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中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前我国内部审计面临着独立性差,监控作用难发挥、水平较低,审计深度难拓展等不足,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完善内审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利用技术进步,引进新策略,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特别要加强绩效审计策略的研究。平衡计分卡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绩效评价工具,本文就内部审计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对绩效进行评估进行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同。无论是在企业集团,还是政府机关都逐渐开始重视和开展内部审计,这也使得内审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存在着不少不足。

一、当前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不足

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相对于国家审计和外部审计而言,仍然面临着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困难,仍然存在操作规范、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1.认识不

一、重视程度不平衡。

各单位领导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程度不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平衡。有的领导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对经济工作影响不大,无关大局。由于重视不够,致使内审人员信心不足,工作开展困难。同时,由于目前个别单位内审的实效不明显,也使得个别领导会对内审失去信心,更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源。
2.独立性差,监控作用难发挥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人们观念转变缓慢,部分企业只是所有制形式上的转变,而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模式并没有转变;部分单位即使企业内部设置了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就大部分企业而言,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是纸上谈兵。另外,由于不少地方内审机构的设置是附属或挂靠于单位内部某一个部门,比如财务主管部门。正是这种机构设置的从属性,使内审机构难以独立行使审计职能,审计出的不足难以得到解决,审计成果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发挥其社会效益,弱化了内部审计规范单位经济活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作用。
3.机构不建全,内审制度难落实。
不少单位依然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内审人员不到位,内审队伍不稳定等不足。特别是近几年行政区划调整、机构革新、人员精简,一些部门、单位忽视了内审机构建设,有的取消了内审机构,有的没有配备专职内审人员,有的单位甚至连内审人员都没有。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内审工作就成了纸上谈兵,无本之末。有些地方随意更换内审人员,导致内审队伍不稳定,内审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连贯,业务素质下降等等。
4.水平较低,审计深度难拓展。
内审工作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优秀的内审人员一直都比较缺乏。某些地方由于内审人员的不稳定,加上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得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彻底深入地排查线索,难以细致透彻地浅析浅析不足,难以对单位经营决策作出正确判断,难以对经营管理提出有价值倡议,难以取得审计成果,难以形成社会影响、提升审计地位,难以取得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同时,由于一些单位内审工作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等低层次阶段,使得审计目的和结论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或机关发展的要求,因而难以发挥内审的实效,严重制约了内审事业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完善内审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利用技术进步,引进新策略,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由于现代内部审计特别是绩效审计方面更高的目标、更加丰富的内容以及更高的职能定位,理论界与实务界同时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一套科学的绩效审计体系,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率,以推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绩效审计正是审计发展的必定产物和高级阶段。
而平衡计分卡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绩效评价工具,在美国许多公司已将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公司对策规划、对策管理、绩效衡量、财务与营运衡量的工具。所以在内部审计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对绩效进行评估,将是有益的尝试,也将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中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board)源自于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Nolan Norton Institute)的执行长Did Norton于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策略”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会计量度为主的绩效衡量模式,以使组织的“对策”能够转变为“行动”。平衡计分卡强调,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项(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企业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因此,必须改用一个将组织的远景转变为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此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与成长 (Learning and Growth)。藉着这四项指标的衡量,组织得以明确和严谨的手法来诠释其对策,它一方面保留传统上衡量过去绩效的财务指标,并且兼顾了促成财务目标的绩效因素之衡量;在支持组织追求业绩之余,也监督组织的行为应兼顾学习与成长的面向,并且透过一连串的互动因果关系,组织得以把产出(Outcome)和绩效驱动因素(Performance Driver)串联起来,以衡量指标与其量度作为语言,把组织的使命和对策转变为一套前后连贯的系统绩效评核量度,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藉以寻求财务与非财务的衡量之间、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之间、落后的与领先的指标之间,以及外部与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
平衡计分卡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中进行战略管理,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我国内部审计又急需一种有效的评估工具来达成绩效审计目标的实施。因此,借鉴平衡计分卡理论精华构建绩效审计方案,对于评估和改善被审计单位绩效,从而增加其价值的服务型内部审计这一战略目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方案设计

内部审计中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关键是设计好评价方案,将绩效审计的战略目标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进行分解,并对每一层面目标达成的因素进行考察。
财务层面:由于内部审计中绩效审计的工作职能和特性,评估被审计单位绩效主要是看各项财务效率的高低,反映在资本利用的效率以及预防和减少损失的幅度上。通常可利用企业的资本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表示。当然,对于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关键的财务指标可能会不一样,必须结合企业特点选取最能体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效率的指标进行考察。
顾客层面:平衡计分卡在客户方面的内容应该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在为顾客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在其他职能部门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可用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率,投诉整改及反馈率等指标表示。在这一层面推动顾客满意的要素是被审计单位的服务是否优质高效。同时,内部审计部分也要把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的概念贯彻到内部审计的每一环节当中,通过不断细分,把为被审计部门服务的重要性明确到每一个流程,转化为审计部门内部的指标。使审计部门的审计都围绕其他职能部门核心业务这一中心,建立较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为被审计部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审计过程中重点在于对内部审计作出正确定位,并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努力提高被审计单位的效能。而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确定良好的内部审计模式,只有良好的审计模式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执行中的独立性及有效性。同时内部审计要做到监督与服务的并举,需要坚持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变到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的长远目标上,所以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用于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合规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综合审计的时间比例指标来浅析浅析,同时还关注后续审计的开展情况来进行进一步地监控。审计人员要深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层面,了解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区分关键环节、一般环节和次要环节,分别制定业各项考察指标及权重,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审计方案。而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绩效评价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大多本身就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比较熟悉,克服了外部人员不了解被审计对象业务流程难以找出关键指标这一难点,更容易建立更科学更适合本企业的平衡计分卡指标。
学习与成长层面:该层面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创新、提高和学习的能力,与被审计单位的价值直接相连,可用员工教育程度,职工培训的费用增长率以及引进并应用先进理论、策略和技术的管理费用增长率等指标表示。在这一层面,创新和学习反映了被审计单位和员工素质的提高,而人员素质的高低则反映了对人员的培训程度和学习氛围,这是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创新与学习,才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具备前进发展的动力。
根据对审计对象分别在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可具体操作的战略目标的浅析浅析,为有效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从而设计出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在平衡计分卡的一般框架上,根据内部审计的具体流程与业务要求,构建了内部审计中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内部审计在绩效评价方面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科学“评估标准”的压力,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必须根据绩效评价的框架,结合内部审计目标的发展与提升,不断完善评估体系。在指标选取上必须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关键指标,使各项指标更能符合企业的需要,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 美 罗伯特.S.卡普兰 安东尼.A.阿特金森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3、《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