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谈文:风险积累与信贷紧缩对金融危机产生压力探索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风险积累与信贷紧缩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压力探索
[摘要]金融风险的形成不仅仅是金融自身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金融运动归根结底是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派生,是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的困难,引起了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或衰退,使社会总资本循环过程受阻,预付的货币资本不能顺利回流,信贷收缩与通货紧缩相伴而生,使得整个金融系统风险激升,乃至陷于危机。由于我国需求不足困扰的长期性,在经济低谷期到来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依赖难以完全摆脱,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缓解各方面社会经济矛盾对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等,对付大量赤字和国债产生的通胀风险也就势必还将是一个长期性的课题。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运动 金融风险 风险累积 信贷紧缩
金融风险的形成不仅仅是金融自身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金融运动归根结底是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派生,是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的困难,引起了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或衰退,使社会总资本循环过程受阻,预付的货币资本不能顺利回流,信贷收缩与通货紧缩相伴而生,因而使得整个金融系统风险激升,乃至陷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的影响,国家往往作为社会或总资本利益的代表者,介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通过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创造和启动投资与消费需求,缓解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的困难,使金融风险暂时被制约和降低。但是,在社会总资本运动内在矛盾没有根本消除的情况下,这同时又为下一轮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埋下通货膨胀与信贷膨胀的隐患,在通货膨胀、信贷膨胀刺激之下,生产能力突破最终需求界限的扩张加速,又创造着新一轮经济与金融波动的条件。
一、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内在矛盾与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不足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不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不仅涉及价值补偿,也涉及实物补偿。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它一系列对抗性矛盾经常使这种比例关系遭到破坏,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发生严重困难,致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只能通过不断的经济动荡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地实现。经济危机爆发造成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增加,消费萎缩,通货紧缩、信贷紧缩相互强化,信用链、支付链出现中断,金融风险迅速上升。
马克思认为,信用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有着血缘关系,使商业信用在产业资本的同一物品生产的各个相继的阶段,以及同一物品在商人之间的转换中,充当特殊的媒介,而银行信用则进一步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分散性和局限性,而呈现出鲜明的集中性和普遍性,它更有利于克服交易者手中货币媒介暂时短缺的困难,加速了商品形态的变化速度。在银行信用未介入商品形态变化之前,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买卖的不断进行。在支付依次以货币进行时,就取决于各种支付的衔接。银行信用介入后,大大缩短了完成同样流通次数所需要的时间,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可见,信用加强了再生产过程中的普遍联系并不断打破有碍于资本增值的各种限制,使资本增殖的运动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这同时也就推动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极度扩张。信用在加速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同时,也暂时掩盖了市场表面虚假繁荣下生产与消费的冲突,促成和加剧了生产过剩。由于银行资本具有公共分配的性质,这就造成利用别人资本来预付,以进行投机和冒险的动机和条件,成为引起欺诈行为的最有效的工具。〔1〕自从货币、信用乃至两者的结合———金融———产生以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货币的出现使价值形式独立出来,为知识的积累和分工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用则将不同地点和时点的价值凝聚,使大规模社会化生产成为可能。可见,现代经济的分工和演进都深深依赖于金融,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已经足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然而,金融发展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福音。(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自从货币、信用、金融产生以后,由此而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亦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并使经济风险倍加。在信用缺乏或很不发达的时代,交易风险基本上仅限于交易双方。而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工具日益多样化,金融机构不断多元化,委托—链条越来越复杂,内生性金融风险也就超越了交易双方的微观范畴,而上升为一种宏观的系统金融风险。随着现代经济中金融作用的上升,以及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与金融渗透的发展,货币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运动日益独立化,金融资本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实力与日俱增,其利益凌驾于社会总资本利益之上,从而加速了金融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脱节,同时,金融风险累积过程中金融因素的作用大大上升,乃至于以金融自身因素为主导的金融系统风险和危机也发生了。尽管如此,金融资本仍然是总资本的一部分,上述变化也是社会总资本运动内在矛盾发展的一个方面。
二 通货紧缩、信贷紧缩与金融风险
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通货紧缩和信贷紧缩是直接引起高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
1•通货紧缩的形成及其对金融风险加剧的严重影响。通货紧缩的发生有货币因素,有经济基本面因素,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内在矛盾的作用是主要的、根本性的。正是社会总资本内在矛盾的积累和激化,造成总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和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的严重困难,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收缩。通货紧缩对经济、金融系统的严重冲击以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生的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通货紧缩最为典型。当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的展开,潜伏着新的可能带有世界性的通货紧缩风险,尽管这种趋势暂时还被油价上涨等导致的通胀掩盖着,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当代,它一旦发生,将加剧世界各国的金融风险。通货紧缩加剧金融风险的严重影响在于:第一,通货紧缩加剧总需求的萎缩。通货紧缩导致居民的收入下降和强烈的收入、物价下降预期,产生严重的持币待购心理,消费需求因而进一步降低。从投资需求看,通货紧缩导致厂家失去定价主动权,投资盈利预期大大下降,使投资需求受到严重抑制。第二,通货紧缩导致社会信用的解体。
经济繁荣期的高盈利预期导致过度投资后过度负债,通货紧缩一旦发生,企业赢利能力和还贷能力下降,不堪债务重负,企业间的“三角债”不足及对银行贷款的拖欠现象将日益严重,使银行不良资产急剧增加,银行被迫收缩信贷。例如俄罗斯, 1997年末企业三角债达到GDP的200%,银行系统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额的51•6%,金融体系相当脆弱,难以抵御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2〕这种教训值得充分吸取。第三,通货紧缩给予证券市场沉重的打击。通货紧缩使企业赢利能力的降低,恶化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因而使证券市场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措施刺激股市,由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没有实质性改善,虽可以收一时之效,却难以持续,相反,还有可能在股票市场上造成泡沫,埋下更大的金融“地雷”。第四,通货紧缩或经济衰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刺激泡沫经济的膨胀,之后,经济泡沫的破裂则给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严重的伤害。通货紧缩时期,经济的不景气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迫使闲置的社会资金离开实际经济投资领域,涌入证券和不动产市场,试图通过冒险投机牟取高收益。一方面,是实际经济部门利润严重下滑乃至亏损,另一方面,却又是虚拟部门的膨胀和利润虚增。这种背离越大,最终泡沫的破裂必定来得更快更猛,对金融系统也就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日本是经济下滑引起泡沫经济膨胀的突出典型。1985年,美、日签署“广场饭店协议”和其后的“卢浮宫协议”,日元在美国压力下被迫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商业银行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为闲置存款找到出路,让其贷出资金大量投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加倍的资本供给和低利率刺激相结合,使地价和股价飞快上涨,造成了引致灾难性后果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日本破产企业在1万家以上,严重抑制了日本经济的增长。〔3〕(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2•信贷紧缩的产生及其对金融风险加剧的作用。由于社会总资本运动内在矛盾的发展,经济衰退、通货紧缩的发生,使得信贷紧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经济繁荣阶段,银行有可能放松贷款标准,导致信贷膨胀。但是,这种繁荣景象背后往往存在许多虚假现象,被扭曲的市场信息促使过剩生产膨胀,产业结构失衡,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信贷投入效益低下,银行不良资产急剧上升,迫使银行提高贷款标准,形成信贷紧缩的压力。当全社会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出现,社会产品价值实现普遍陷于困难,企业效益普遍不佳、资产大量缩水,贷款拖欠日益严重时,银行不良贷款率便会普遍地大幅度上升。此时,不仅银行信贷收缩,而且,整个社会信用都受到冲击,企业之间互相拖欠,都不愿为交易对象提供信用,这成为信用紧缩的一部分,加剧了企业资本周转和循环的困难,从而使不良贷款率上升和银行信贷紧缩更加严重。钱小安的浅析浅析表明,信贷紧缩一旦形成,便容易产生“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4〕
首先,不良贷款引起信贷紧缩。信贷紧缩产生的动机在于金融机构加强自我保护和稳健经营。然而,银行贷款的减少使得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压缩甚至中断再生产过程,技术改造贷款缺乏,流动资金紧张,一些原来可以保本经营或薄利经营的企业也陷入亏损,原来亏损的企业将发生更大的亏损。因此,不良贷款继续增加,进而形成更加严重的信贷紧缩。信贷紧缩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信贷资金供不应求。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能保证实物资本周转需求时,社会总资本循环受阻更加严重。企业新的投资项目难以启动,总需求进一步下降,转过来又使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恶化。经济衰退、通货紧缩与信贷紧缩在彼此互动中加剧,使金融系统风险加速上升和积累,这既是社会总资本运动内在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加剧其内在矛盾的重要因素。
3•我国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与信贷紧缩。1998至2002年,我国首次出现了通货紧缩,这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量矛盾的主要不足由需求膨胀、供给短缺向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转变,通货紧缩则不过是这一不足在货币、物价上的反映。这一轮由需求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已显示了对经济和金融的严重损害:
(1)通货紧缩的发生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又从根本上抑制投资的增长。产品价值实现困难的加重使银行信贷风险迅速上升。
(2)企业利润率下降,亏损面扩大,使投资者却步。据中国人民银行对5000家大企业的定期调查,其平均净资产赢利率已经从1997年的3•4%骤降到1998年9月的0•99%,而同期的1年期存款利率却高达5•22%。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者的选择是将钱存入银行吃利息,而不再进行新的投资。(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3)加快银行不良资产的累积。一方面,企业支付发生困难,出现普遍的债务拖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负债率很高,在通货紧缩时期,企业不能还本付息,也不可能用自有资产来抵御市场风险,企业风险向金融体系转嫁,使银行呆坏帐率大幅度上升,陷于高风险之中。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派生信用紧缩这一必定趋势在我国也表现得十分显著: (1)由于许多企业还债能力严重削弱,银行的自然反映便是对企业收缩放贷。(2)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银行片面强调资产的安全性,而将盈利性置于次要位置,这样,不仅原有的不良贷款不能合理化解,而且因对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支持不足而导致新的不良贷款。(3)由于金融市场竞争不够,企业信息无法得到有效披露,银行无法识别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大部分银行采取了提高信贷标准的措施;消费信贷门槛高,贷款条件过严,贷款利率较高。我国信用萎缩的发生同样带来严重的后果。信用紧缩使本来就难于扩大的投资需求也不能全部得到满足,甚至本来正常经营的企业的流动资金供给也得不到保证,投资需求所受抑制使乘数效应在负方向上发生作用,而导致总需求的进一步萎缩。银行信贷紧缩还导致非法金融的扩张,强化了银行产业的垄断。
三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
经济周期波动中发生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信贷紧缩使金融系统的风险大大上升。国家往往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试图通过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调节需求,这固然可以缓解社会总资本运动过程的矛盾,同时,难免又为下一轮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埋下新的风险。政策的失误则可能进一步扩大这种风险。
1•货币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无论是货币供应规模的过度扩张或收缩,还是货币流向的不合理,都是宏观经济运行中萌发和积累金融风险的重要理由。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困难在于:首先,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波动主要根源在于社会总资本运动过程内在的根本矛盾,货币政策只能在一定限度内缓解波动,但它治表不治里,并不能消除波动根源。在现代经济中,经济衰退后的扩张性调整已成为宏观经济系统得以在付出较少代价之下,把严重失衡转变为相对平衡的必要条件;但它同时又不可避开地成为经济运动内在的生产与分配、消费冲突再一次爆发的契机。扩张性货币政策成功前提是需求不足、经济衰退只是较轻的,而此前提是否具备,仍取决于一定时间、空间中总资本运动内在矛盾作用的状况。如果其矛盾的激化导致很严重的需求不足,那么,再高明的调控也不能避开严重衰退乃至通货紧缩的出现。其次,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居民的持币偏好、金融创新、变化的货币流通速度等,都使得适度货币供应量难于把握。以上情况决定了央行难于事先准确测定适当的货币供给数量和增长速度,只有在调控过程中用试错法不断调整,使其向适度水平靠近。然而,从经济运行状态去判断货币供给是否已经适度,又因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而遇到很大困难。这样,不仅调控力度的掌握可能发生偏差,甚至可能犯逆调节的错误。正是由于上述经济、金融环境和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特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难免带有一定偏差,体制的弊端、认识的局限和调控经验的不足则可能使这种偏差增大。调控的失误会给经济带来伤害,从而给金融造成或小或大的风险。从这一点去看,可以说,货币政策调控也是带来金融风险的因素之一。其实践结论则在于,货币政策调控必须讲究科学性,尽可能减少在调控力度和政策转换时机上的失误。(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2•财政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在经济不景气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回升,使经济萧条带来的金融风险得到相当化解。但这可能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的办法来暂时减轻当前的生产过剩。扩张性的财政手段虽然启动和创造了需求,但可能因此导致国内外储蓄的过度消耗,这又埋下了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隐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通常利用其特殊地位在国内外大量举债,为各种政府投资规划进行大规模集资。固然,在借债当时,本国经济可能因为债务杠杆的作用而变得繁荣。而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国家的政府会错误地把暂时的繁荣当作永久的繁荣,没有谨慎地制约政府支出。在短暂的经济繁荣之后,政府支出持续增长,而收入来源却急骤下降。过度的政府债务强化了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预期,引起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这无疑给本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不平衡、不稳定的阴影,使其在未来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考验面前变得相当脆弱。财政政策调控留下的后遗症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财政赤字的影响上。
(1)财政赤字导致债务货币化,成为引发通货膨胀的诱因。如果一国的债务积累到相当程度,而财政赤字又难以缩减,政府迟早必须用增发货币的办法来还债,其结果必定是财政风险转嫁为金融风险。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拉美国家由高赤字到高债务进而陷入债务危机而导致的债务货币化,其教训十分深刻。拉丁美洲地区于1982年发生债务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拉美地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经历的较长增长期的结束,并引起持续的衰退,以致整个80年代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成为拉美地区“失去的十年”。〔5〕
(2)财政赤字导致支付危机,直接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发生财政赤字之后,许多国家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发行国债。当一个国家的债务持续增加而导致偿债能力不足,尤其是国债中短期国债所占的比重又过高时,就会陷入支付危机。以俄罗斯为例,据1998年7月统计,俄罗斯外债总额达到1, 500亿美元,内债约700亿美元,内外债偿债支出已占支付年度预算支出的30%,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标准。更为严重的是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比重过大,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已占到70%以上。统计还表明,到年底俄罗斯共需偿还卢布外债和美元外债约290亿美元,而偿还能力最多只有150亿美元。政府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已达120亿美元,且还在以每月10多亿美元的速度增加,而每月政府实际课税能力只有不到50亿美元。〔6〕这些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引起大量抛售国债和外资抽逃,造成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本身未必是产生金融风险的终极理由,而财政赤字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才是不足的真正根源。由社会总资本运动内在矛盾产生的生产与分配、消费的冲突,引起社会总供求严重失衡,才导致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强烈依赖;社会生产与分配方式的缺陷引起收入的贫富悬殊,国家不能不以巨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去缓解这种矛盾;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通过对内对外大量举债来扩大投资,以此作为加速经济增长的灵药,结果造成连年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赤字财政一方面缓解 了当前的危机或衰退,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的通胀留下了后患。在上述不足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经济衰退时期发生的周期性赤字留下的债务包袱与贯穿各时期的结构性赤字产生的债务包袱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高金融风险。虽然并不排除有的国家某个时期财政政策的失误成为赤字风险的主要理由,但这不具有普遍性,必须从其社会经济基本矛盾中才能找到不足的症结。(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3•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革新开放20年来,投资一直是使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巨大引擎,而此引擎的动力源却又来自于财政与金融。在为国民经济发展“输血”、“供氧”的同时,财政与金融又因体制缺陷、边界不清、职能模糊等不足而给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带来了极大的系统性风险。事实上,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存在密切联系,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化解是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迄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主导或支持着投资不顾要素供给与收益的强烈扩张,通过与旧体制为基础的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作用,造成一再的货币供给过度与信贷膨胀,这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这一时期,由于外汇和汇率仍处于央行较严制约之下,且汇率适应通胀率和进出口的变化逐年主动进行过多次下调,高通胀风险尚未转化为汇率和对外经贸的高风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宏观经济总量运行主要矛盾的转化,出现了信贷紧缩等新情况。我国的实践同样证明,在需求不足、经济下滑严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作为的空间大大缩小。当前,由于内外经济失衡,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银行不断地通过调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存贷款利率等比较严厉的紧缩政策以收缩流动性,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金融风险将暴露无疑。
在我国,庞大财政赤字和国债曾经是财政风险引致金融风险的基本来源。连年赤字、尤其是经济低谷时期的高额周期性赤字造成的财政缺口必须通过债务融资弥补。国债累计带来的利息支出已远不是小数,已经成为加剧财政收支失衡、加重国债包袱的重要因素。尽管经济回升,重新进入高速增长期之后,由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重新发挥主导作用以及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赤字和国债压力已有较大缓解,但是,由于我国需求不足困扰的长期性,在经济低谷期到来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依赖难以完全摆脱,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缓解各方面社会经济矛盾对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等,对付大量赤字和国债产生的通胀风险也就势必还将是一个长期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5•590-591•
〔2〕刘韬•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理由与影响〔N〕•人民日报, 1998-11-7•
〔3〕[日]山田仲二•世界同时通货紧缩〔M〕•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9•
〔4〕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9•(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5〕苏振兴•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138•
〔6〕傅志华•俄罗斯金融危机及其教训〔J〕•经济研究参考, 1999, (41)•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