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理谈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对影响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因素进行了理论浅析浅析,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对不稳定的经营环境的不适应性,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根本诱因;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对经济学收益计量的追求,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则构成了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限制。因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制定明确的标准,并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点进行反思和重构,是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历史成本会计;决策有用观;经济学收益;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

自公允价值概念正式提出以来,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屙I生的会计模式(称为公允价值会计)便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会计界的高度重视。据统计,FAsB从1990年12月到2006年9月发布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AS,含第123和132号的修订稿)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就有41份,约占发布准则总数的75%;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中运用现值和公允价值的比例约占75%(谢诗芬,2003),2003和2004年由IASB发布的准则中,有关资产、负债确认与计量的准则直接运用公允价值的比例已超过90%。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的会计准则中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1998年起涉及公允价值,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又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占会计要素计量准则(共30个)的比例高达57%。可以说,公允价值会计实践代表了会计发展的国际趋势。那么,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依据何在?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地浅析浅析,以期对深刻理解公允价值会计并推动其在我国的实际运用有所裨益。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环境不适应性: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诱因“会计是一项服务活动,其功能在于提供一个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以便用于作出经济决策(APB,1970)。”它是“按照规则,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将数字分配给一个主体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现象的过程(AAA,1971)”。它主要是解决如何对会计要素在记录时和在报表中进行数量描述的不足。会计计量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所组成,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简称历史成本会计)是最基本的一种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会计以其含义简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强等特点,在现代会计中长期据于重要地位。它以企业经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为基础,这些假设主要包括相对稳定的技术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币值稳定、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相应地,有关确认、计量的原则与策略,也是这些假设下的产物。如果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历史成本会计就能比较忠实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否则,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可靠性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不稳定,会计确认、计量的结果就越不可靠,财务信息的质量就越差。这是因为,不稳定的经营环境会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这极可能导致:(1)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不同的确认、计量结果,而不同的项目出现类似的确认、计量结果,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2)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资产取得时预期的经济利益流人,或负债发生时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出,而不能如实地反映报告日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经济利益;(3)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资产取得或处置决策以及融资或偿债决策对业绩的影响,而无法反映继续持有决策的影响;(4)即使导致利得或损失发生的事项不是资产的销售或负债的清偿,也只能在实际交易发生时报告变动的损益,而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期间损益;(5)只能根据过去交易中的市场确定报告的金额,而不涉及或参考外部的市场数据,无法反映市场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6)变动的损益只能在实际交易发生时才能确认,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或收益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7)无法简单直观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对企业的影响,不利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风险管理。此外,历史成本会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也不符合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历史成本会计在不稳定经营环境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与不足,促使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将目光转向能够反映现在和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如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主、兼顾其他计量属性的混合计量模式。

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是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一种度量,而且均以交易或市场为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成本是基于实际的交易确定的,而其他计量属性则是基于假设的交易及所能够达成的交易确定的,不同的计量属性对资产或负债价值反映的准确度不同。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更强调假定交易及其的市场属性,要求作为公允价值的交易必须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客观评价,公开、公平、活跃的市场上的交易代表了公允价值的最佳度量。因此,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对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度量,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公允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正如佩顿(Paton,1946)教授所指出的,“成本和价值并不是对立的和相互排斥的术语。在取得日,至少对于大多数交易而言,成本和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支付是财产而非的情况下,取得资产的成本是以某一其他财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事实上,成本起初是重要的,因为它近似于取得日的公允市场价值。成本基本上又是不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支付的数额,作为取得物的价值的一种计量是重要的。”这里,公允价值就是公允市场价值,它与成本一样,都是市场对资产价值的一种度量。在美国,金融工具在公开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被公认为是其市场价值的真实反映,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公允价值也被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将会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将要支付的”(FAsB,2006);被认为是对资产和负债在计量日市场价值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公认的市场价值,是现行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裘宗舜,2001)。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对其本质的理解与上述观点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使得它在反映现实的诸多计量属性中,最具代表性,也因此备受推崇。同时,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能更好地克服历史成本会计可能面临的种种不足。具体体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第一,能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相似的确认、计量结果,使不同的项目出现不同的结果,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第二,能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人,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三,既能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又能如实反映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
第四,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的影响,有助于风险识别与管理。

五、能够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也就是说,在多变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更好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存款储蓄行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所引起的公允价值会计实践要求与热潮,就是公允价值会计对不稳定经营环境的较强适应能力的典型证据。当今世界范围内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2l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复杂多变这种高度不稳定经营环境的需要。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适宜环境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其基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然而,由于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及其需求相应转变,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也因之而变。可以说,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促使财务报告的目标由以受托责任观为主转向以决策有用观为主。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有不同的适用环境,强调不同的信息需求以及与之适应的计量要求。受托责任观通常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的会计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委托方(资源的所有者)侧重于关注资本的保全,以及经营业绩和流量等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主要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在这种条件下,财务报告应特别关注信息使用者特别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与债权人作出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类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主体未来流入和流出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这类信息主要是关于主体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主体资源及其要求权变动的信息(FAsB&IAsB,2006)。换言之,对资源分配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资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既包括已完成交易循环的交易的信息,也包括尚未完成交易循环的甚至是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和情况的信息,当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时,还应包括现行价值的信息(FAsB,1978)。这是因为,资产和负债现行价值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对主体预期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做出评价。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这种需求,促使会计计量中对有利于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的计量属性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有助于提供同企业业绩及未来发展状况更相关从而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有用的信息。sEc预言,在转向更加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FAsB很可能发布更多依赖于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准则(SEC,2003)。

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许多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不断完善,全球化的资本市场已初见端倪,它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也已初步显现。面对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决策有用观已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并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国际范围内对决策有用观的普遍认同,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纵观我国,随着革新开放以及经济体制革新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商品、劳务、资本等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并不断完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行为更加理性,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也已得到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承认。面对现实,放眼世界,重新定位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已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了决策有用观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导向作用,为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计量经济学收益的追求: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内在动力收益决定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财务会计的根本任务。FAsB明确指出,“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他们出于对估量企业流量的关切,对这种信息特别感到利害攸关(FAsB,1978)”。大量的研究表明,收益指标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会计数据。会计学收益概念及其确定模式也因此成为关注的焦点。如前所述,在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会计为基础的传统收益决定模式所确定的净收益,只能反映特定活动的结果和当期已经实现的财务业绩,既不能反映当期已经取得的全部财务业绩,又不能区分管理者继续持有决策与取得或处置决策对财务业绩的影响,更不能将变动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与管理者的主观努力所产生的影响相区分,导致使用者无法及时、合理地评价各类交易、事项和情况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贡献,也无助于经营者业绩的正确评价。此外,历史成本会计还为收益操纵或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所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净收益信息的有用性。那么,为了提高收益信息的有用性,到底该如何定义和计量收益?

收益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如实地反映经济学收益也一直是会计追求的目标。亚当·斯密在其1890年的《国富论》中最早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20世纪初,欧文·费雪对收益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了真实收益概念,将其定义为“一定期间经济财富的增加”。这些概念,都是经济学收益本质的精确概括。以经济学收益概念为基础,canning、MacNeal、Moonitz、Paton等十余位西方许多著名会计学家对会计学中的收益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论证了会计如实反映经济学收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对可能采用的方式策略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按照经济学收益的概念界定会计收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理想的情况下,使用单一的价值基础来计量收益将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Paton,1922;MacNeal&Kenneth,1939)。

于是,经济学收益就成为会计学收益定义和计量的基础,资产负债观也因此成为主要的收益决定理论。根据资产负债观,利润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内除与所有者的经济往来外的净资产的变动额,即为除去企业与其所有者往来外的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它尤其强调企业的实物资本的保全,认为在实物资本得到保全后才可以计算利润。因此,在确定期末净资产时,要按照能够体现资产、负债现实市场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度量。只有这样,所确定的收益在概念和度量上才能与经济学收益保持一致。然而,由于实物资本保全概念的抽象性,现实中对净资产市场价值计量的艰难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度量结果的近似性,资产负债观的应用受到极大的局限,准确计量经济学收益也只能是一种理想。这导致了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和应用。作为“某一期间内非业主来源的交易和其他事项或情况所引起的主体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变动”(FAsB,1980),全面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的净收益,而且还包括确认的尚未实现的一部分利得和损失。相对于传统净收益而言,全面收益更接近于经济学收益,它能更真实、更完整地反映当期交易、事项或情况的财务影响,而不为收益报告提供“平滑工具”,它更具有信息含量,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可以说,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是追求计量经济学收益的结果,反映了会计界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然而,若不完全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真正“全面”的收益(即经济学收益)计量在会计中仍是不现实的。但是,应当指出,会计界对计量经济学收益的追求,促使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重视对能够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的计量属性的运用,已经使报告的收益更接近经济学收益。公允价值作为对资产或负债现实市场价值的一种客观、公正的估计,能更好地体现正确计量全面收益的内在要求。
从这种意义上讲,计量经济学收益的追求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四、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约束条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信息要有用,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可七匕I生和可理解性。相关性和可靠I生是其主要的质量构成,二者不可或缺,共同决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针对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相关性还是可靠性,都是相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具体决策而言的,并依赖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对某一类决策相关、可靠的信息,对其他决策就不一定相关、可靠。因此,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判断,必须结合使用者及其所要作出的经济决策。基于信息使用者与决策的多样性,现代会计要求以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对投资、信贷或其他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通常是指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者事项对未来流量的潜在影响,或者证实、更正以前的评价,从而导致决策差异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或证实价值),其次还有及时性。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看,相关的信息应与投资、信贷或其他类似的资源配置决策相关联。虽然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具体目的不同,但在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并谋求期望的投资回报方面又具有相似之处。所以,相关的信息应能够帮助他们评估主体产生净流人以及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回报的能力,这些信息主要是有关主体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主体资源及其要求权变动的信息,或有关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资金流量的信息。

与相关性不同,可靠性更易引起理解的偏差。FAsB(1980)认为,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它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反映真实性又包括完整性和公正无偏性。而nsB(1989)指出,当没有重大错误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有了可靠性,它包括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反映真实性的一些方面。即使在同一准则制定机构内部,对可靠性的理解也未能保持绝对的一致。

如在FASB内部,有的成员强调可验证性,从而在实质上排斥反映真实性;有的成员强调反映真实性和中立性;有的成员明确地强调精确性,还有一些成员强调稳健性。我们认为,片面地从可验证性、精确性、稳健性的角度理解可靠性都是不正确的。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可靠性应该强调,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流量在总体上不存在重大的错误和偏向,不会因此导致决策的失误。所以,可靠性并不要求绝对的可验证性和精确性,而稳健陛又往往与中立性相矛盾从而可能会导致偏向,与可靠性的要求相背离。可靠性存在一个“度”,对它的理解和判断应站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立场,注意把握合适的“度”。在无法确保绝对正确的前提下,“近似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才是会计计量应追求的根本目标。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计量属性的选择密切相关,其关联性的大小又取决于特定的环境和研究不足的出发点。从反映企业的投入及过去时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情况看,历史成本同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是,在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若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主要使用者的投资、信贷或类似决策对信息的需求来看,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地反映报告主体当期的经营业绩及当前的财务状况和面临的风险,不利于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以及未来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其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与此相反,公允价值则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只有在真实交易发生时才是确定的,其余时候都是估计数,估计不可能精确。从这种意义上看,公允价值可靠性比较差。但公允价值每期必须进行新起点计量,这种计量能反映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现有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有利于将物价变动对当期经营业绩的影响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相区分,从而有利于更准确地比较、评价和预测企业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与盈利能力,能够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市场价值的波动及其不确定性,及时确认变动的损益以提高收益报告的及时性,降低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或收益操纵的可能性。从这种意义上讲,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决策相关的,而且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它意欲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可靠性。当然,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还同公允价值估价所依赖的市场环境、采用的估价技术以及估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有关。

关于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实务界的看法值得关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许多学者就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虽然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同,但大多数研究为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提供了一些支持性证据,同时认为,资产和负债项目的性质、持有目的和管理意图、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等,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也有较大影响。总体而言,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表现得还不明显,这与规范研究的结论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优劣纷争中。
在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会计界和金融界的强烈反响。sEc和投资者以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由,给予大力的支持,而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则以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历史成本模式)的极端背离,缺乏可靠性,将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等为由,极力表示反对。这些争论既反映了人们对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不同认识,又折射出对可靠性内涵的不同理解,还代表了相关性和可靠性熟重孰轻的不同观点。

事实上,现行会计实务中,只有少数确定性的交易和事项的信息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而大多数交易和事项的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同时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也只能依其所处的环境,从有利于财务报告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然而,即使在大力倡导公允价值会计的美国,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也缺乏明确的指南,因而也有较大的分歧。一些FAsB成员怀疑采用公允价值而非历史成本计量的适当性。他们认为,历史成本或许不如公允价值相关,但却明显比公允价值可靠。他们坚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应该倾向于历史成本而非公允价值。FASB坦言,虽然不同成员对于“好”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点存在较为普遍的认同,但在特定情况下他们对不同质量特点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并不一致,从而对相关性和可靠性有不同的倚重。FAsB的目标与其成员及其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可能绝对一致,因此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也就可能有所不同。FAsB指出,信息要有用,必须既相关又可靠,但也承认信息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FAsB在其发布的sFAC No.2中否定了可靠性的优势地位,并提出相关性至少与可靠性同等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不断深入,FAsB愈来愈坚信,公允价值信息能更好地反映报告主体的现实财务状况,更有利于评估过去的业绩和未来的前景,比历史成本信息更相关,,因而要求更多地应用公允价值。尽管如此,FASB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方面,也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为此,SEC(2003)强调,准则制定者面临的挑战显然并非在会计信息应当相关、可靠和可比这一不足上达成一致,而是更清晰地表述如何在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之间权衡,一,并为从可能的计量属性中进行选择建立范例,以确保财务报表中提供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并且使投资者可以理解这些信息。

我们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胸题,还与人们对可靠性的界定和理解有关。可以说,将可验证性、精确性等与可靠性过多地联系在一起,是排斥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理由,当公允价值无法在活跃的市场上通过观察直接获得,从而需要更多地依赖于估计时更是如此。事实上,当前许多资产、负债及其变动的计量都是建立在估计基础之上的,如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存货的可出售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法律诉讼可能导致的损失等。诸如此类的许多计量策略,既不比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也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这些计量策略及计量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因为这些计量结果往往只能间接而非直接得到证实。因此,过分强调可验证性、精确性的可靠性同样不能保证会计信息对报告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的如实反映。

值得指出的是,FAsB和IAsB关于决策有用信息应具备质量特点的最新观点,对于解决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不足可能有所帮助。它们、(FAsB&IASB,2006)指出:对资源分配决策有用的信息应具备相关性、反映真实性、可比性(含一致性)和可理解性;相关性和反映真实性是对资源分配决策有用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的主要构成;具有反映真实性的信息应能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反映真实性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完整眭,其中,可验证性是指具备相关知识并且独立的不同观测者,尽管不必就以下两点的任一点达成完全一致,但能够取得基本的一致:(1)信息能够无重大差错或重大无偏向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直接证实);(2)选定的确认或计量策略无重大差错或重大偏见地被得到应用(间接证实)。他们不但打算用反映真实性取代可靠性,而且在相关性与反映真实性的权衡上,具有明确的相关性优先倾向。他们认为,如果关于真实世界经济现象的信息对投资、信贷及其他资源分配决策不相关,信息的其他质量就无关紧要;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如果不具有反映真实性,仍然是决策无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还必须同时具有反映真实性,才是决策有用的信息。FAsB与IAsB的上述观点,回避了可靠性不足,为相关性和反映真实性的权衡提供了指南,但也同时带来了新的不足:什么样的信息具有反映真实性?这同样是一个存在多种理解并且需要主观判断的不足。

综上所述,无论是财务报告的目标,还是全面收益决定的要求,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则构成了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制约条件。公允价值会计代表了会计的发展方向,它的进一步实践,既需要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点进行反思和重构,又需要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制定比较明确的标准。同时,还要加大对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研究,加强公允价值会计相关准则的探索、改善和完善。我们坚信,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会愈来愈深入,并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会计论文网专业提供会计职业道德,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