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历史发展观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11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提要:成本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科学与思想的层出不穷,成本会计必将大同步地向前发展。把握与认识成本会计的历史发展过程规律.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成本会计的需要。
关键词:成本会计;过程;发展现
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逐渐趋于成熟的发展过程。它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对企业实行有效制约与预测的迫切需要,也是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会计学科本身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的必定结果。
一、混合成本核算到专业成本核算的转变早期的成本核算产生于封建商业经济繁荣时期,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有限,因此,当时的成本核算往往是在产品销售后,同商业对销售成本的核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而没有将商业费用与生产费用区别开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激烈的竞争与求生的迫使人们开始关心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耗费,并寻求各种制约、预测、计算生产过程劳动耗费的最佳途径与有效策略,以便用尽量少的耗费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这时不仅注意物化劳动的耗费,而且对生产工人的工资、间接费用的分配等不足也格外关心。此后,人们逐步将生产费用从商业成本中划分出来,并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耗费进行单独核算。混合成本核算向专业成本核算的转化,既是人们在实践中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对成本核算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必定产物。当然,它也体现了成本会计这门学科在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的内在规律。
二、对成本范围与成本要素的确定以及费用帐户的设置,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成本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对哪些费用应当计入成本,哪些费用不应该计人成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人们对成本范围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产品成本不仅包括商业费用与生产费用两部分,且生产费用这部分本身也不够全面,仅仅指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而已。当然,此时的生产过程较简单,产品也较单一,雇用工人不多,在管理上的要求也较低,因此,能有这样的做法,也是历史的必定要求。但在混合成本核算逐步向专业成本核算的转化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确定成本计算范围,显得越来越必要。到革命后期,机器厂房剧增,管理人员缺一不可,雇用工人成倍上升,为了使生产正常进行,除必要的物质消耗外,还要支付一定数量的酬劳给管理人员和雇用工人,这些支出均被纳入成本计算范围之列。只要是为了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各项价值耗费,都应计入成本,以便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无论是成本要素的确定,还是费用帐户的设置,最初均是按照物品的自然属性来定名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就定什么样的名称,例如:房屋、机器设备、木材、钢铁等等,既是费用要素的名称,也是费用帐户的名称。由于认识水平所限,科学技术还欠发达,生产过程也较简单,因此,人们还不可能从众多的,繁杂的且具有内部联系的事物之中进行科学的抽象归类,而是不厌其烦地按其自然性质定名、归类汇总。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艺过程也日益复杂,发生的成本费用也愈来愈广泛。这种自然性质的帐簿体系已显得繁琐,零乱不堪,无法满足生产管理上的需要,为了从整体到各类消耗费用上去把握与了解产品消耗情况,人们不断探索,并开始逐渐将众多、具有内在联系的自然性质帐户及费用要素进行较为科学的抽象分类,使整个帐簿体系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费用成本的发生情况,且既有总括说明,又有明细说明,以满足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还有待于不断充实,完善。
三、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到以成本制约为中心的转化成本会计发展到今天,已基本上形成以事前、事中、事后成本制约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然而,在它发展的早期阶段,成本计算则是其中心内容,人们并未意识到如何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消耗进行制约,从而降低成本,而是往往在事后作一些记录、计算而已,其核算之简单,手续之繁琐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简单事后记录,计算成本的作法,虽然也能够把握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但却无法参与经营决策。对于产品耗费情况还未能进行对比浅析浅析,更谈不上对下期产品耗费进行预先制约,即使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做法,如:
先人为地制定“计划”(主要是凭经验推算) 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制约”,但由于缺乏定期检查及浅析浅析工作,使得这样的一些做法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巳,实难付诸实践。这当然是由生产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能力及管理上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也是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定。工业革命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而且彻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及生活方式,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化程度提高、竞争愈演愈烈,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在竞争中求存活与发展的关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生产管理上的客观需要,人们不仅要知道某种产品的所耗是多少,而且对所耗之过程也倍加关心。于是事先制定计划,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制约,同时定期将实际耗费同定额耗费相比较,及时揭示差异,发出信号,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制约,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按照人们的要求,愿望去进行。
事中成本制约应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同时,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成本内容不断充实,成本制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人们不仅对生产过程加大干预,而且逐渐意识到对生产行为之前进行预测、决策的必要性。尤其是选址、投资建厂、新产品设计、改造等等,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若不细心、周密地加以预防,往往会出现“先天性不足”。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等管理理论的出现,以及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事前成本制约由可能变为现实。
四、由单纯的微观成本核算过渡到微观同宏观相结合的成本制约阶段十九世纪爆发的工业大革命,使得成本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得以同其他管理学科并驾齐驱。但成本会计主要着眼于对某一产品、某一工艺过程的劳动耗费作适时的,必要的计算与制约。至于原材料的采购,产成品的入库、出售,在产品的计价,库存材料的限额预算,各道工序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资源配置等等不足,尚未被提到日程上来,至于这些方面同成本高低的关系也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从全局、整体出发,将诸方面因素有机地协调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处于微观成本核算阶段。然而,几次大工业革命的结果,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整个社会生产日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相对独立的单个企业层出不穷,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均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成本的各种有效途径,不仅从企业各个部门,不同环节、不同渠道材料来源等方面是否有机协调配合在一起人手,而且也注意到同行业其他部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市场供需情况及技术交流等不足,以便通过这些信息,对本企业生产作适时的、必要的调整和安排,从而生产更多的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产品,使企业永葆活力。
五、成本会计策略,往往是在重视管理科学对成本会计学科的渗透过程中而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纵观成本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成本会计的策略同其他边缘科学、科学管理策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这么说,若无各种管理科学在成本会计之中的运用,就不可能有如此系统、先进的成本核算体系。早在1911年,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开创了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纪元;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成本会计的发展。他的管理学说,在成本会计之中的应用,导致了“标准成本会计”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相继出现系统论、制约论、信息论等系统制约策略。“系统原理”的应用,使“经营预算和计划制约策略”得以产生与运用;“制约论、信息论”的产生与运用,带来了“变动成本计算法”和“经营决策法”;“行为科学”使“责任会计”得以确立;“技术经济学”又使“价值工程”广泛运用,如此等等,足以说明:离开了管理科学的渗透,就不可能有成本会计今天如此丰富的策略。随着科学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管理科学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必将带来更多、更丰富的成本会计策略的产生与运用。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会计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