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谈文:我国内部审计目前状况和发展理由探讨与企业价值探索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国内部审计的近况和发展不足研究与企业价值探索
摘 要: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特别是在由审计委员会领导、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的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此目标下,应根据审计成本—效益原则等合理确定审计内容。最后,文章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近况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审计 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委托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契约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规定委托人向人支付何种酬劳,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在这种委托关系下,由于委托人与人各自追求的目标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人不会总是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人有可能利用不对称的信息优势谋取个人利益,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委托人无法识别人的真正能力,条件低劣的潜在人占据了经营者职位。道德风险是指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其他影响企业效率的机会主义行为来满足自我目标。
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监督制度,维护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的权利,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不足,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者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保证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从而形成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在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关系,优化投资行为,优化资源利用。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在健全企业自我监控与自我约束机制、贯彻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实现经营目标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对企业日常活动开展监督。由于内部审计师经常深入企业各层次开展检查、评价活动,对企业各层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非常了解,因而能及时向管理当局提供大量相关的信息,推动决策科学化。
特别是在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一般是通过审计委员会)领导、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的模式下,内部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能使审计中发现的不足及时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能有效地减轻董事会职能弱化、内部人制约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在此情况下,内部审计有了新的发展,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策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制约和治理过程的效率,帮助企业实现目标。(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二、内部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一)内部审计的目标
内部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内部审计目标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均具有主导作用,审计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关系到审计业务的开展,影响到审计职能的发挥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内部审计由审计委员会领导、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的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就是企业的目标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倡导的“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的理念相一致,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首先,内部审计师具有独立、客观的地位。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这种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审计委员会通过对内部审计章程、内部审计计划、内部审计结果再监督来保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较高层次相对独立于各个管理层,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其次,内部审计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起点高、范围广、成效大,随着审计职能的不断扩展,内部审计师将在改善组织管理和增加企业价值等各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相对于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师在防止公司舞弊行为、实现企业目标中具有更强的责任感。
(二)内部审计的内容
内部审计师在确定审计内容时,应关注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益,实现审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根据审计目标和发展方向,内部审计框架可以概括为:
1.实施战略审计,提高企业竞争力。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而对企业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规划。战略是一个总方向,它涉及企业向哪里发展的不足。战略还具有对抗性的含义,它总是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而制定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部的薄弱环节或某些方面管理不善的不足通常可以暂时容忍,但是,如果企业相对于他的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则危及企业的存活。战略审计就是在浅析浅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评价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针,就公司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战略提出倡议,帮助企业从长远出发,注重改善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和技术要素,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内部审计师应更加关注企业风险,所谓风险是指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它不仅包括可能带来的超过预期的损失,也包括可能带来的超出预期的收益。风险无处不在,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识别、衡量、防范、制约风险带来的损失,而且要识别、衡量、获取由于风险带来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强内部制约,实现企业目标。内部制约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制约制度、内部制约结构和内部制约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内部牵制理论以账目间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策略。内部制约制度理论认为内部制约应当包括内部会计制约和内部管理制约两个部分,前者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后者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内部制约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制约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制约环境、会计制度和制约程序三个方面。内部制约整体框架理论认为,内部制约是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从性三个方面的合理保证,而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成员实施的一种过程。内部制约要素包括制约环境、风险评估、制约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总之,现代内部制约理论经历了由内部牵制、内部制约、内部制约结构到内部制约整体框架的长期演进,已从单纯的制约实务发展成为融系统论、信息论、制约论为一体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单一的会计制约行为发展成为全面制约活动,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制度。根据内部制约整体框架理论,内部审计师处于企业内部制约环境中,对企业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会计核算和制约程序非常熟悉,清楚各项业务活动的风险和关键制约点。因此,内部审计师可以参与重要制约程序的制订,监督内部制约的运行,对各种制约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并向决策层传递,从而保证内部制约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随着内部制约理论的发展,内部审计也由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
3.实施绩效评价,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价是指内部审计师对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综合的检查、浅析浅析和评价,对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意见,其目的在于调节和改善公司运营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帮助受托人有效地履行受托责任,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效绩评价的范围包括:⑴评价获利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可采用的指标有剩余收益、投资收益率、经济增加值、每股盈余等。⑵评价市场地位,可采用的指标有市场占有率、市场构成、市场地理界限、批发或零售额等。⑶评价员工发展情况,可采用的指标有工作满意度、工资政策以及提升机会。⑷评价企业的组织机构,确定是否有效地利用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以及对实现企业目标的支持程度。⑸评价管理信息系统,以确定各种相关的信息是否及时地传递给各层管理者并得到遵守执行。⑹评价总体业绩,确定企业的目标是否适应内外环境的要求,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否平衡,是否圆满完成。内部审计师可以将各项指标归类,建立一个有机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借鉴成熟评价策略如平衡记分卡等。
三、我国内部审计的近况和发展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审计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代表国家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代表本企业的领导或财务负责人对企业的内部机构和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由于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内部审计师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内部审计仅限于监督职能且难于发挥,因此,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审计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应抓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有利时机,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制度。适应现代企业要求,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层的职责,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制衡。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由审计委员会领导,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以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实现企业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2.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没有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内部审计理论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内部审计实务也只能在低水平的层次进行。我国内部审计组织应广泛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职业规范包括内部审计准则、质量制约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等,对审计实务具有指导、规范作用。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要实现审计目标,不仅应具有扎实、广泛的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通晓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内部审计师应关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内部审计的作用,围绕经营目标在企业内部寻找服务的机会,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从而谋求更为广阔和专业化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关于现代会计审计科学的若干重大不足.审计研究,2000(1)
2.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制约.审计研究,2002(1)
3.张立民.审计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从“受托经济责任论”到契约经济学.审计研究,2002(3)

4.宋常.管理审计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审计研究,2000(6)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