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31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本研究动态偏离份额浅析【会计论文】法,浅析【会计论文】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内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情况,以确定在三次产业与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本转移中论文格式范文“结构红利”现象。结果:三次产业结构变迁中要素流动阶段性的“结构红利”现象;工业内部结构变迁中要素流动“结构负利”现象。综合来看,劳动从产业流向二、三产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向产业中生产率较低的行业流动,降低了工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会计论文范文词]产业结构演进;动态偏离份额浅析【会计论文】法;结构红利
作者简介:苏振东(1975—),男,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大连,116023),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金景仲(1984—),男,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大连,116023)。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王小红(1985—),女,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大连,116023)。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纵观国外学者对不同“结构红利”现象的研究,当一国工业化进程处在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阶段,要素流动能推动会计论文范文生产率增长,对于刚工业化、且劳动要素丰裕的,劳动会流向较低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结构红利”现象并不。就我国的研究而言,李小平等对1985—2003年制造业行业间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1998年较,则不,资本流动的“结构红利”现象在考察期内都不。[1]因此,国内学者了三次产业的“结构红利”现象,但在工业内部“结构红利”现象并不。因此,动态偏离份额(Shift-share)浅析【会计论文】法浅析【会计论文】三次产业,工业内部历年结构变动中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对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及变化趋势,检验两种产业分类上不同阶段“结构红利”现象的动态变化,以浅析【会计论文】生产要素的流动趋势。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为浅析【会计论文】结构变动中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对生产率的影响在整个t时期内的动态变化,在李小平等[2]的研究上,将整个t时期分成若干时间段,构建动态偏离份额浅析【会计论文】法影响浅析【会计论文】,将考察期内结果相加更精确的偏离分量。,的动态检验策略会计专业论文为:∑Tj=1LPi-LP0LP0=∑Tj=1∑ni=1(LPij-LP0i)S0iLP0+∑Tj=1∑ni=1(Sji-S0i)LP0iLP0+∑Tj=1∑ni=1(Sji-S0i)(LPji-LP0i)LP0(1)∑Tt=1tfp(t)=∑Tt=1∑iρi(t)tfpi(t)+∑Tt=1[y(t)-∑iρi(t)yi(t)]+∑Tt=1[∑iρi(t)αi(t)li(t)-α(t)l(t)]+∑Tt=1[∑iρi(t)βi(t)ki(t)-βi(t)k(t)](2)
公式(1)右边3项表示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内部增长效应、静态转移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公式(2)右边4项,表示内部增长效应、产出结构效应、劳动转移效应、资本转移效应。可直观,内部增长效应表示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总生产率的影响,产出结构效应表示不同行业的产出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劳动和资本转移效应表示行业中劳动和资本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的数据指标三次产业及工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出、劳动力、资本、劳动和资本产出弹性。选取1993-2008年工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表示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出,对原始数据用各行业工业品出厂指数平减。工业内部各行业劳动力以其职工人数表示,资本以固定资产投资表示,永续盘存法对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折算。
三次产业的产出和劳动力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资本以三次产业资本存量表示,使用李仁军[3]的测算策略会计专业论文1993年的资本存量,,折旧率固定为5%。再永续盘存法,1993-2008年的资本存量。工业内部的劳动与资本产出弹性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收入占总要素收入的份额表示。三次产业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对三次产业增加值、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回归。[2]

三、 产业结构的演进

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结构变异度指标(SVL)[4]衡量工业内部及三次产业在考察期内结构变异的。公式如下:T=∑niabs(vi-v0)(3)
,i表示行业分类,n表示行业数量,vi表示行业i的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v0表示行业i在基期增加值的。经计算,工业内部三次产业变异度如图1:
如图1,1993-1994年、1998年、2003-2005年工业内部的变异度,而三次产业的变异度在1994年、2003年、2007年变异比,这与我国政策和市场预期有关,如1992年南巡,1998年金融危机,2001年末加入世贸组织,2006年农业税废止其后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1993-1994年和2003年工业内部结构变异度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异度都处在较高,这两个时期经济大环境及经济政策的转变,导致结构变动剧烈。1998年工业内部结构变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不,其理由是199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市场需求减少对制造业产生的。
如图2,在考察期内,三次产业产出结构较变异,产业产出下降,二、三产业产出上升。三次产业中各产业产出的变化和劳动份额的变化,可推断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流动“结构红利”现象。二、三产业比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力份额逐年上升,而产业劳动力份额逐年下降。即劳动力由生产率较低的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中“结构红利”现象。
从工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结构变动,某些年份变异剧烈上升。从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本份额的变化也可浅析【会计论文】结构变动“结构负利”现象。如表1,工业内部劳动份额增长率的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份额的年均增长率大都为负值,劳动份额增长率较低的行业是机械制造等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份额和行业增加值份额增长也较快。增加值份额减少最快的行业是采掘业、纺织业,同时,这些行业的资本份额也在减少。可理解为劳动和资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动,一定上造成产业结构变动“结构负利”现象。
上述浅析【会计论文】,在工业内部和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变动都比较,且变动中生产要素都有一定的转移效应,但要确定要素流动论文格式范文合理,将偏离份额浅析【会计论文】法浅析【会计论文】。

四、 产业结构演进中“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

(一)劳动要素在结构变动流动效应

使用动态偏离份额浅析【会计论文】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静态效应、动态效应三。对1993—2008年的浅析【会计论文】(见表2):(1)工业内部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15.74%,是由内部增长效应的,而静态效益为-1.19%,最初具有较高生产率的行业所吸取的劳动份额减少,动态效益为-0.66%,劳动生产率增长较高的行业的劳动份额减少,而劳动生产率增长较低的行业劳动份额增加,因此,减慢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在产业结构变动中一定的“结构负利”现象,但并不。(2)三次产业年平均劳动增长率为9.79%,其来自于内部增长效应,静态转移效益贡献为16.10%,动态转移效益为0.69%。这:一劳动由最初较低生产率产业向较高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另一,劳动生产率增长较高的行业劳动份额提高,即劳动要素由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因此,劳动力要素在三次产业间流动较的“结构红利”现象。浅析【会计论文】工业内部和三次产业结构效应历年变化情况,要素流动结构效应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演进中“结构红利”吗','苏振东金景仲 王小红');">

如图3,就工业内部而言,1994-1995年总结构效应平均值达到-12.58%,“结构负利”现象较,静态效应所产生的负效应较为。静态效益为负值,最初具有低生产率的行业劳动份额增加,我国相对的生产力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刺激这些行业快速发展,导致该时期动态效益为正。1996-2000年总结构效应为4.01%,静态效益为4.11%,动态效益为0.1%,该时期劳动要素的流动“结构红利”现象。2002年总结构效应达到-4.09%,其理由是2001年入世,“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激增,刺激此行业发展。2008年总结构效应为-18.41%,“结构负利”现象较为,2008年下半年受到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导致制造业行业利润劳动份额减少,加剧了工业内部“结构负利”的。
由表2可知,三次产业结构效应是由静态转移效应的,动态转移效应不。如图4,考察期分三个阶段,阶段是1993-1997年,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劳动份额下降了11.53%,二、三产业劳动份额上升了5.9%和24.9%,该时期较的“结构红利”现象。阶段是1998-2002年,该时期出现 “结构负利”现象,产业劳动份额下降导致的。阶段即2003-2008年“结构红利”现象,总结构效应年平均达到27.28%,这段时期二、三产业劳动份额上升25.9%和13.3%,产业则下降19.3%。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劳动到了拥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二、三产业,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结构红利”现象的根本理由。

(二)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结构变动流动效应

表3为使用公式(1)和(2)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内部增长效应、产出结构效应、资本转移效应、劳动转移效应。,在1993-2008年间,工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28.59%,是由内部增长效应的。总的结构效应为-60.78%,“结构负利”现象。总结构效应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是资本转移效应的,资本在行业间转移时的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劳动在行业间转移时推动会计论文范文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与只考虑劳动要素时的结果不同,理由是此时考察的是资本要素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2.95%,由内部增长效应,总结构效应为84.48%,“结构红利”现象十分,大量资本和劳动向二、三产业流动。综合来看,资本和劳动流向产业,而在工业内部劳动转移“结构红利”现象,现象了社会资本大量流向工业内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这与我国革新开放以来发展加工贸易有很大关系。
如图5,1994-199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负值,这5年总结构效应除1996年以外,均为正值,结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影响较,资本在行业间流动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这段时期“结构负利”现象十分。该时期资本大量向产出较小的行业流动,而工业各行业大都具有规模酬劳递增的特性,因此,当资本流向规模较小的行业时,就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1999-2002年总结构效应为正值,这段时期“结构红利”现象不。2003年总结构效应为-22.77%,“结构负利”现象较,这是本年度的产出结构效应的,该年产出结构效应为-21.3%。2004年总结构效应为2

5.82%,“结构红利”比较,该结果是由产出结构效应和资本转移效应作用产生的。

图6对三次产业考察期浅析【会计论文】,资本转移效应十分,劳动转移效应除个别年份外也十分,产出结构效应一直为负值。2004-2007年内部增长效应对降低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作用,而资本转移效应在这些年的“结构红利”现象地平抑了内部增长效应的负效应。综合浅析【会计论文】,在考察期内资本和劳动都非常的“结构红利”现象,而产出结构效应在考察期内对全要素生产率一直起到负的影响。
综合上述三次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中要素流动的“结构红利”现象十分,工业内部结构变动中出现的“结构负利”现象时间的变化有减弱的趋势,即生产要素由产业流向二产业、三产业,造成产业生产要素大增,但产业内的行业生产要素增长速度并不相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素增加速度较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素份额增大。

五、 论文范文及政策倡议

1.政策引导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内部劳动要素流动“结构负利”现象,劳动要素流动并地推动会计论文范文生产率增长,因此,扶植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出口结构升级,带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我国产业布局形成东部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为主,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阶梯型产业格局。这样既发挥我国要素禀赋的优势,又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2.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我国大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不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因此,努力使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结构优化协调互动,同时人才结构的优化来推动会计论文范文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是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保障。
3.完善要素市场,推动会计论文范文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产业劳动份额大大高于产业和产业,而产业劳动生产率却远不他产业,当产业劳动份额减少时,于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的机械化,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向产业和产业流动,从而整体提高劳动生产率。☆

文献:
[1]李小平,卢现祥.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
[2]李小平,陈 勇.劳动力流动、资本转移和生产率增长[J].统计研究,2007(7).
[3]李仁军.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测算[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4]王少国.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浅析【会计论文】[J].当代财经.2005(7).
Whether “Structure-bonus" Phenomenon Appears during the Change of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Su Zhendong1 Jin Jingzhong2 Wang Xiaohong3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analyzes the two factors in the thrice industry and industry, labor and capital configuration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us thoroughly inspects the two factors flow condition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to determine whether “structure bonus" phenomenon appears in the traner process of the two factors, labor and capital in the thrice industrial and industry.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hange of the thric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bonus" phenomenon appears in the factors mobility, and this appearance has a certain stage. During the change of industry structure, a certain degree of negative effect appeared in the factors mobility. On the whole, labor element flows from the first industry to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the thrice industry, so it makes the whole 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 improved; capital element flows to lower productivity industry in the second industry in large scale, so it reduces the growth of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industry.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Structure Bonus
[ 收稿日期: 201

1.12.13 责任编辑:张友树 ]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2)02-0063-08

[1]

产业结构演进中“结构红利”吗','苏振东金景仲 王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