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治理利益驱动机制与我国高校财务危机治理任务书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22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正面效应的利益驱动机制即利已与利他统一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最高效的管理机制,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我国高校为落实教育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在急剧扩招扩建过程中形成了巨额的债务负担。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统一的还贷机制,帮助和促使高校积极还贷,基本化解了全国高校的债务危机。从高校财务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看,为防范新的高校财务危机,政府应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着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变革公立高校的经营管理体制。
关键词:利益驱动机制;利己与利他统一;高校财务危机治理毕业论文会计专业
1007-7685(2013)02-0091-04
1999年,国家教育部做出高校扩招的重大战略部署。随之而来的是各高等院校对校舍等基建工程、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在高校教育经费收入和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从银行贷款成为高校融资的重要途径。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项目投资越来越多,贷款金额越来越大,令许多高校面临巨大的潜在财务风险。当全国各个高校进入巨额资金还款期后,高校的财务危机浮出水面,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已有的研究包括对高校风险危机管理框架的设计(韦德贞,2012;闫天池,朱荣,2009)、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和预警(马红红等,2010;蒋洁,2009)、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杭建民,谢潜,2004;黄辉,2005)等等。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利益驱动机制设计及实施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财务危机的管理对策,总结其经验教训并提出启示,以期为高校化解财务危机提供思路。

一、高校扩招与高校财务危机分析

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除一般意义的经营风险之外,有其独特的特征。为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培养向大众化教育转换,培养社会经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做出高校扩招的重大战略部署:自1999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实施扩招(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左侧坐标轴对应招生人数,右侧坐标轴对应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从图1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自1999年开始,呈直线上涨趋势。
高校跨越式的扩招必然意味着快速加大对校舍等基建工程、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数据见表1),这就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但由于财政对高校的投入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途径,负债办学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扩招带来的经济效益驱动,加上公立大学管理体制上的财务约束弱化,使得高校的贷款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全国各省属高校、“211”大学的负债分别达到数亿乃至数十亿规模,高校的财务风险骤然升高。随着还款期的来临,巨额的本息支付使高校承担了巨大的还款压力,各高校的财务风险开始显现,大批学校出现了无力还贷的债务危机。如不能及时化解,许多高校将陷入财务危机。
以吉林省为例(见图2),从1998年开始,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收入始终小于支出,2005年这一情况稍有好转,但2006年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再次出现收不抵支,直到2007年以后才实现收大于支。

二、高校财务危机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设计及实施

利益驱动具有正负双面性。正面效应的利益驱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利益驱动下,人们努力工作,改变自身命运和世界面貌,创造了无尽的财富与繁华。如,自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创建以及在全球的传播,创造了近代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浪潮。没有利益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会十分缓慢。然而,没有制度、法律和道德制约的利益驱动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如,封建制度及资本原始积累下的残酷剥削;绝对垄断下的财富攫取;恶性竞争下的假冒伪劣;资源外部性下的疯狂掠夺;公有产权下的公权滥用和对公共利益的侵吞等等。亚当·斯密最早发现和系统论述了经济世界的万有引力——“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源自人的“利己心”的利益驱动。然而,斯密倡导的利己心,不是损害他人的纯粹的私利心,而是被市场制度设计的利他行为规范的“利己心”。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将人的利己心与利他心统一的市场机制。当然,仅有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市场制度还不够,还需要对市场制度进行有效规治的宏观管理及经济法律和经济道德规范。在现代成熟的市场体制下,人们的获利手段只能是提供一流的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品和劳务。事实证明,宏观经济制度的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制度设计及对其实施的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能够带来非凡的经济增长,以此类推,在社会、企事业等各个层面的微观管理上,设计好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利益驱动管理机制,也能获得最优效益,达到“无为而治”的目标。
对于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化解和治理,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设计好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利益驱动机制。从高校自身利益看,它有许多不归还贷款的理由:首先,高校的巨额负债是执行政府扩招指令而形成的,所以高校不能也无力为政府行为买单。其次,高校债务大多是扩招初期形成的,对还贷高峰期的现任高校领导而言,没有动力和义务去积极偿还前几界领导班子欠下的巨额贷款。第三,客观上存在着在偿还贷款与实现现任高校领导工作业绩问的资金运用上的矛盾。第四,公立性质的高校财务管理具有体制性弱化的特征。这种判断在于近10多年来,许多民办学校也有大规模的扩张,但大多并未出现财务危机。从政府的角度看,由于我国高校的财务危机主要是实施政府的高校扩招战略后形成的,因此,政府有责任帮助高校化解财务危机,但如果一味地由政府买单,高校就会形成依赖,甚至会出现对不计后果举债的高校形成鼓励的负面效应,从而使高校财务危机不仅无力化解,甚至会愈演愈烈。如果用行政命令管理,则会形成高校与政府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局面。因此,要化解高校的财务危机,必须设计一种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发和启动高校的还款热情和内在动力,即在这个机制下,所有高校都能够自觉、自动、自愿地积极还贷。
自2010年以来,和各地方政府纷纷设计了体现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利益驱动机制,从而使被经济学家定义和担心的由“教育投资泡沫”引发的高校财务危机得到基本治理。具体做法是:政府设定高校偿还贷款的配套比例(大多为1:1配套),一次性限定时间帮助高校偿还银行的巨额贷款。“1:1配套”意味着高校获得政府援助的最大收益是所欠贷款的50%,所以每个高校都会尽可能地还贷50%,因为只要是在50%以下就都没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当然高校还贷也不会超过欠账的50%。“一次性限定时间的帮助”意味着高校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尽最大努力偿还50%规模的债务,才能最充分地利用政府的扶植政策。在这一利益驱动下,全国所有高负债的高校均积极努力还贷,从而使我国高校因大规模扩招而形成的财务危机得以迅速化解。从高校角度看,这一机制的利己性在于高校可以彻底摆脱债务负担,轻装前进,利他性则在于促使高校努力还债、自觉还贷;从政府角度看,这一机制的利己性在于由于高校努力还贷,政府可以减少扶持帮助高校摆脱债务困境的成本,避免全盘买单,利他性则在于维持社会稳定、规避银行不良资产、支持教育发展、化解高校的财务危机。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http://www.328tibet.cn

三、高校财务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一)正面效应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最高效的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财务危机的化解再次证明正面效应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最高效的管理机制。它的高效性在于,利益驱动机制启动的是经济主体自身的内在动力。“配套还贷”(一次性还1配1)的设计,激发了学校希望从政府拿到最大支持的动力,在这种利益驱动下,积极偿还贷款成为各个高校自觉自愿的行为,从而大大降低了政府外在监管成本和与学校的博弈成本;它的正面性则来自利益驱动中的利他设计,具体表现为“配套还贷”迫使学校只有先实施积极偿还银行贷款的利他行为,并取得成效,才能实现获取政府的还贷资助、化解自身财务危机的目标。可见,无论是社会的公共管理,还是企事业的资本运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设计好利益驱动机制,其设计原则应该是:在纯利益驱动中加入利他行为,即在利他中利己,先利他后利己,只有利他才能利己。

(二)政府为高校财务危机买单不可为继

政府在此次高校因扩招、扩建而形成的财务危机的处理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我国高校的财务危机是在政府的资助、监管,特别是在1:1配套的利益驱动机制下逐步化解的,但是这种做法不可一再使用。原因在于,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急剧扩招扩建的时代已经过去。第二,在政府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公。凡是大手大脚借大钱的学校都占了大便宜,而兢兢业业自觉地独立偿还贷款的学校,还有一些没能抓住机会扩建的学校都“吃了大亏”。这种政府为高校买单的做法,不利于鼓励谨慎贷款、独立还贷、自负盈亏的市场行为。第三,受制于政府的财力。过去一二线城市的政府依赖出售土地获得巨额财政收人,政府财力陡增,政府也有能力为学校的巨额贷款买单。但是,政府的这种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当城市扩张达到极限时,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会突然锐减。届时,政府只能靠增加税收维持政府的运营,而税赋的加重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政府的税收。也就是说,未来政府将无力也不该直接为大学的借贷买单。

(三)高校经营管理体制需要变革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民办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在迅速成长。许多民办大学依靠国家政策扶植、公立大学的帮助,以及当事人自己的打拼,积累了规模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及软硬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基本没有投入,民办大学自负盈亏,大多没有出现财务危机,这同公立大学在获取大量的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仍负债累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政府巨额财政支持的高校扩招扩建能够快速地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在提升高校国际排名上效果并不明显。上述情况说明,公立大学存在由制度因素构成的财务管理弱化、资金使用浪费和低效的先天不足;政府的巨额拨款和为高校债务买单的行为催生不出国际一流的大学,大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急需改革。首先,国家应支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支持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和营造好市场选择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切忌像公立大学那样将其分成三、六、九等,再按三、六、九等给予差别悬殊的资金资助,造成新的人为不公,从而扭曲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其次,公立大学应从不计成本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向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制转化。独立法人制是一种由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利益驱动的经营体制,是体现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由于具有责权利明确、市场选择、有效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在制度层面上强化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抑制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计论文模板
参考文献:
韦德贞,基于ERM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2(3):125-126。
闰天池,朱荣,基于ERM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9(4):18-19。
[3]马红红,李剑,王明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5-89。
[4]蒋洁,功效系数法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财务与金融,2009(5):56-60。
[5]杭建民,谢潜,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有效性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8-1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http://www.328tibet.cn
71。
[6]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J],统计与决策,2005(12):52-53。
(责任编辑:闫春英)