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谈文:教育教学理谈在会计学中应用浅析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31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教学理论在会计学中的应用浅析浅析
【摘要】文章就将从双语教学定义及理论入手,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探寻在会计学中应用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教学模式和策略以及可能存在的突出不足。
【关键词】双语教学 会计学 教学模式
中国加入WTO,加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200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了适应新形势,同时为更好贯彻教育部这一指示,应该逐步推行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明确双语教学的定义。关于“双语教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的王旭东教授在《关于“双语教学”的深思》一文中给双语教学一个较为科学的解释。“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这一名词源自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中国,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学科的教与学,师生共同进入一种真实的汉语和英语语境,并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上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深思和研究。因此,双语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在语言的应用上、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上以及语言的思维方式上有着全新的目标。只有切实地理解了“双语教学”的定义,才有可能较好地去进行“双语教学”实验,否则将毫无意义。
二、在会计学中应用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二十一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脑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的全球联网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信息交流变得更简单、更方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不足──交流语言的不足。这也是“双语教学”提出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要在世界开展大量的交流活动,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参与这种交流,那么如何去保证我们国家在世界各个方面的份额呢?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是英语,科技交流语言更是英语。用英语教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检索、利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献。因为从20世纪中后期以后高水平科技文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发表论文和专著、国际会议一般使用的也是英文。用英语掌握科学与技术能使中国学生更为自信地走向世界,更为有效地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交流,从而使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轻松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此外,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本身也需要双语教学。(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加入WTO后,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碰撞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如果我们的教师只会用汉语教学,所有的课程都是汉语讲的,既不利于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也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有意义,而且势在必行。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会计专业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凸现。二十一世纪教育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学也将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和改善,为更好地与国际文化接轨,推动国际间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双语作为中外文化的桥梁,除了在其中渗透出会计学的教学特点之外,而且又能实现中西文化的融通。在会计课程中运用双语教学即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推动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及技能的增长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会计学中应用双语教学是十分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三、在会计学中应用双语教学可行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会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了解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因此,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包括:
1.浸入型双语教学:在开始应用双语教学时,教师就使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
2.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科教学开始使用汉语,然后逐渐地使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内容的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在应用双语教学的前期阶段,一部分学科内容应用英语教学,一部分仍使用汉语教学;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这三种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英语水平的教师和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侵入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基础都较好的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熟练地、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此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双语教学的理想状态,也是双语教学所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标。“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教师的英语基础较好,而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
此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英语环境。例如,选用由英汉对照的教材或参考书目,以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针对专业教材的特点,以英文版书与同学见面。同时在作业形式上突出双语教学的优势特点。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慢慢地融入到英语环境中去,这样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相对容易一些。“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一般的情况。那么,此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教学才能正常开展。可行的策略是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现在双语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教学模式,要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不足
推行“双语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了很多实际不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双语教学”的概念的理解不足;一是教学实践三个教学环节相互矛盾的不足。
(一)有关双语教学的错误认识:目前对“双语教学”有许多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将双语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加强英语”的教学;或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学习二门外国语,如“英语”+“日语”等。这些理解都是片面、不科学的,其中最普遍的是错误的将双语教学理解为使用汉语和英语教学,它抽去了“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它更强调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这里有一个“教学语言”和“语言教学”的不足。开展双语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
(二)双语教学中教学环节的不足教师: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师资力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而且双语教学课程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等的工作量常常大于母语教学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教师很多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但缺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科教师不能全面驾御英语;英语教师虽然英语水平很高,但又缺乏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教材:大多数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优秀的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师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国外教材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反映了学科前沿,内容丰富,叙述严谨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可以从中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学到新的教育思想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但原版教材过于昂贵。
国内有些出版社购买了某些英文教材的版权发行影印本,虽然降低了成本,但黑白印刷减弱了彩片的立体效果,有些甚至失去了教学意义。由于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并无统一的教材。鉴于上述理由,可以鼓励高水平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媒体教学配套软件,才是教材的发展方向。学生:实施双语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益。学生从听英语授课,到用英语回答不足,逐步进入英语课堂讨论,课外收集阅读英文文献,最后用英语作课程报告,不但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取得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看到,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学习使学生会受到来自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参加双语教学课程学习的学生最好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由一些学校的实践来看,达到大学英语四级基本上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科的学习。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解决上课时专业词汇不足带来的学习困难,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以上不足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不足,而且是对“双语教学”这项实验起了很大阻碍作用,亟待解决。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革新的产物,是我国与国际接轨,教育革新发展的必定趋势,双语教学如何管理和发展非常现实地摆在面前。现在,“双语教学”实验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们应借鉴他人的经验来加快我们进行“双语教学”实验的步伐,使“双语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全面提高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深思中国科研和教育计算机网.
[2]黄文.双语教学:与时代联网,中国教育报,2004,(3).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