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作业浅析作业成本核算法在企业中运用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11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均强调对企业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计量和控制,而较少关注企业产品成本中间接费用的分配.传统的成本核算,以直接人工为主,产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都归入制造费用,然后,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成本。在如今经济时代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将会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因此,解决传统成本核算弊端的基本途径是:(1)缩小制造费用的分配范围——由全厂或全车间改为由若干个“作业”或“作业成本池”分别进行分配。(2)增加分配标准——由单标准分配改为多标准分配,即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作业动因”进行分配。这种方法正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称之为作业成本核算。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成本动因 成本习性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一)作业链与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企业的各种作业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某些后续作业或产品是其先行作业的“顾客”,形成“作业链”,同时,每一作业要消耗?定的资源,因而作业的产出要代表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步作业或最终产品上,作业链也就表现为“价值链”。实际上,“作业链”和“价值链”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不同的是,“作业链”从实物的角度考虑作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价值链”从增值或不增值的角度考虑作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一个由各项作业前后相继、彼此相连所形成的作业链过程。作业链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进入作业层次后,我们可以将企业解释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内部各项作业之间是一种前后相继、相互衔接的链条关系,即作业链关系。每一项作业的完成都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同时每一项作业的产出又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并转移给下一个作业,依此递推,直到完成全部作业。企业的最后产成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因此,作业链便转变成了价值链。

(二)成本习性分析。

成本习性分析亦称“成本性态”。成本总额对业务量总数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固有的性质,因此称为“习性”。按成本习性可以把企业发生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半变动成本和半固定成本)。这种分类方法是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分类的特殊方法,也是管理会计对成本实行管理和控制的先决条件。进行成本性态的分析,通常首先将混合成本采用一定的方法,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使企业的成本最终按照其习性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部分。这样,管理部门就能从数量上具体了解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从而有助于企业实行最优化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争取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三)成本动因理论。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成本动因就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也就是分配各种成本的标准。比如:物流,运1个箱子,箱子的体积、重量、行程数、道路情况都是成本动因。这种理论提出:成本的分配应着眼于成本的来源,把成本的分配与促使成本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成本控制、汇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传统成本法以单一的工时为分配基础,割裂了成本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失效。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为基础,使得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和成本可追溯性大大提高,是成本管理理论从工业化大生产以来最根本的变革。但是成本动因的内涵本身也随着作业成本的应用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一)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二)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三)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

三、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应用的措施财务分析毕业论文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同一成本),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源于:论文参考文献http://www.328tibet.cn
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这些资源通常可以从企业的总分类帐中得到,但总分类帐并无执行各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从中选择一个成本动因作为计算成本分配率的基准。成本计量要考虑成本动因材料是否易于获得;成本动因和消耗资源之间相关程度越高,现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4.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5.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某产品某成本动因成本=某成本库分配率X成本动因数量
6.计算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的目标最终要计算出产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单独作为一个作业成本库处理。将产品分摊的制造费用,加上产品直接成本,为产品成本。某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

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关键

作业成本法没有固定的框架和统一的模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实施目的和核算体系,因此在多个行业的具体应用中,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展。在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引导下,制造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空间十分巨大,但企业必须通过理论学习、模型设计等途径,获得成功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学和流程管理的企业,一定要以客户和作业流程为中心来对工作任务进行管理,即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中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关键包括:
(1)获得企业高层的认同。企业领导者的认同是实施作业成本的前提。我国制造企业对作业成本的认同,与国际性企业的认同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与不同的经济体制有关,也与国内理论和实践中对作业成本的了解不足有关。只有获得企业领导者的支持,才能为在企业中推广作业成本法,进而开展作业成本管理创新条件。
(2)明确实施的责任主体。作业成本法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同时牵涉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但中国制造业企业内部,大多没有管理会计这一职位或负责部门,其功能多是分散在财务、采购等多个部门中。如果作业成本的实施中没有一个具体的主管部门,就可能出现人人有责人人都不负责的情况。
(3)推动组织再造。作业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全员实施的一项工程,因为作业成本必须清楚企业的运作过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改善行动都需要全员参与。另外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在产品之间的重新分配和对作业进行核算,不可避免的导致对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的影响,受到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可能会抵制作业成本的实施。因此推动组织再造是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重点之一。
(4)开发和应用实施工具。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国外已经有成熟的作业成本软件,但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成熟的软件工具,当前的一些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多是利用自行开发的工具来支支持。没有软件工具的支持,作业成本的运行与数据分析都是困难。尽快开发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作业成本软件,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同时加快与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集成,是促进作业成本在制造、电信和IT等行业规模化实施的关键。

五、作业成本法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非完美无缺的,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需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作业成本法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计算出产品成本,还在于计量各种作业耗用资源的成本,本质上是计量分析资源的流动。
2.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就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增,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可使成本——效益平衡。
3.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
4.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产品成本包括以前不能追溯的期间费用,计算出来的成本与按传统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应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或融合。
5.实施作业成本法,应做好会计有关的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假账真算,运用成本昂贵的作业成本法,无异于劳民伤财。
6.尽管某些产品或市场因素会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产生效益,但同样的因素可能会使作业成本法实旋失败。在实旋前,企业应该了解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其它优先项目、管理上层的支持、信息技术力量的强弱等。
结束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企业自动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间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不断提高,买方市场已经成为普遍的经济背景,我国加入wto导致开放程度和竞争强度不断增加,企业之间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只要企业准确把握作业成本法的规律,深入调查企业内外部情况,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这一先进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理论的精髓,作业成本法和相关的管理措施一定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毕业论文会计专业
林清芳.作业成本法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陈清泰、李德水.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2009,7.
[3]胡奕明.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1,

3.源于:毕业设计论文http://www.328tibet.cn

[4]胡玉明.作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当代财经,1994,8.
[5]刘运国.管理会计在广州发展集团中的调查明财会通讯,1999,(7).本科会计论文
[6]罗伯特·贝尔、费利克斯·施密德、罗杰·米尔斯,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作业成本法建立成本控制模型,陈良华、杨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