4)将收购成本低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先按比例调减购入的各项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若有余额的,再将其余额确递延收益或当期损益,并将递延收益在确定的期限内摊销。李晓玲(1999)非货币性资产很少有现存的市价,负商誉很可能是这些资产价值的高估的。赵宇龙(1997)会计处理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的原则,比较好地了负商誉的经济实质。付雁琛,徐俊杰(1998)也资产的摊销同样增加各摊销期的利润,但摊销处理似乎更加逻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41号——企业合并》(AS141)就规定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对负商誉会计处理。
另外,有学者负商誉本质上是收购企业未来的一项负债,将负商誉负债会计处理(张鸣、王虎,1998;李晓玲,1999)。处理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缺陷:负商誉并不会计学对负债的定义,因为他既不代表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又无明确的债权人和到期日(赵宇龙,1997)。会计处理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尚被会计实务界所。

六、商誉的实证研究

相比较商誉会计确认、计量等会计【会计论文】来说,对商誉会计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是对商誉的影响因素(王超,2010)、经济后果(汤湘希、唐,2009)商誉的价值性研究(王超,2009;包勇,2009;杜兴强,2010)。另外,徐玉德、洪金明(2010)以 2007——2008年 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商誉减值计提的动因及外部审计的监管。结果,新会计准则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计提是基于其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非盈余管理,减值计提越多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

七、商誉会计研究近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评价与未来展望

(一)商誉会计研究近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评价 “销售商誉”被所认识以来,商誉【会计论文】的研究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范围广泛,涉及了商誉的本质、确认、计量、会计处理负商誉【会计论文】,为商誉会计未来的研究打下了。,商誉会计研究融合了学科的知识。自商誉会计产生以来,商誉会计研究就仅涉及到会计领域,还涉及到法律、经济学、管理学、资产评估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商誉会计理论成型,【会计论文】争议。比如,对外购商誉应予确认已经达成共识,但对自创商誉应否确认、何时确认、如何确认商誉和负商誉的会计处理仍争议。,实证研究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在商誉会计领域应用。实证研究策略会计专业论文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关于商誉价值性、影响因素经济后果等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第五,经济环境的变化商誉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和地区关于商誉的会计准则也日趋完善。
(二)商誉会计研究展望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并购的不断增加,无论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企业回避的会计【会计论文】。,商誉【会计论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商誉的研究能一蹴而就。立足于现有的研究,未来的商誉研究从展开:,从法律、管理和会计等视角来研究商誉,以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各学科的交融。如,涉及商誉的纠纷往会推动会计论文范文法律的完善,而商誉纠纷的解决也依赖于法律的完善。,商誉价值的不断增大,性逐渐增强,在现有财务框架下,对自创商誉应否确认、何时确认、如何确认【会计论文】的研究值得开展。,商誉应如何归属。商誉应在无形资产项目下列示,还是单独以商誉列示,亦或是记作企业的递延资产独立的会计要素在报表中予以确认是深入研究的【会计论文】。,商誉应何种计量策略会计专业论文。会计实务中只涉及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因此,间接计量法被使用。自创商誉信息披露需求的增加,论文格式范文可计量法对商誉计量是有待研究的话题。第五,如何完善商誉的会计处理。,国际上减值测试法对商誉会计处理。,在论文范文上减值测试,减值测试的标准是论文范文,如何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况下开展减值测试怎样避开减值测试利润操纵都作的研究。第六,商誉会计准则的研究。,会计准则将商誉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并规范。,自创商誉研究的深入开展,怎样更好地规范商誉会计实务,商誉会计准则论文格式范文应单列,有关商誉减值的准则论文格式范文应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则分开,研究的【会计论文】。第七,对商誉【会计论文】的实证研究。商誉实证研究的开展于商誉确认和计量的理论研究的开展,还为规范商誉会计实务借鉴。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政策背景下商誉的影响因素有论文范文区别、经济后果论文格式范文会有差异、价值性论文格式范文会发生变化值得研究的话题。

[1][2][3]

[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批准号:2011B09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
[1]邓小洋:《自创商誉的【会计论文】》,《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董必荣:《自创商誉【会计论文】研究——一种“资源竞争优势观”》,厦门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3]杜兴强:《科斯定理负商誉“悖论”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4]杜兴强:《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浅析【会计论文】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经验证据》,《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5]冯卫东:《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会计论文】研究——基于企业资源观视角》,《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6]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会计论文】:综评与探讨(上)》,《财会通讯》2004年第9期。
[7]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会计论文】:综评与探讨(下)》,《财会通讯》2004年第10期。
[8]葛家澍:《财务会计的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9]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的深思——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
[10]康均:《论自创商誉的确认》,《广西会计》2000年第6期。
[11]李晓玲:《对负商誉理论的深思》,《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12]李玉菊:《基于企业能力的商誉计量策略会计专业论文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11期。
[13]李玉菊:《有关商誉理论的【会计论文】探讨》,《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14]刘健、黄菊珊:《〈对商誉再认识〉质疑——兼谈对合并价差、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15]罗飞:《谈论商誉的性质及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16]王超:《超额收益的商誉影响因素商誉弹性——基于上市公司的行业比较浅析【会计论文】》,《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9期。
[17]王超:《基于会计信息视角的商誉因素实证浅析【会计论文】》,《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10期。
[18]王超:《商誉确认与披露的实证浅析【会计论文】——基于企业价值的视角》,《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9期。
[19]徐泓、朱小平、杨万贵:《对商誉的再认识——公司收购的深思》,《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20]徐玉德、洪金明:《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外部审计监管——来自 A 股市场的经验证据》,《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21]许家林:《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深思》,《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22]许家林:《商誉研究中会计【会计论文】的认识》,《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3]许琼:《基于企业市场价值的合并商誉计量研究》,《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24]阎德玉:《论商誉会计理论重构》,《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25]于长春:《连接人力资源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桥梁:商誉会计创新》,《会计研究》1999年第7期。
[26]于长春:《试论负商誉帐务处理》,《会计研究》1996年第5期。
[27]于长春:《现行商誉会计处理的困惑与深思》,《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28]于越冬:《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
[29]张敬敏:《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研究》,《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30]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会计研究》1998年第4期。
[31]张婷、余玉苗:《合并商誉的本质及会计处理:企业资源理论和交易费用视角》,《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4期。
[32]赵宇龙:《商誉的经济性质会计处理》,《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33]朱德胜:《也谈企业商誉的核价与评估》,《财会通讯》1996年第10期。
[34]蔡继明等:《无形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35]邓小洋:《商誉会计论》,立信图书出版社2001年版。
[36]李明等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41~142号):企业合并、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7]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于云林:《无形资产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汪祥耀、邓川等:《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
[40]汪祥耀:《英国会计准则研究与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
[41]阎红玉:《商誉会计》,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2]杨汝梅:《无形资产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版。
(编辑余俊娟)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