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财务之陷阱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3-12-1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信息使用决策的依据,新的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体系作出了更明确的规范。本文从重要性、中期财务报告、营业利润的构成方面浅析浅析了财务报告信息中存在的漏洞,以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中的关注。
关键词: 陷阱 重要性 会计估计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正式实施,这是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强调了财务报告的地位,在基本准则中单独规定了财务报告一章,同时还有财务报表列报、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而且各项具体准则大多数都规定了披露要求,由此可见新的会计准则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可比和有用,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评价和预测。但新的财务报告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是信息使用者值得警惕的。

一、重要性的运用

对于重要性的解释各个组织不尽相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作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和事项。《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又指出: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
从上面各组织对重要性的定义中看出,虽然各国重要性的定义表达有所区别,但对重要性的本质含义基本一致。重要性是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会计人员在反映会计信息的时候,应根据财务报表信息对相关决策人的影响程度来进行考虑。重要性的判定不能脱离特定环境而存在。对于不同的企业、事业单位,同一企业、事业单位的不同时期,重要性的判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要求信息提供者应具备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客观实际适当地判定重要性水平。
实际工作中要应用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重要性与其说是信息要有用所必须具备的质量特点,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取舍点。由此可见重要性的运用是财务报表中设置弹性的一个策略,因为某个项目是否具有重要性是一种专业判断。怎样进行重要与否的取舍,涉及到特定环境各信息具体的“质”与“量”。“质”是什么,“量”是多少,需要会计人员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施以判断。判定的时候必须明确质的标准、量的标准。而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判断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在很多情况下受到管理当局的意志左右:一些项目可能是如此不重要以致于不值得对它们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因此它受到广大财务舞弊者的喜爱,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繁衍大量的“不重要”的、“不需要披露”的交易。在被审计发现时其理由也是相当充分:因为该项目不重要。所以重要性成了舞弊的挡箭牌。美国的百时美施贵宝事件、安然事件等都是典型。
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已初步形成,在已经颁布的具体准则中多个准则涉及到了重要性标准,较之以往操作性明显有所增强,因此运用的前景也日见光明。但事实上,由于企业各自所处的特定环境的不同,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事项给出明确的标准,这给会计信息提供者一个空间,也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了风险。
从本质上而言重要性应当是一个定性的概念而非一个量化的指标。在美国SEC发布的SAB99中明确指出:在评价某一项交易或事项是否重要时,严格依赖一些百分比或端口数字是没有任何会计理论或法律依据。为此SAB99专门列举了一系列评价某一错误陈述是否重要的定性指标:该错报或漏报是否让企业当年的净利润由亏转盈或由盈转亏;是否掩盖了企业的效益趋势或其他趋势;是否为了迎合浅析浅析师的预期而隐瞒经营失败;是否为了达到债务契约的规定;是否提高了高管人员的薪酬;是否会导致股价的下跌;错报或漏报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位置;以前会计期间错误陈述的累计影响等。这些定性标准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财务报表的弹性空间,是我国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值得借鉴的。

二、中期报告的提供

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体现了中期报告与年度报告并重的格局。这是信息披露的一大进步,是信息及时性和相关性的体现,但其仍然存在着一些后遗症,是信息使用者值得关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均衡的收益费用的确认不足

在中期报告准则中对中期报告的编制作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针对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收入的确认、计量以及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计量作了明确规定。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取得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但年度末允许预计和递延的例外。企业在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者待摊的除外。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项收入往往是在一个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内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实现的收入差异不会很大。通常情况下,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费用也往往是在一个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内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发生的费用不会有较大差异。但对于特殊行业、特殊业务来说,不均衡的收入和费用是经常发生的,对于这些收入、费用按照中期报告的规定来进行确认从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开平滑各期的收益。但对于哪些属于不均衡的收入和费用的确定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给企业操作上留有了一定的空间。

(二)中期报告的会计估计不足

基于中期财务报告的编报时间一般比年度财务报告短,有关编报要求相对于年度财务报告也有所放宽,对外披露的时限比年度财务报告短(以上市公司为例,季度报告披露的时间是一个月,半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两个月,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四个月),再加之企业和社会公众存在年度财务结算的行为习惯,所以,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计量相对于年度财务报告而言,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估计。因此中期报告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压力,他们经常被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所困扰。提高相关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缩短会计信息的披露时间间隔,但所付出的代价是可靠性的降低。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越短,会计信息加工就需要更多的估计和判断,因为盈利预期已经不再是以年度为基础而是以季度为基础。为了保证公司的形象,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确保每个季度的经营业绩达到预期,甚至不惜会计。季度报告的第一步一旦迈出,接踵而至的就是对年度报告的包装和伪装,否则季度报告与年度报告的矛盾就会使季度报告的造价暴露无遗。因此中期报告为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提供更多的机会。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不足也与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要求有所不同。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必须经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方为有效,这在相关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中期会计报表是否要经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报告,只有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准则中作过规定,其他企业并无相应的规定。由此也使得中期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免除了后顾之忧。近年来,缩短会计信息披露时间间隔的呼声日益高涨,不少人甚至提出实时披露的设想,然而相关性的提高应以不降低可靠性为前提,否则投资者就不是一年被误导一次,而是一年被误导四次了。

三、营业利润的构成

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对于营业利润的计算是这样规定的: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以及资产减值损失之后再考虑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数额。营业利润这一指标能够比较恰当地代表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反映了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所带来的成果,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信息使用者在浅析浅析企业的发展状况时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然而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营业利润也有一些地方值得警戒。

(一)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资产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某项资源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原账面价值,根据谨慎性要求就应该考虑资产减值损失。虽然不同的资产其确认减值损失的策略不完全相同,但从本质上而言都要估计资产现时的价值,都要估计资产预计可以收回的金额。影响预计可收回金额的因素主要有预计的公允价值、资产预计的剩余使用年限、资产每年的预计收益以及预计的折现率。这些因素都是由会计人员凭借经验、市场行情等运用某种策略进行测算,其准确度有着非常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并无必定的联系。在营业利润的构成中必须扣除资产减值损失,那么这样的结果不足以代表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资产减值损失一般都是在年报中确认,那么中期报告的营业利润和年报中的营业利润在口径上就不具备可比性了。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当日的公允价值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将此变动价值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法是采用完全市场化的计量策略,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浮盈、浮亏都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将业务业绩与资产的市场直接挂钩,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综上所述,虽然新的准则在总体上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但由于客观、主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使用者在利用这些信息时还是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深入的浅析浅析,以避开决策失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黄世忠 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