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突破点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革新突破点征文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的不完善已阻碍了社会事业发展。因此,2012年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下存在的问题,为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前,原会计准则及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如预算管理缺乏绩效,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都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对我们充分认识和加深理解这次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财会本科毕业论文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

我国事业单位在没有进行改革之前的会计核算中通常使用收付实现制的方法,归属期以收付日期为标准,易造成本期所有账目不管符不符合实际,均纳入本期核算。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从而导致了单位债权债务发生的真实情况不能得到准确体现。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和决策。

2.会计目标定位不清晰。

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正确的会计目标定位对促进会计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很多的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信息的使用范围上出现狭隘性现象,一般认为跟其有直接联系的才是使用者,没有达到间接性、潜在性的表现。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其核算目标不明确,只注重外部经营方面的会计管理,而对于单位内部的范围界定不明确,造成财务管理缺失。

3.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改革前,在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上,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列示的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混淆了时点报表和时期报表的真正内涵,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要素,也包括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其次,忽略了事业单位作为公益事业占用纳税人资金的绩效管理,尽管有些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反应,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有效地反应资金的来源、去向、用途等具体情况,致使财政拨款资金的收支管理简单、不科学。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我国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以及会计核算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导致之前采用的会计准则及制度跟不上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步伐。此次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适应了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的管理需要;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改革的主要突破点

财政部于2012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在新准则及制度中,强调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再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改由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者由财政部另行规定。满足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适应怎样写论文http://www.328tibet.cn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

2.合理界定会计核算基础。

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但是这种制度不能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实质性和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体制的完善建立,所以导致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相符,因此改革后,在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对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突破性地增加了权责发生制核算,这样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成本投入和资源耗费的数额以及单位绩效的具体情况。对费用的正确归集也做了相应的要求,强化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绩效性,准确、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的关系,促进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尽管旧制度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了说明和分类,但对其计价和入账管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原则。在新制度下,最大的变化就是统一了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标准,明确了不同资产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确认的具体方法。特别是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理念,使事业单位资产及成本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

4.明晰收入支出的分类核算。

以往的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核算过于简单、不明细,不能明确反映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收支情况。新准则中,对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进行了分类核算,调整了净资产项目的构成,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科目,更加有利于财政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5.系统地改进了会计报告体系。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到事业单位领域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限于政府及事业部门,而是扩大到政府及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券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这种情况,会计报告体系做了重大调整,整体上由会计报表及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进一步完善了报表体系。同时,报表格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资产负债表按照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改变了科目余额式结构;动态报表按照资金分类采用步骤式进行表述。通过这些变化,使得财务报表更准确地反映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
总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以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为依据,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但是有些地方仍然需要完善,比如流量的分析、预算管理绩效的考核、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等,还需要我们去寻找新的突破点。
(作者单位: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