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披露财务信息披露困惑和进展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2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其中,反映价值又是会计的本质属性,对于如何体现会计的本质属性,相应的财务报告应运而生。会计与审计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能 财务报告 信息披露

一、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疑惑及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

2008年,起源于美国,波及到世界的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多重影响。危机爆发之初,就出现了对会计计量属性、特别是公允价值的批评和指责。金融界认为,在危机发生之时,会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不得不过多且不合理的减计资产,造成账面亏损,从而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的力度,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会计界则辩解到,会计就相当于“晴雨表”,只是如实反映天气的状况,不应该成为天气恶化的背黑锅人。金融界更不应该“讳疾忌医”,将责任推到会计身上。会计类毕业论文
IASB与FASB在2010年9月发布的 《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提出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的建议,要求对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缺陷进行弥补。在整个新概念框架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变化与创新,一是目标与报告对象的变化与创新,目标界定为“提供‘财务’信息”,这是“通用的”信息,立足财务会计自身特点,界定根本目标和基本职能;二是报告内容的变化与创新,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将报告内容界定为经济资源、要求权及其变动信息,在报告形式(手段)上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综合收益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流量表;三是计价基础、收益确定基础的变化与创新,即在资产计价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坚持公允价值(现行市价)计量,在收益确定上则坚持资产负债观。
虽然《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新框架逻辑严密,内容较完整,有不少创新,相比旧的概念框架体现出巨大进步,但我国学者仍指出其存在一些缺陷或问题。其一,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中形式目标与实质目标的背离与隐患,具体表现在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和其自身特点决定的“通用性”之间存在冲突;其二,新概念强调“并不企图展示报告主体的价值,……仅提供信息”,将“信息”这种外在表现形式与所提供信息的具体、实质性内容完全割裂开来,并把二者当作彼此独立、互不相容的两个事物,这样的做法是否恰当,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学者对改进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做出的研究关于会计的论文范文

在财务报告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取得突破进展时,会计学界对财务报告实际操作层面的事项进行积极的探索,以寻求会计主体信息的更完整披露。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控制和内容控制两个方面。

(一)财务报告披露制度控制

信息的披露主要分为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在自愿披露下,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更倾向于隐瞒自身缺陷,而导致信息供给不足,或敷衍了事造成信息质量低下。而强制披露因为制度建设的不完整性,无法照顾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或是政府与管理者、审计师与管理者合谋成为新的欺诈行为,产生信息欺诈,披露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有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反欺诈管制。但王惠方(2009)认为上述方法仍显空洞和软弱,因为它忽视信息披露的本源性问题,即信息本身的经济特性。他认为,可以按信息内部性强弱的经济实质重分类,分析不同信息的治理效率,从而采取不同的管制措施。具体按照信息的核实性和观测性两个维度对信息进行分类成为四个象限,分别为强、中、弱和不可观测信息区(一般不具有可核实性),再分别就强制披露对三类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而采取不同策略。这样就能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会计学生毕业论文

(二)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控制

财务报告的内容构成包括财务报表(三大报表及其附注与新要求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其他表外披露事项(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内容是信息面向信息相关者的直观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发达的今天,委托人和投资者对企业和经理人履职情况的了解直接来源于财务报告。在这个层面上,有的提出整体变革的思路,也有局部改良的思路。

1.整体层面的体系重构

葛家澍(2012)教授认为,从会计学科乃至会计职业的生存与发展路径来看,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在坚持传统(不放弃会计的核心价值,坚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验证性)的基础上,重构财务报告系统,例如针对同一个项目,采用多元计量属性,报告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但他也承认,多重财务报告体系产生的初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混乱,这需要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2.财务报表的改进会计岗位毕业论文

IASB/FASB认为现在采用的三大报表之间对报表项目的划分标准缺乏一致性,其中资产负债表以流动性划分;收入以来源或性质划分,费用以功能或性质划分;流量以来源和业务性质划分。这样的基础分类方法影响报表反映主体财务图像能力。2008年10月,IASB/FASB联合发布《财务报表列报初步意见》,对表内分类列报进行改革。改革后的列报方法使得报表之间实现一定程度勾稽关系,有助于验证准确性和进行财务分析。但张金若(2009)和宋颖(2009)认为这样的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存在几种可供选择列报方式、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第二,仍缺乏内在一致性,表现在流量表区分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却不按这种方式将经营收益与经营性流量进行比较;第三,在某种情况下,不相似项目汇总列报,掩盖了具有差异性的信息,比如利润表中直接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列示,有时分,有时合。他们认为对报表项目可以在遵循描述主体活动的内聚性、细分目标及流动性和财务性目标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重新分类。具体操作就是:财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综合收益表和流量表三大报表为主体,在各报表中按照业务项目和融资项目进行分类。如资产负债表中业务项目包括两类,即经营资产与经营负债以及投资资产与投资负债;融资项目亦包括融资资产和融资负债两类;权益项目单独列报。对于综合收益表和流量表采用同样方法处理。 重构后的财务报表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好的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图像,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好的分析企业的盈余质量,对各类资产产生流量的能力进行判定,对价值创造信息与筹资信息予以甄别。

(三)表外披露事项的改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超越报表范畴的信息越来越庞大,由于财务报表的载重量有限,表外披露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表外披露已经超越对报表和确认补充进行的范畴,开始在财务会计运行机制中发挥着某种作用和功能。表内信息的质量一般比较高,但相对来说容量有限,未来财务报告的完善需要更多的从内容丰富、空间广阔的表外披露入手。
从表外披露的内容主要反映企业动态剩余来看,应将更多的关键性信息列入表外披露中。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机会、核心竞争力、对公司未来非常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等。
三、思考
财务报告作为会计工作的总结性成果,是信息相关者直接获取信息价值的来源,是会计研究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既不能因为财务报告基本理论的定式而忽略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过多的考虑不适宜现代会计基本工作的超前发展,这也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我认为,我们既要注重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又要在现有的体制下积极探索符合经济发展事实的实务变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十分落后,风险估计模型无法广泛应用,制度环境尚不稳定,股份制尚不发达,上市公司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的主导形式,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作用有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完善和发展。
在长期借鉴、引进西方会计准则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国学者更应该关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本土化研究,立足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就如何处理国际趋同对我国财务报告披露信息和规则的影响,披露规则与确认准则如何有效衔接,如何利用信息披露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任世驰,罗绍德. IASB与FASB《 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述评[J].会计研究,2011(9).
葛家澍,陈朝林.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新篇章—评美国FASB第8号概念公告[J].会计研究,2011(3).
[3]王惠芳.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再分类与披露管制新思路[J].会计研究,2009(9).
[4]张金若,宋颖.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9(9).会计专业毕业报告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